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爱洛伊丝》中的爱情与美德

2018-08-03张喁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2期
关键词:洛可可情欲朱莉

文_张喁

法文老版《新爱洛伊丝》是一部六卷本古书

18世纪的巴黎式阅读

如果卢梭没有隐居乡间写出《新爱洛伊丝》,他大概不会被后世称为文学家,因为这是卢梭勉强被称作小说的作品。在现代世界来临以前,名人身上的标签还不是那么简单地分为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等。就拿卢梭来说,他的作品从讨论科学、艺术到社会,从写作歌剧到写化学论文,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跨度是非常大的。卢梭作为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他所开启的现代社会,建立起了分门别类的科学、艺术、政治等等学科体系,但今人如果只会在这个体系中打转,反倒难以理解200多年前的天才卢梭,和今天我们要谈论的这部《新爱洛伊丝》了。

为什么说《新爱洛伊丝》只能勉强被称为小说呢?因为从这部作品呈现给当时读者的面貌来看,它是一部书信集。卢梭告诉读者,这是居住在阿尔卑斯山麓的一个小城中的两个情人的书信,自己署名是作为“编撰和出版者”,等到读者打开了这部书,他又说:“尽管我名义上只是本书的出版者,但这本书是我亲自写的。这一点,我并不隐瞒。”但紧跟着又打马虎眼:“这些信是不是全部由我写的,是否通通都是杜撰的?先生,这对你有什么关系呢?在你看来,这本书当然是一部虚构的小说。”

马虎的读者,当然就把这部书当成可以窥私的真正的情人书信集了,至少是窥私的欲望不会立马死心。卢梭是看不起什么虚构的小说的,那些只是贵族妇人们无聊生活的消遣,本书名为《新爱洛伊丝》,是因为在法国历史上,几百年前爱洛伊丝和阿贝拉的爱情故事脍炙人口,不亚于英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卢梭写作这本书的野心,在于为读者呈现一种现时代的真实。

既然是情人之间的书信集,那当然是数量越多越好,越能满足读者的窥私癖了。《新爱洛伊丝》是一部大部头,当然,对今天的读者而言是这样,中文版本至少是七八百页,但对十八世纪的欧洲读者而言,厚厚一沓爱得死去活来的情人书信集,多长也都不嫌长啊。

《新爱洛伊丝》作为当时欧洲的畅销书,它是怎样的一本书呢?这要先看看当时的文化艺术背景,看看同时代的文学艺术乃至更广泛的艺术风格。太阳王路易十四治下的波旁王朝鼎盛时期,贵族们先是追逐由文艺复兴而发轫的巴洛克艺术风格,它主要体现在教堂建筑、回廊、室内装饰、庭院设计等方面,“巴洛克”这个词汇的原意是指不规则的怪异的珍珠,具有夸张、华丽、纷杂的特点。而到了卢梭生活的年代,巴黎风尚进一步进化,流行风向标已经转向了洛可可风格,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巴洛克风格的晚期。洛可可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其实更准确地讲,应该是“路易十五的情妇式”,因为这个贵妇——蓬皮杜夫人,正是洛可可风格的推波助澜者。“洛可可”一词由法语“岩状工艺”和“贝壳工艺”引申而来,在庭院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方面,处处体现它的美学,比如它的曲线趣味、构图轻快优雅有运动感而且不对称、色泽柔和艳丽、崇尚人工修饰过的“自然”,表现不同的爱如浪漫的爱、性爱、母爱等等。

平民卢梭想要征服生活在如此洛可可风中的读者主要是贵妇读者们,《新爱洛伊丝》就必然是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的了,在今天的读者读来,第一感觉就是絮叨、冗长。当然,理解了作品的时代背景,接受起来就要好多了。

法式洛可可风格

卢梭纯洁的情欲

除了时代背景,《新爱洛伊丝》在巴黎、在法国、在整个欧洲的大获成功,和作品非正常爱情题材背后作者本人的爱情背景也大有关系。没有用情至深至真过的人,无法假借别人的口,把情人之间的书信写得如此真实、缠绵、挣扎欲死,乃至纠结、矛盾、赴汤蹈火。

在卢梭晚年标注为“发自肺腑、深入肌肤”的《忏悔录》中,纤毫毕现地剥离出自己从童年就决定了的情欲特征。卢梭的母亲死于生他时的难产,哥哥离家出走,八岁时父亲避祸流落他乡,他几乎成了孤儿,寄宿在一个牧师家学习拉丁文。牧师的妹妹朗贝尔西埃小姐,三十岁,对小卢梭有着一种母爱,同时也有母亲般的权威:“她总威胁要处罚我们,而这种对我来说挺新鲜的威胁比处罚本身更加可怕,但真的处罚过后……我感到在疼痛之中,甚至在羞惭之中,夹杂着一种快感……谁会料到,一位三十岁的女子用手责打一个八岁的孩子的这种处罚竟然违背常理地决定了我今后一生的兴味、欲念、激情及我这个人呢?”

