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课的创新思维

2018-08-03编辑谭信娟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2期
关键词:万物乡土学校

编辑_谭信娟

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核心之一是乡土课程建设。近年来,乡土文化教育应该成为乡村学校的必修课逐渐成为共识。但如何利用乡土资源把乡村课程做好?

本文选自第三届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关于乡土课程建设的沙龙讨论。

乡土课程的核心是文化自信

发言_钱锋 万物启蒙创始人,中国乡村万物地图公益计划发起人,第二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获得者

万物启蒙是以乡村的“万物”为生发点的儿童课程。我们正在做“中国万物乡村公益地图计划”,希望把中国各地的“万物”串成一个整体,绘制一张地图。

但这张地图究竟想做什么呢?

它首先试图回答中国乡村建设和教育目前面临的困境。随着城市化,大量乡村人口向城市迁徙,乡村凋敝,留不住人。另一面就是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均衡。如果想留住乡村的孩子,唯有靠教育。

台湾最南端的屏东恒春小学,一群孩子抱着月琴在等我们。

屏东恒春小学校长与钱锋(左)合影

现在,城市教育都强调课程是第一动力。课程是一条通道,或说是一条铁轨,学校所有的车厢都在上面运行,无论是行政运作、德育管理、学科教学还是综合实践活动。但如何利用乡土资源把乡村课程做好?我希望大家首先对乡村课程要有强烈的文化自信。中国是从乡村文明走来的,原本是农耕文明。

我们曾到台湾最南端的屏东恒春小学考察,令人记忆最深的是当时进学校,是一群孩子抱着月琴在等我们。看到我们就开始弹琴,唱民谣。很多学校在做音乐教育,但他们是月琴,因为这是恒春文化最重要的支撑,可以说一把琴里包含着三百年的历史。当时学校的江国梁校长面临的困难和大陆乡村是一样的。大量人口进城,不愿留在乡村。他最后找到了恒春民谣、月琴这个抓手。孩子们不仅唱老曲牌,还学用简单的“七字仔”改编古民谣。孩子们唱:“恒春美丽兮古城,古城有门更有埕。落山风吹阮母惊,民谣唱透恒春城。”三百年的文化通过一个课程复兴了。我们看了很多学校,不是说这个学校做得最好,但是它最有生命力,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热情。

我们大江南北有很多类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没有可能变成学校的课程呢?这就需要一个办学者深入本地文化,去挖掘它的历史。

万物行旅寻李白

如何让孩子和课程融为一个整体?比如我们正在做一个“中国船”的项目,分四大领域,江河湖海。每个版块主题不同。其中江是长江,是围绕李白做的。这个很有意思,李白的一生,青年中年晚年正好对应长江的上游中游下游。我们把李白传记、唐朝历史、唐代帆船再加上李白的诗歌来梳理。

比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暑假我们有“寻李白”的课程,带着孩子从广元开始到江油、成都、峨眉、重庆,到万州、奉节、宜昌走了一遍,边走边学。这样走下来,回到这个具体的时空,孩子会自然生发许多疑问,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这个文化全部活了过来。但是,如果你不了解唐朝历史,不了解船,不了解长江水文地貌和沿岸风土人情,这是串不起来的。

其实万物课程真正的意义在哪里呢?当然不是物,物只是一个媒介。船只是一个媒介。古人说“格物致知”。格物的目的不是为了物、被物控制,而是能在物身上跟世界产生交流,看到万物在人类历史文化中的流转,产生智慧。按照古人说,这个格物致知的探究过程正是学习的开端,接着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后达成一个大人全人的目标,在明明德、在亲民。中国古人对全人的理解,是比国家天下还要高的,止于至善。这就是西方所谓通识教育,培养孩子通过一样小小的事物,贯穿各个学科以及领域的一种教育,使孩子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一种通感,把学科打破,回到学习本身。

所以说,教育必须要重新走回通识中去。而乡村社会的万物,最适合做通识教育的支点。因为每一个“物”背后都有具体时空背景。你只要把它“复原”,带着孩子去探究,等于就重建了这个“物”在这片土地上流转的过程,这就是最好的课程,而且跟儿童的认知是平行的。无论是你家边上的关帝庙,包括那碗羊肉泡馍,还是那条巨大的黄河,都可以这样做。课程可大可小,只要你重新去认识世界,课程自然就会发生。说到底,好的课程就是一种儿童观,一种认知观,是人类回顾自身发展并重新体验它的一种逻辑。

比如我们在做一个“捉妖记”课程。但妖是什么东西?怎么捉妖?其实我们有大量妖的形象,如齐天大圣孙悟空,就是一个妖猴。哪吒也是一个小妖精。比如哪吒,追根溯源,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情节,哪吒杀李靖。中国传统是一个伦理社会,以孝治天下,居然这样的弑父故事,为什么?这就需要我去探究。但无论是哪吒弑父,还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我们会发现,和希腊神话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根源不一样。

其实这两个大逆不道的形象正是儿童教育的。在这个文化内核中,可能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哪吒,长大就是你要挣脱束缚、精神独立的过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孙悟空,要像美猴王一样自由自在。这就是儿童。我们的课程最后是回到孩子身上。

