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疗效观察
2018-08-03王廷伟
王廷伟
(河南省郑州中康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郑州 452370)
我院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0例,均为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治疗的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0~55岁,平均(33.51±2.84)岁;病程1~9年,平均(4.42±1.33)年;轻度失眠5例、中度失眠12例、重度失眠3例。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1~54岁,平均(33.63±2.73)岁;病程1~8年,平均(4.35±1.25)年;轻度失眠12例、中度失眠22例、重度失眠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制定[1]。①几乎以失眠为主要症状,包括入睡困难、寐浅、夜梦多、早醒伴醒后再次入睡眠困难、自感乏力、白昼易困;②有失眠及过度关注失眠结果;③因睡眠质量差而引起精神上的烦恼,或因其而影响社会活动、社交功能;④至少1周发生3次,已延续1个月及以上。同时符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7个因子成分累计分大于7分。 该量表每个因子成分按0~3级评定,累计得分为总分。PSQI评分范围为0~21,PSQI>7睡眠质量差,PSQI≤7睡眠质量好,分值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中医证候辨为肝郁化火型:心烦不能入睡,烦躁易怒,口渴喜饮,目赤口苦,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18~60岁;③PSQI>7分;④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身体和精神疾病所导致的继发性失眠;②辨证不属于肝郁化火型;③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④不良生活习惯引起;⑤妊娠、哺乳期;⑥并发严重疾病,如心、肺、肝、肾功能不足,青光眼。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常规西医治疗。口服阿普唑仑片(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0215)1~2mg,睡前0.5h,持续14天。
观察组加用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药用木通3g,黄芩10g,栀子10g,泽泻10g,龙胆草10g,柴胡10g,当归10g,车前子10g,甘草6g,生地15g,酸枣仁15g,龙齿30g,磁石30g。加入500mL水中浸泡30min,煎2次混合,分2次温服,治疗14天。
3 观察指标
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观察7项评分内容。 并对不良反应(口干、幻觉、嗜睡、头晕、乏力)进行观察。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治疗满意度,极其满意为得分大于80分,满意为得分60~79分,一般为得分40~59分,不满意为得分小于39分。
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临床治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在6h以上,醒后精神饱满。显效:睡眠质量显著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增加不足3h。无效:失眠无改善。
5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的满意程度比较 例(%)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3个月后随访。观察组复发3例,对照组复发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 讨 论
失眠症主要表现是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睡眠深度浅、醒后乏力头昏,还会发生记忆力以及注意力等下降情况,对正常学习、工作产生较大影响,长期失眠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功能紊乱,甚至引发其他疾病[3]。临床上主要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失眠症,最常用阿普唑仑。阿普唑仑是非选择性的γ-氨基丁酸-苯二氮卓受体结合剂,同上述受体向结合,从而发挥出镇静催眠等作用,但是阿普唑仑会同γ-氨基丁酸-苯二氮卓2受体相结合,损害患者的认知功能以及精神运动功能。同时反复应用会出现药物依赖性,停止用后会出现反弹性的失眠,次日还会出现宿醉效应,甚至会损害认知功能以及精神运动功能[4]。
失眠属中医“不寐”、“不得眠”、“目不暝”范畴。其病源于脑,而表现于肝,多因情志而诱发,肝主情志,调达气机,开窍于目,通于脑,五脏皆有不寐,总以肝为主。肝郁化火型失眠属于实证。多因恼怒伤肝,肝失条达,肝气郁久而化火,上扰心神而引起。同时伴有一派肝火旺盛之症状。治当疏肝泻热,佐以安神。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肝经湿热,当归、生地养血和肝,柴胡疏畅肝胆之气,甘草和中调药性,酸枣仁、龙齿、磁石镇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疏肝泄热、镇心安神之功效。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