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 懂你 成全你
——“阅读·成长”课程研究联盟学术年会侧记
2018-08-03
2017年12月15日,“阅读·成长”课程研究联盟学术年会在成都石室小学举行。会议以“爱你懂你 成全你”为主题,朱自强教授、特级教师蒋军晶等专家和一线老师400余人相聚一堂,共话新教材与儿童阅读课程。
现场的四节阅读观摩课,各具特色。蒋军晶老师的“从《冬阳·童年·骆驼队》到《城南旧事》”,由标题“冬阳·童年·骆驼队”中的三个词语,引导学生直接走进文本,体会儿童与大人世界的不同。远川教育阅读研究院博拉老师的《帅狗杜明尼克》,从文本延伸至生活,从口头表达扩展至句式构造,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融合。由联盟16所学校老师参与,经过初赛、复赛和决赛选拔出来的两堂青年教师阅读研讨课《红鞋子》和《100条裙子》,则展示了青年教师们的探索和思考。
学校老师、研究人员、童书作家、儿童阅读推广人和媒体人的跨界演讲,更是展示了阅读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
朱自强:儿童阅读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朱自强:新教材与儿童文学阅读教学
过去的语文教育教学,花了很多时间识字和积累词语,对阅读存在着轻视。而新教材,不仅是教材编写重视阅读,而且希望通过教材能够拉动阅读。
以前,孩子学的是蒙学读物和四书五经。现代小学校成立以后,儿童文学开始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的中心。但上世纪60年代,儿童文学开始从教材中消失了。2001年新课标提出重视人文性,童谣、童诗、童话等文体才开始受重视。
我认为儿童文学应该成为小学语文的主体性资源。当然,浅显的古诗文、好的现代文学也可以学,但儿童文学应该占主体。为什么?胡适当年就说过和日常语言相比,文学语言是最好的语言。而对儿童来说,儿童文学是最好的语言,最能激发小学生的语言潜能。我曾在《经典这样告诉我们》里说过,儿童文学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举重若轻、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比如台湾的童诗《笑了》:哥哥饿了|弟弟尿了|妹妹哭了|爸爸急了|妈妈说我来了,我来了|大家都笑了。
蒋军晶:整本书阅读教学
现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太多概念和规则,我觉得更应该做的还是解读文本。
这几年,我不太关注概念和规则。最近,我在重读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50本经典童书,先写10000字左右的导读赏析,再浓缩到3000字至5000字。在重读过程中,我发现童书真不简单,并不是大家心目中的小人书而已。尽管语词很简单,但孩子并不一定看得懂,需要咀嚼和回味。
我觉得能帮助我设计好一堂课的,是我在阅读,我和孩子一样在读书。比如说《草房子》的风景描写,我发现都是概念化的,都是诗词里的,而不是西方应景而来的。当然这也是一种风景描写的方式,但需要让孩子去对比分析。比如《城南旧事》,这对孩子来说是有挑战的,但我不能回避我解读的,我要和孩子分享。
解读只是第一步,接下来需要思考如何转化为孩子能感受到的,程序上要进行设计,涉及三个方面,三个关键词:文学、阅读策略和表达。
蒋军晶:全国语文特级教师
刘晓军:重构阅读教学
过去几周,教育部的优课我听了49节,四川省的优课我听了42节。我给自己定下一个要求,假如我看到一节课,感觉不满意,那我就进行重构。我也给教研员老师说,教研员必须回归课堂,用重建的方式回归。关于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课标不清、目标不明、文本解读缺乏精准。
文本解读是基本功,也是个苦功夫,是教师的核心素养。深入极致浅出为作家文本、教者文本、学生文本后,最终转化为语用文本。
教学方式也需要改革,教学效益需要不断提升。比如《小小的船》,你会做什么?有随文识字,有叠音、儿化音,有朗读、美读。其实更重要的是借助儿童诗发展儿童的思维、想象和联想。比如《梅兰芳》,解读文本的重难点在哪儿?在于一个酷爱舞台艺术表演的艺术家,在特定的背景中却不能登台也不愿登台,那种内在的煎熬,这才是文本最有张力的地方。但我们太多的是张贴标签。怎么教《凡卡》?我建议大家看看肖复兴的《醋栗的幸福》,中间有一篇《<万卡>130年》。通过这种书评类的文章,以互文参照的形式让孩子去感受《凡卡》独有的魅力。孩子对阅读的亲近感,特别是高段,来自外在积极因素的唤醒。
刘晓军:四川省教科院教研员
张建:读写一体化,是传统阅读教学的转向吗
张建:远川教育阅读研究院院长
为什么孩子读了那么多书,还是写不好作文?2012年至2015年,我的回答是,读书就好,静待花开。后来,我会教大人如何陪伴孩子阅读。现在,我思考着能不能在书中找到读写结合的点,教一些方法。
人类对语言的学习是围绕对故事不自觉或自觉归纳进行的。孩子的语言是否丰富体现在:第一词汇量是否足够多,表达是否准确;第二句式是否丰富。很多时候,孩子写不好作文,因为他的句式太单一了。
怎样丰富孩子的句式呢?日常对话和阅读,孩子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储存,当他需要表达时,就冒出来了。所有的阅读教学,只要是好文本,就是语料的来源。
我们想要“阅读自由,儿童自在”。如何才能自由?只有通过艰苦练习,掌握基本技法后,才有可能自由。自由和自在,一定是建立在孩子会阅读的基础上,会阅读才会爱阅读。
我们试图在读写一体化方面做一些探索,比如博拉老师所上的《帅狗杜明尼克》。我们想要引发思考,这些故事有什么共同点?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故事,都是我的故事。阅读时,是让孩子跟着情节跑一跑,离开文本去讨论某个人,还是能够从一本书到一类书,学习怎么去读。
我们总是觉得孩子太小了,能不能理解。事实上,读完一本两本三本以后,他是能理解的。当他把握一类故事以后,是能够自己创作的。观点的表达,作者是如何进行的?我们想要告诉孩子背后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