APP下载

女娲造人神话是如何造出来的

2018-08-03杨军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2期
关键词:化生盘古女娲

文_杨军

东汉伏羲女娲画像砖

“化生”是中国神话体系非常重要的观念。不同于造物(用泥土或其他东西创造),万物是从盘古或女娲的身体中化生的。天地人既为一体,也就不存在一个绝对超越的“神”,难以发生神通过自己形象造人及吹气赋生的故事。重人世,重生活,对生命的起源也就讲得极简略,《中庸》五个字:天命之谓性(生)。

女娲造人神话,最早出自宋代《太平御览》。此书引汉代《风俗通》说,女娲用黄土造人,但工作繁重,力不逮,于是用绳子在泥淖中抽打,溅起的泥点变成了无数人类。故黄土人富贵,泥点人贫贱。但学者考证《风俗通》,不见此原文。

上世纪20年代,鲁迅作《故事新编》,重写了女娲故事。其中造人的描写是:

(女娲)伸手掬起带水的软泥,揉捏几回,便有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小东西在手里。“Nga!nga!”那些小东西叫起来了……“Akon,Agon!”有些东西向伊说。“阿阿,可爱的宝贝。”……(后来又焦躁地从山上拉下紫藤)一摆手,紫藤便在泥水里一翻身,溅出拌着水的泥土来,待落在地上,就成了许多伊先前做过了一般的小东西,只是大半呆头呆脑,獐头鼠目的有些讨厌。

鲁迅的改编成为现在熟知的造人神话雏形。按其原意,本是想取弗洛伊德的学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配合当时的新文学和疑古思潮,消解“三皇五帝”的神话历史。但最后却把女娲写得百无聊赖,“止不住有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两腿之间出现了……从认真陷入了油滑”。因此他自己也不满意。但他不会想到,正是他的改编成了这则神话现代化的源头。

由于此故事原本简略且含混,现在许多人为叙述方便又加入了流行的希伯来神话情节,即女娲“用泥土和水照自己的影子或形象捏出偶人”,进而“向泥偶吹入灵气,偶人活过来”。俨然“中西合璧”。

事实上,如果细考历史,我们会发现,女娲造人神话一开始即是中西混合的产物,并不是本土神话的主流。

李白改编的造人故事

《太平御览》讲述造人时曾提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俗说,正是唐宋民间的传说,不见于唐代前。

李白在《相和歌辞·上云乐》曾明确提到这个故事的来源。诗云:“金天之西,白日所没。康老胡雏,生彼月窟。巉岩仪容,戌削风骨。碧玉炅炅双目瞳,黄金拳拳两鬓红。华盖垂下睫,嵩岳临上唇。不睹谲诡貌,岂知造化神。大道是文康之严父,元气乃文康之老亲。抚顶弄盘古,推车转天轮。云见日月初生时,铸冶火精与水银。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间,蒙蒙若沙尘。生死了不尽,谁明此胡是仙真……”

这诗末尾又说:“老胡感至德,东来进仙倡。拜龙颜,献圣寿……天子九九八十一万岁,长倾万岁杯。”说明是胡人为大唐皇帝祝寿,“进仙倡”,讲了很多民族神话故事。这里的胡人,诗谓“康老胡雏”,据考证,即来自中亚的康居国人,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首都在撒马尔罕。康居人“深目高鼻多须髯”,正是诗中描述的“仪容”。康居处于东西交界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在此交汇。其中,来自古波斯的拜火教和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最为流行。在唐代,随着经济交往,二教流入长安,兴盛非常,史称“法流十道”“寺满百城”,全国信徒达20余万人。李白出生于碎叶城,对此当不陌生。

但那时西方文化传入,和近代有显著不同,即如佛教一样要入乡随俗,用汉语固有词汇表达原有故事。诗中“大道是文康之严父,元气乃文康之老亲。抚顶弄盘古,推车转天轮”,显然是李白用道教词汇重述和改造了景教创世传说。“文康”是康居人自称,“大道”“元气”指其“上帝”“天父”,“盘古”为“亚当”,“女娲”即“夏娃”(参见王秋兰《唐化的基督教》)。原本基督教中是“上帝”抟土吹气造人,但在李白诗中变成了我们更为熟悉的“女娲”。

女娲造人的传说最早出于北宋时期的《太平御览》

唐人绘制的《伏羲女娲像》

女娲化生万物

李白改编女娲造人故事,也非凭空臆造,其本土源流有三。

一是最显见的偶人陪葬习俗。偶人本是替代上古人殉,现在出土物如最著名的秦始皇兵马俑都由陵墓发掘。虽然如此,古人却不太赞同这种做法。如孟子就曾引孔子话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思是偶人太像人,以偶人陪葬仍然表示人的杀戮之心,是为不仁。东汉王充也认为,偶人不能称为人,因为“鼻口耳目非性自然也”,并指斥民间泥偶化活人的传说是方士编造。至于土偶分贵贱,不过是丧葬对人世生活的模仿。这是《太平御览》分别黄土人和泥点人的根源。由此也可见,李白诗“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根本出自基督教罪感思想,人是human(泥土),生于尘土,归于尘土,即相比于神的永恒而言,人类如同尘土一般卑微的存在。金庸《倚天屠龙记》写明教,混合了拜火教、佛教和基督教的观念,说得更明白:“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二是民间“人日”习俗,其大略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九日为天,十日为地”,乃根据天干纪日等历法系统创作。前六日为六畜生日,后四日为天地人三才及五谷。

