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摩擦对上海的影响研究
2018-08-03库天一
□库天一
贸易摩擦,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国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贸易平衡上所产生的、一般是一国的持续顺差、另一国的逆差、或一国的贸易活动触及或伤害另一国的产业。本文通过梳理国际贸易摩擦冲击的影响,并结合本轮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和特征,分别从经济质量发展、产业升级路径、金融风险控制三个角度分析此轮中美贸易摩擦对上海的影响和冲击。
中美贸易关系自从两国建立贸易关系以来就在摩擦和曲折中发展。本文通过梳理国际贸易摩擦冲击的影响,并结合本轮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和特征,分别从经济质量发展、产业升级路径、金融风险控制三个角度分析此轮中美贸易摩擦对上海的影响和冲击。面对可能存在的贸易摩擦问题,我们应该对其长期性、复杂性有足够的认识,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国际贸易摩擦冲击的一般影响
(一)积极影响——推动高质量发展
1.推动创新发展。国际贸易摩擦一般兼具两重性:一方面给新兴国家造成困难和麻烦;另一方面,将迫使新兴国家出口企业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和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贸易摩擦可以有效地防止出口企业的低价倾销。进口国通过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和蓝色贸易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使得出口企业逐步放弃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所形成的价格优势,削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转而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使之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2.推动多元贸易。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如果外贸市场较为单一的话,很容易形成对贸易伙伴的过度依赖。温和的、偶然发生的贸易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相关国家认识到出口市场单一化的风险,推动出口商开发其他国家的市场来减少风险。随着新出口市场的开发,贸易市场就会不断地实现多元化,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3.推动创新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很多发达国家会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由,限制产品的进口。知识产权壁垒虽然减缓了新兴国家出口的步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启蒙了新兴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刺激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的力度,形成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4.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摩擦的频繁发生,促使各国越来越多地参与不同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如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港)、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经济一体化等。
(二)消极影响——逆全球化,效率损失
1.资源配置效率损失。根据经济学原理,各国只有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交换,才可以实现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但贸易摩擦将扭曲国际贸易流向,使贸易双方的国内外市场价格脱钩,掩盖了真正的市场供求,贸易摩擦双方的比较优势难以维系,这不仅牺牲了贸易双方本国的优势产业,给本国产业升级制造了障碍,也将影响世界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2.全球治理秩序混乱。贸易摩擦既不利于促进国际竞争的正常开展,也必将导致贸易转移现象的发生,波及到世界其他国家。贸易摩擦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可能导致相关国家的纷纷效仿,从而引发系列性贸易摩擦的发生。同时,贸易摩擦也经常会引发贸易双方的贸易报复及反报复,进而升级为贸易战,扰乱正常的世界市场秩序,给国际贸易发展的大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3.全球风险迈向不可控。在国际关系中,国际政治格局影响着国际经贸关系格局,而国际经贸关系格局也对国际政治关系有决定性作用。单纯的贸易摩擦可能外溢成汇率摩擦、投资摩擦、法律法规摩擦、经济体制摩擦等诸多经济领域。而贸易摩擦如果持续加剧,相关国家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势必通过政治、外交等手段向对方施压,那么就会波及到政治领域。
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和特征
(一)中国经济占世界份额的较快提升,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以美元现价计算,2017年中国GDP占全球比重首次超过15%,这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美国精英阶层极大的担忧。
进一步分析,中国对美国拟中止减税的领域在水果、猪肉这样的农产品及初级产品,而美国对中国加征税的领域不是中国更具比较优势的中低端制造,而是《中国制造2025》中计划主要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包括航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或许已不仅是贸易战了,而是美国对中国复兴的围追堵截,在位霸权国家天然本性要试图阻止新兴大国的崛起。
(二)逆差大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