及至青年时期,卢梭和大他十二岁的“养母”华伦夫人,保持了将近10年的情人关系。卢梭本人的不伦之恋,对当时的习俗是巨大的挑战。反映在《新爱洛伊丝》中,这会不会是一部肮脏下流的淫书呢?

不仅不是,卢梭本人所有关于爱情的纯洁信念都寄托在《新爱洛伊丝》中。从他个人的情欲经验来讲,成年以后的情欲,只局限于八岁时感受过的朗贝尔西埃小姐的亲手责罚,以致根本不想在此范畴之外做什么冒险和探索,所以直到当时可说是大龄的20岁,还都洁身自好,一尘不染,不仅对男女间的事毫无概念,而且终身对妓女有一种恐惧,更看不起而且对那些浪荡子感到害怕。这么说不表示卢梭的青春期就像一块木头,他坦诚自己是带着一种很强烈、很色迷、很早熟的气质长大成人的,只是这情欲与世间普遍的情欲格格不入,显得尴尬。

直到遇到命中的华伦夫人,这情欲仿佛才找到“真命怀抱”而能寄托下来。即便如此,卢梭仍然对华伦夫人保持好几年的纯精神的依恋。直到20岁,举止正派雍容、从未表现过对情欲的兴趣的华伦夫人对卢梭不能和同龄青春女性正常地交往感到深深的担忧,和他进行了一次认真的谈话,向卢梭提出同居的要求,“有八天时间来考虑”。

故事发生地瑞士小镇克拉朗

爱的柏拉图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提出爱欲激发人的占有欲,占有欲导致嫉妒心理,而嫉妒心理释放出攻击行为,这就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要大费笔墨地写作《新爱洛伊丝》呢?

若是抱着看一出伟大爱情戏的期望来读这本书,最终未免会失望。因为按照补篇中卢梭虚构的提问者“贬低”本书的语言来说:《新爱洛伊丝》记录的不过是“极其自然而朴实的事情,没有任何的突发事件,没有任何的戏剧变化”;“精辟的话语,一针见血的话非常罕见,缺乏细腻、力度和深度”;“思想很平庸”,甚至“贫乏”。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卢梭简直太不走心,没有过多的外貌衣着描写,人物特点也没有任何突出的描绘。

如果仅凭两个恋人之间的絮语,是不足以撑起《新爱洛伊丝》全6卷163封信的庞大篇章的。书中的女主人贵族女孩朱莉和她的家庭教师平民青年圣普乐陷入了情欲之中,遭到朱莉父亲德丹治男爵的反对,之后朱莉表妹克莱尔、圣普乐误当做情敌的英国绅士爱德华,以及朱莉迫于复命下嫁的俄国贵族沃尔玛等人,纷纷在信中登场,直接间接地呈现出整个事件涉及的人伦、事件、社会全貌。

然而卢梭为我们奉上的不是一部鸡飞狗跳一地鸡毛的狗血爱情戏,也不是一出郎才女貌横遭吃人礼教扼杀的悲情戏。男主人公是积极向上和博学有见地的,女孩朱莉是好学懂事又善良的,英国绅士宽宏大量不计前嫌,甚至为了支持男女主人公相爱,愿意赠予他们自己一半的财产,而即便是朱莉被迫下嫁的俄国贵族德•沃尔玛,对两个青年人之间的感情也表示充分的理解,并对他们的美德完全信任,甚至把圣普乐接到自己的家,待以真诚的友谊。

卢梭借一本看似不伦的爱情书信集,清楚地阐明了自己对爱情的理想:圣普乐开始也有情欲追求,但朱莉守着天使般的纯洁,两人终于保持了互相不依附、不占有的圣洁关系,圣普乐的弱点也被这爱情弥补。

而在两人的爱情之外,并没有任何伺机作恶的敌人,没有孕育着阴谋的黑暗。可贵的是,《新爱洛伊丝》没有表现出一副社会教化的道学嘴脸,没有渲染真善美的浅薄浪漫。不导向人类不平等的伟大的爱,既不会是浪漫弄人的,也不会是幻灭无功的(同时代东方的另一部伟大小说《红楼梦》),这正是卢梭做梦的理想。

猜你喜欢

洛可可情欲朱莉
失败也是收获
一颗水晶球
18世纪的甜腻与壮丽——从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
老佛爷的洛可可迷情
成人警告:情欲与政治登上纽约舞台
洛可可风格的时装设计研究与应用
——以作品《Recoco》为例
洛可可风格在现代针织女装设计中的应用
铁母鸡
掌握情欲催化剂
《白日焰火》:情欲秘语的性别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