这种说法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故广为流传,从晋朝起就有剪彩为人、镂金箔为人贴屏风、戴“人胜”头饰的习俗,文人常登高赋诗。如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卢仝《人日立春》“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但在唐代前,人日习俗还未与女娲造人神话混合,更多是民间巫术习俗。如南北朝《荆楚岁时记》说,剪彩人是人到新年面貌如新之意。而真正将女娲祭祀和人日联系到一起,是在唐肃宗时期,开始将女娲作为婚姻之神(高禖)祭祀(见宋代《路史》)。明确说,在此之前,女娲主要被当作雨神祭拜。如王充《论衡》说,若天久雨不晴,祭女娲。其缘由是,女娲为女皇,属阴,天久雨不晴也是阴象,故祭之。此为谶纬,女娲补天传说实出于此。高禖则另有其神,为上巳节所祭祀,形象不定,如句芒(东方之神、木神、春神)、伏羲等。

这就必须说到第三个来源。女娲在唐代以前,既常作雨神祭祀,而更明确的说法是,她和盘古一样,是“化万物者”(《说文解字》)。“娲”即是“化”的意思。“化生”是中国神话体系非常重要的观念。不同于造物(用泥土或其他东西创造),万物是从盘古或女娲的身体中化生的。如盘古死,“目为日月,髭为星辰,眉为斗枢,九窍为九州……”,又言“盘古一日七十化”等。同样说法也适用女娲。如《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东汉王逸注:“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乃是引用《山海经》的话。后者还进一步说,上古有神十人,是女娲之肠所化。《淮南子》又解释“七十化”说: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这就是所谓女娲的七十变化。女娲既善于变化,也就和天气阴晴有关系。汉代的伏羲女娲像,人首蛇身,实际为龙,龙正是兴云雨变化之象。

“化生”神话的内涵

西方神话认为“上帝”造人,因为:上帝作为超越的存在,是最高形式,所以模仿自己形象而造人;上帝全知全能,是“绝对精神”,故可赋予人灵气、生命,以致人拥有“自由意志”后,被逐出伊甸园。这是西方文化常见的母题。

相应地,中国注重“天人合一”,把天地人三才看成一体,不存在一个绝对超越的“神”,也就难以发生神通过自己形象造人及吹气赋生的故事。名之曰“化生”,万物和天地神灵为一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上帝”造人在第六天,第七天“礼拜日”休息,而中国人日习俗则以六畜五谷天地人配十天干,周而复始。

重人世,于是神话故事反而讲得少而简略,不争论“怪力乱神”。比之于圣经“创世纪”,中国创世神话在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乾道变化,各正性(生)命”。乾坤二卦,乾为“大生”,坤为“广生”,其后紧接云雷屯卦,是为生命之卦。“刚柔始交而难生”,是生育的艰难,然而“大亨贞”,最可贵。于是圣人的思想是效法“天生神物”“天何言哉”,“未知生,焉知死”。对生命的来源,就讲得很简略,“天命之谓性(生)”。

《说文》释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人是“天地之德,天地之心”。也不是说人是世界的中心,是“上帝”造来统管万物的,相反,“人与天不相胜”(庄子),人只是天的辅助者。《中庸》“(人)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辅助万物化育才是修身的至高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阿含经》传入后,其创世神话也被世人接受。佛教认为,我们的现实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不过是宇宙无穷世界的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才是一个佛世界。人是怎么来的呢?是上一宇宙崩坏后,一些幸存者逃到“光音天”居住,成为光音天人。他们不是父母所生,而是自然化生。也不吃五谷杂粮,以念为食。后来寿命要终结时,才降生地球。随着地球环境变化、这些人开始以地球生物为食,逐渐有了美丑、性别区分,遂由化生变为胎生,有了私有制和阶级社会。佛教讲众生平等、神的化身,又讲六道轮回,本是反击婆罗门教。其思想刚好与中国旧有文化相通。

换言之,万物有灵,把天、地、神、人、万物(五谷六畜为代表)都看作是平等的存在,而不赋予人类独占性。这是东方文化多鬼怪妖精的原因。如古典小说《西游记》和《红楼梦》:孙悟空是一块仙石,“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因见风化作石猴”;宝玉之玉,是女娲补天剩下一块石头,“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想到凡间经历一番。《西游记》的孙悟空自称“齐天大圣”、大闹天宫,而在圣经中,反对上帝的只能是“魔鬼”撒旦。

汉唐盛世,西方人自丝绸之路源源涌入长安,他们所带来的神话故事,也影响了中国古代神话的构成

比之圣经“创世纪”,中国创世神话在易经

实际上,关于人类起源,中国各民族还有另一传说,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繁衍人类,这更符合实际,隐含上古近亲结婚习俗,后来在“同姓不婚”的礼教下逐渐消失。正如上所说,唐代开始以女娲为高禖后,女娲就开始作为主管婚姻和生育的神,并与道教的地母娘娘、九天玄女等混同。不能不说,或许正是受外来造人神话影响的刺激,造人和“化生万物”“万物有灵”的观念混合了。但造依然是“造化”,不同于Creation, 人不是产品。

猜你喜欢

化生盘古女娲
女娲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盘古开天辟地
幽门螺杆菌对肠化生胃黏膜Cdx2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的影响
盘古
盘古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
胃黏膜“肠化生”就意味着胃癌?NO!
女娲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