中美贸易严重失衡是特朗普挑起贸易战的所谓直接原因,美方要求中国降低美对华贸易赤字1000亿美元,进一步开放市场。中美贸易格局目前是中国货物贸易顺差、服务贸易逆差,这反映了中美比较优势。根据中方统计,2017年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2758亿美元,占中国货物贸易顺差的65.3%;而据美方统计,2017年美国对华货物贸易逆差3752亿美元,占美国货物贸易逆差的46.3%,高于排第二位至第九位的八个国家和地区之和(44%)。
根据中国和美国统计工作组测算,美国官方统计的对华贸易逆差每年都被高估了20%左右。统计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美国笼统地将中国香港等地的转口贸易部分计入中国;二是统计范围差异,美国使用通用的贸易体系以国界为界,包括存储在保税仓库和自由贸易区域范围的一般贸易体系,中国实行特殊的贸易体制,以中国关境为界,只计入进入中国海关的商品,在保税仓库的货物未统计在内。
(三)美国贸易逆差是现行全球秩序的客观结果
1.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国创造了以发行美元获取其他国家资源和商品的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在美元与黄金挂钩时,美国经常账户失衡具有自我纠正机制,即逆差导致美元发行收缩,降低国内总需求和物价,增加出口减少进口。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依托于石油美元、军事霸权的美元体系,导致美国在很大程度上放松了货币创造约束,大规模向全球输出美元,而这必然会使美国出现贸易逆差。在这过程中,美国虽然有逆差,但输出美元的“铸币税”也让美国赚得盆满钵盈。美国甚至通过美元控制全球流动性,进而主导全球经济周期,不仅转嫁自身危机,还对其他国家进行“薅羊毛”。
2.美国过度消费导致储蓄率较低。美国居民消费意愿始终大于储蓄意愿,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赤字已成为常态,表明美国贸易逆差是美国经济内部失衡,根治逆差的本质措施应该是控制总需求,即抑制美元流动性和债务扩张。因此,中美摩擦不会改变美国贸易逆差的现实。
3.全球价值链分工及现行贸易统计方法夸大贸易顺差。从全球价值链看,中国得到就业、税收和经济增长,企业和劳动力获得微弱的利润和收入,但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的问题由中国承担。中国在链条中承担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部分,前端的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与后端的销售服务却在国外,大量利润回流到欧美在华的跨国企业,形成“顺差在中国,利润在欧美”的格局。
以苹果为例,中国负责iPod的组装,几乎处于工厂生产过程的最低端,组装成本仅为3.7美元,不到iPod出厂总成本的3%,中国从中获得的价值仅有0.11美元。然而在出口核算时却计算全部出厂价值,中国贸易顺差被严重高估。
4.中美劳动力成本和经济结构差异必然导致贸易顺差。2017年中国人均GDP为8800美元,美国为5.9万美元,劳动力成本的巨大差异,决定了中国在中低端制造有比较优势,美国在高端制造和先进服务业有比较优势。但是,中国在对美出口中低端制造产品的同时,美国却封锁了对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2017年中国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7.9%、40.5%和51.6%,长期以来中国生产部门占比高,消费部门占比低,尤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从而导致生产超过国内消费需要而转向出口。美国农业占比1%,制造业占比11.7%,服务业占比高达80%左右,美国的产业结构决定生产难以满足国内需求,必然需要大量进口。
5.美国限制对华高科技出口,该领域占对华逆差近四成。美国对中国之外的经济体在高科技领域为顺差,但由于长期限制对华高科技出口,导致对华高科技出口大幅逆差。按照美方统计,2017年美高科技对华贸易逆差1354亿美元,占贸易逆差的36%,相当于美高科技全部贸易逆差的122.7%。美国如果放开高科技出口限制,实现该领域的贸易平衡,即可减少逆差近四成(见图1)。
(四)转嫁国内矛盾的政治诉求
向外部转移矛盾:“美日”→“美中”。里根时期,由于1981年税改后经济二度衰退,财政赤字压力骤升,导致税收政策反复,税负出现先降后升。里根的做法是将矛盾对外转移来缓和国内经济的压力,比如在1985年签署的“广场协议”。当时,美国贸易逆差的40%左右由日美逆差贡献,使得美日之间贸易摩擦不断。而当前中美贸易逆差已取代日本,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贡献者(占比超过40%),这与当年“广场协议”的状况相似。因此,不能排除特朗普会通过贸易政策来对外转移矛盾,那中国就有可能会面临当年日本的压力。通过贸易保护政策,美国可以将税改、基建等政策带动的需求留在国内。因此,基于转移矛盾的考虑,以及将投资、就业留在美国的考虑,特朗普可能倾向于持续推动贸易保护政策。
图1 美国对华高科技产品贸易逆差超过美科技总贸易逆差额
中美贸易摩擦对上海的影响
(一)从经济质量发展看
上海作为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桥头堡、排头兵,“一带一路”倡议将为上海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同时,我国在集成电路等领域仍存在大量的进口,上海作为中国集成电路和半导体行业的领头羊,需要积极探索进口替代战略,通过减税政策、产业基金投入鼓励该领域的发展。
1.贸易摩擦影响美资企业在沪利益。美国的跨国公司较多,许多厂商的工厂直接设置在上海,贸易摩擦对美国在沪企业也会造成直接的影响。随着国际分工的广泛进行,美国的跨国公司展开全球性供应链布局,加大对上海的直接投资力度,使用上海的廉价劳动力和其他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得大量的利润。根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关系的研究报告》显示,从企业性质看,2017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的57%来自外资企业;从贸易方式看,59%来自加工贸易。
2.全球贸易回暖部分抵消中美贸易摩擦冲击。2018年1月,世界银行、IMF纷纷上调2018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此后,欧央行和美联储也上调了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增速预测。如果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那么全球贸易的回暖将会持续,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复苏将会拉动中国以及上海的出口,这将会部分抵消中美贸易争端对上海出口的影响。