TIPS

提问:听完我特别感动,然后就感觉,您的知识系统是让我们望尘莫及的。所以我想问,您在做这些课程时,您是先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再去设计这样的课程吗,还是说边设计边探索?其次,我想知道您的教师团队里的老师,有什么样的特质,如何配合您做这些课程。

钱锋:谢谢您。这里有很大一个误解,我既不是知识渊博的,也不是大学者。其实我们开发这样的课程,核心正好不是在于知识,而是探究的方法。知识可以从书籍、网络很多地方获取,但课程方法就这一个。其次是团队,我们有一个全科组,但实际早已超出这个意义。最早我们团队里很多新老师。因此,我也从来不认为只有有经验的老师才能做课程。相反,新老师的可塑性非常强。你只要告诉他,教学本来是不分科的。他慢慢去做融合,很快就知道怎么去做。关键是我们怎么去认识儿童和儿童认知的问题。把握了这些认知规律,年轻老师也可以做出很好的课程。比如在农村,老师们原来对乡村非常熟悉,他们做农耕课,绝对比我做得好。重要的是协作。再次是确定主题,最重要的就是他要和本土文化融合。

不要变成自己家乡的陌生人

发言_王小平 全国乡土文化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天下溪副总干事

四川阿坝的乡土文化课

2016年我们在四川省阿坝州茂县举办了第四届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最大的共识是乡土文化教育应该成为乡村学校的必修课。

天下溪做乡土文化教材已很多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以阿坝州为例,从2009年开始,我们做了五种教材,两种教学手册,三次教师培训,13个县167人参与课程设计。最成功的是,我们得到了阿坝州教育局的全力支持。乡土教材不仅进入课表,而且每个学校有固定教学团队。教育局还规定,所有上乡土教材课的老师,其成绩可以作为评职称和先进的依据,这就在制度上保证了教师的积极性和课程的延续性。

乡土文化课和传统学科教育有很大不同。首先综合性特别强,跨学科,所以特别需要一个教学团队,语文、历史、地理、音体美等老师合作完成。

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师生关系因此完全颠覆了。对乡土文化知识,老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不一定比学生知道更多,这时老师就不再是一个知识载体。当我们去探究时,他变成了向导。

乡土文化课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向生活学习。首先,它是从生活里发现素材和内容,但绝不是一项简单的技能,不是死的知识点。比如阿坝的课程“嘉绒藏家茶香浓”,就是老师带孩子在家里做酥油茶。会做酥油茶,只是藏族的基本生活技能。但酥油茶背后是什么?为什么一个不产茶的地方,喝茶会成为重要的日常生活,如何喝茶、喝茶有哪些礼仪?这是真正的乡土文化传承的实质。

再如,嘉绒藏族是农耕,安多藏族是游牧的,两种文化形态,学校做乡土课就不同。若尔盖红星小学就讲“黑帐篷”,这是他们的象征。老师带孩子一起做帐篷。但帐篷里面是什么呢?为什么安多人住黑帐篷?同是游牧的蒙古族就是蒙古包、白帐篷。仔细探究就会发现,这和他们的经济和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关系。蒙古包是白色的,因为是羊毛,黑帐篷是黑色,因为是牦牛毛,蒙古族主要牧羊,安多藏族是牧牦牛。这就决定了建筑材料。这好比湘西地区的吊脚楼,“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当地树木和桐油丰富,正是盖房子的好材料。再如阿坝,主要建筑材料是石头和黄泥。

换句话说,这些建筑特色的形成,不是说当地人喜欢,最重要原因由自然环境和经济来决定的。人组成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磨合的过程中,积淀了很多生活智慧,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这就是乡土文化的传承。

湘西地区的吊脚楼

在乡土课上,更重要是把握这些知识和技艺诞生过程中的文化精神。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的理由是什么?换言之,更大的问题,我从哪里来?怎样生活?为什么这样生活?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生活其实一直在变化。如何认识这些变化,哪些变化好,哪些变化不好,变化是如何发生的?通过这样的问题,我们希望所有人能够找到自己、把握自己。

这样,我们不会因为经济等问题而感到自卑,乡土文化和北京的文化、上海的文化是平等的。这么多年,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让我们变成了自己家乡的陌生人,我们学习的知识都来自远方,树立的目标也是成为别人,我们不断向外走,家乡成了一个逃离的地方。但我们真的要逃离吗?在马尔康,一位乡土课老师非常兴奋地告诉我,我特别愿意上这样的课,孩子也特别高兴,甚至平时不爱学习的孩子都调动起来了。因为老师讲的内容是跟孩子的生活是相关的,老师提的问题他感同身受。甚至有时,孩子比老师厉害。比如湘西的“童谣课”,要搜集童谣,主要是依靠孩子和家长的。学生在收集童谣过程中,自然锻炼了社交能力和学习能力。

这也是我们说的,颠覆了传统的教学关系和教学方式,但是我们是回到了真正的“传统”,重新去感受“传统”了。

猜你喜欢

万物乡土学校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学校推介
读《乡土中国》后感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