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蓝图绘到底 健步迈入新时代
——“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系列分析之一
2018-08-03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围绕改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前瞻性的思考和探索,作出了“八八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在省域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仅为浙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而且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前后相续、融会贯通。
2003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把“八八战略”作为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推进浙江各项工作的总方略,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光辉照耀下,以坚定稳健的步伐迈入新时代。
综合实力连上五个台阶
十五年来,全省生产总值平均三年跃上一个万亿级台阶,从2002年的8004亿元跃升至2004年的11649亿元,年均增长14.6%,是新世纪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2008年跃至21463亿元,年均增长12.8%;2011年跃至32363亿元,年均增长9.9%;2014年跃至40173亿元,年均增长7.9%;2017年达到51768亿元,年均增长7.8%。浙江发展已迈入增长中高速、质量中高端的轨道。2017年经济总量与2016年居世界第18位的荷兰相当,人均GDP从2002年的0.20万美元提升至1.36万美元,跨入高收入经济体门槛。
现代化产业格局已经形成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从2002年的 8.6∶51.1∶40.3调整为 2017年的 3.9∶43.4∶52.7,已形成“三二一”现代化产业格局,进入到现代服务业引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2002年的39.6%提升至2017的57.0%。随着数字技术与各产业的融合和创新,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动能不断累积增强。2017年,“三新”经济增加值约1.25万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4.1%,对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率达37.1%。八大万亿产业不断壮大,其中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9.4%,比重比2015年提高1.5个百分点(见表1)。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12.2%、42.3%、39.1%和26.5%。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5787亿元,占43.6%。
图1 2002-2017年全省生产总值(亿元)
图2 2002年与2017年产业结构图(%)
表1 浙江省八大产业增加值及占比
基础设施推动现代化建设
十五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2.3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累计投资6.3万亿元,交通、电力、通讯等设施和网络体系不断健全。到2017年,全省拥有民航机场7座;铁路营业里程2587公里,其中,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快速铁路里程1263公里;公路里程1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4154公里。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居全球第1位,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第4位。2017年末发电装机容量已达8899万千瓦,能源供给不断智能化、清洁化。集仓储、运输、配送、装卸等于一体的现代化智能物流基地相继建成,物流配送能力持续提升。快递业务量从2005年的0.6亿件增至2017年的79.3亿件,居全国第二。通讯网络迅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2017年末,通邮、通电话行政村比重达100%,移动电话普及率达每户2.4部,光纤网络建制村全覆盖。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浙江互联网综合指数居全国第3位,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指数居全国第2位。
实体经济活力持续增强
至2017年末,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市场主体达593.4万户,其中,法人企业196万家,境内外上市公司达507家,是全国最具发展活力的省份之一。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约为2.45%,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46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40440 家,“国千”“省千”人才分别达到672人和1970人,每万从业人员人才数为3822人。特色小镇成为创业创新平台。到2017年,已形成2个省级特色小镇、106个省级创建小镇、64个省级培育小镇的梯度建设格局。“浙商回归”“四换三名”“腾笼换鸟”等成效明显。举办四届世界浙商大会,2017年浙商回归到位资金达5688亿元。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从2002年的32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179亿美元,十五年累计已达1773亿美元。累计有179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浙江,投资企业581个。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经审批核准或备案的境外企业和机构超过9000家,投资项目遍布145个国家和地区。民营经济优势持续发挥,创造了全省55.6%的税收、65.2%的生产总值、76.9%的外贸出口、80.4%的就业岗位。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比近1/4,连续19年居全国第一,诞生了阿里巴巴、华三通信、海康威视、聚光科技等世界知名的独角兽龙头企业。
国际国内市场繁荣活跃
十五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2年的3166亿元增至2017年的24308亿元,年均增长14.6%。进出口总额从420亿美元增至3779亿美元,年均增长15.8%,是全国最主要的贸易大省之一,其中,出口从294亿美元增至2869亿美元,年均增长16.4%。服务贸易发展初具规模。2017年,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3663亿元,占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的12.5%。跨境电商交易额居全国第2位,成为外贸增长新亮点。拥有全球最大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网络零售平台,据省商务厅统计,2017年网络零售额达13337亿元,居全国第2位,淘宝镇和淘宝村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全域旅游业快速发展,2017年,全域旅游产业增加值3913亿元,占GDP的7.6%。旅游总收入9323亿元,接待游客6.4亿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从2002年的204万人次增至2017年的1212万人次,增长4.9倍。
城镇都市化、乡村花园化
以四大都市区为主体的城镇体系不断完善。2017年末,全省城市化率为68.0%,居全国各省区第3位,比2002年提高20.5个百分点。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等4市的城市化水平达到71.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4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成以上,主体地位不断增强。自2003年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以来,美丽乡村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至2017年末,2236个村庄完成景区化改造,在建省级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一般村705个。累计有97%的建制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74%的农户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得到有效治理,100%的建制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65%。有58个县(市、区)为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数量居全国第一。已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12个、示范乡镇200个、特色精品村600个,呈现出“诗画江南、山水浙江”美好景象。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统筹推进治水治气治废治城治乡。至2017年末,累计建成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3个、国家级生态市2个、国家级生态县(市、区)39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7个、国家级生态乡镇691个,数量居全国前列。全面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率先推进五级“河长制”,并在全国推广。累计消除垃圾河6500公里、黑臭河5100公里。累计建设城镇污水管网14625公里,河湖库塘清污(淤)量累计2.5亿方。累计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面积14亿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面积9亿平方米。2017年,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地表水省控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比例为82.4%。11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PM2.5浓度平均为39微克/立方米,日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例为82.7%。据2017年末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发布的生态文明年度评价结果,浙江绿色发展指数仅次于北京、福建居全国第3位。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
十五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2年的11716元增至2017年的51261元,连续17年居全国第三、省区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940元增至24956元,2014年首次超过北京居全国第二,连续33年居省区第一。2015年全面消除家庭人均收入低于4600元的绝对贫困现象,为全国第一个较高水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2002年的37.9%和40.8%降至2017年的27.9%和31.0%。居住、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占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提升至25.8%、10.5%和6.3%。安居乐业氛围浓厚。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60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40平方米。全社会参与劳动人口达379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2.73%,是全国劳动参与率最高的省份。社会保障实现制度全覆盖。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是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
在新时代新的征程中,浙江正围绕“‘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这个主题,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到前列、勇立潮头,让“八八战略”在新时代浙江大地上开出更加艳丽的理论之花、结出更加丰硕的实践之果,高水平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浙江篇章,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