3.上海对美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受影响较大。中国(上海)对美国出口比较多的是机电、音响设备,家具、玩具、纺织品,贱金属等,这些行业可能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机电音响设备、家具玩具、纺织品,分别占到对美国出口的46.2%、12.1%和9.9%。需重点关注在贸易争端中被征收较高关税的行业和产品,短期将导致价格大幅上升,在美国市场竞争力下降。
(二)从产业升级路径看
1.中美贸易摩擦对上海的高新技术行业影响总体可控
(1)贸易摩擦对上海的高新技术行业冲击有限。目前,美国可能对来自我国的信息及通讯、高性能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农机装备、工业机器人、航空产品、高铁装备等行业征税。2017年,上述这些行业占美国从我国进口总额的39.5%,但若将排除在外,则这一比例仅为3.6%,对上海的高新技术行业的影响冲击有限。
(2)占比较大的信息及通讯设备产业链(苹果产业链)短期内难以转移
上海的高科技产品顺差项主要来自于信息及通讯设备,在其他项上为逆差。但美国通过对信息及通讯设备征收关税,使诸如手机等制造业回流美国在短期内也是难以实现的。手机生产在上海已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产业链的整体转移需要时间,另外中美两国仍存在较大的人力成本差异,短期内也会成为阻碍。
(3)发达国家产能利用率已处于较高水平。近几年,发达国家产能利用率逐步回升,高端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处于高位(见图2)。因此,产能继续提升的空间并不是很大,难以在短期内增加产能来取代上海的产品。
图2 发达国家产能利用率整体回升
2.以史为鉴,贸易摩擦阻挡不了产业发展方向。贸易战并未阻挡日本汽车产业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广场协定”的签署,降低了日本制造业出口竞争优势,对日本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但是,高端产业汽车贸易顺差占日本对美货物贸易顺差的比例却呈不断上升趋势,80年代后期日本汽车产业进入稳定增长阶段,90年代末基本完成全球化生产战略布局。2000年日本汽车年产量占据世界汽车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生产的汽车三分之二出口到世界各地。可见,美日贸易摩擦阻挡不了日本汽车产业发展方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日本汽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目前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依赖程度明显低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中美贸易关系的互补性也远大于竞争性。从人均GDP、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研发支出占GDP比重看,上海当前正相当于日本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从人力和技术等的积累看,上海的制造业已经具备转型升级的内部条件。因此,此次贸易摩擦并不能阻碍中国及上海产业发展的步伐。
(三)从金融风险波动看
1.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中美货币政策不同步导致人民币难以快速升值,大概率仍保持区间波动。特朗普政府要求减少1000亿美元贸易赤字,以及特朗普政策本身需要美元相对弱势来实现政策效果,因此,在相关贸易领域做出让步的同时,预计美国会对人民币实施升值压力;与此同时,美联储预计今年加息3-4次(每次25bp),而国内基准利率调节可能性不大,只是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对应有些许调整(每次5-10bp),中美基准利差收窄,美联储加息将压制人民币升值。因此,贸易保护与美国加息对人民币汇率有着正负两方面的作用。
2.中美贸易摩擦对上海股市的影响会逐渐消化
(1)贸易摩擦不改变中国股市的长期走势。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股市市场开始回暖,进入20世纪后半期,日本股票最高上涨超过100倍。而在美日贸易摩擦期间,1973-1979年,能源板块涨幅是市场均值的4.03倍;1980-1984年,电信股涨幅最大;1982-1989年,日本股市从6000点直上38900点(见表1)。因此,美日贸易摩擦并未改变日本股市的长期走势。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美之间的经济合作、金融领域的合作产生不良预期,进而在短期内给资本市场带来负面情绪。但是目前美国股市已处于历史高位,而中国基本面逐渐回暖,股市也处于低位上升阶段,中美贸易摩擦很难改变中国股市的长期趋势性走势。
(2)贸易战对股市的影响将逐渐消化。中美双方就贸易问题达成框架性协议,具体实施方案以及进口规模也有待进一步沟通和博弈,对于未来的股票市场(上海资本市场)而言,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会逐渐消化。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开始挑战美国的核心地位,美国精英阶层对华态度已经开始向遏制转变,中美之间的博弈无疑是长期的,无论博弈如何演进,中国制造(上海制造)在做大做强中孕育的核心资产都是最好的防守和进攻武器,也是为上海资本市场创造长期成长和价值的内核。
表1 20世纪后半期日本股市表现
表2 1970年以后日本债券收益率变化
3.贸易摩擦对上海债券市场基本没有影响。贸易摩擦期间,日本债券收益率呈现波动中略回落。观察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日本10年期国债基准利率变化情况,可分为四大阶段:1980年之前的高位波动;1980-1987年的趋势回落;1987-1990年的阶段反弹;1990年之后的趋势性回落。
债券收益率的两波回落跟贸易摩擦没有直接关系。债券收益率的回落表现为两个阶段。第二阶段(1980-1987年)趋势回落是央行主动利率政策的结果;第四阶段(1990年以后)长期下降是日本经济竞争力下降的结果。如果说间接关系的话,贸易摩擦对通胀有一定的抬升,进而影响到债券收益率,这在1987-1990年期间有所表现(见表2)。
分析可见,美日贸易摩擦期间,日本债券收益率基本波动不大,而且债券收益率的两波回落跟美日贸易摩擦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此轮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国债基准利率和上海债券市场基本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