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反思与对策

2018-08-02韩畅畅姚宇阗曹菱红

理论观察 2018年3期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内容问题

韩畅畅 姚宇阗 曹菱红

摘 要: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为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必须了解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从管理制度、日常教学运行、管理环境以及管理队伍培养等方面入手,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改进教学管理工作的对策,最终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内容;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3 — 0143 — 03

自“十三五”规划确立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以来,现已迈入关键时期,高校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使之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成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工作的关键挑战。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环节,其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改革教学管理工作成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由于教学管理是一个复杂且内容繁多的过程,首先必须理清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才能有针对性地反思高校教学管理的现有问题,从而制定一套科学化、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教学管理对策。

一、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规章制度,对一系列教学行为进行监管和调控。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根据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而决定,由教学事务部门制定管理性文件,再下达给各个二级学院遵照执行,具体类别包括教学研究、教务考务、质量监控、工作安排和教学综合等。高校的各类教学管理制度为教师的教学目标和行为提供了纲领性指导,也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业要求提供了衡量标准,被视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运行

教学运行是在宏观教学目标的指导之下,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实施和管控的全过程。按照实施程序,教学运行活动可分为教学基本建设管理(学科、专业建设、教材、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日常教学管理(制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课堂和实践性环节、学生学籍管理、教师工作、日常教学事务等)、教学质量管理(全过程质量监控、期末教学质量检查、教学评价等)。〔1〕其中,基本建设管理作为教学活动实施前的规划环节,具有预判性和不稳定性,需要根据日常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的实施情况而变动,因此,日常教学运行和质量管理成为教学运行的着力点。

(三)教学管理环境

管理环境是对管理制度的隐性支撑,包括管理理念、管理文化以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人际关系。对于教学而言,其管理环境的构建主要存在于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之间,这三者相互作用,搭建起教学管理的环境。管理者的理念构成了教学的内部环境,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的关系则构成了管理的外部环境,最终共同反映出高校的教学氛围和文化。

(四)管理队伍

管理队伍的建设情况将直接影响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高校教学管理不仅是制度管理,更是人才管理,要确保教学管理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就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管理人才队伍。目前,高校对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并不高,通常只需具备基本技能即可开展工作,缺乏专业性。但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之下,培养一支优秀的管理人员队伍,还涉及以下两点:第一,管理人才的专业化,根据管理队伍的特点进行优势重组;第二,管理方式的人性化,结合管理人员的个体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措施,确保这些人员全心全意服务于教学管理目标。

二、目前高校教學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办事效率低

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高校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模式起步较晚,教学管理制度的框架虽然已较为完整,但是实质运行机制仍然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职责分工不明确,缺乏有力的政策调控。目前,高校在大力抓科研建设的同时,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都显得不足,对于教学工作“重完成”而“轻管理”,缺乏科学化的管理方式,责任分工不够到位,制度执行缺乏约束力,导致管理者责任感不强,一旦出现问题,存在相互推诿的情况。第二,教务处各科室之间缺乏沟通机制,造成教学工作重复传达。长期以来,教务处各科室的门类设置繁多,包括专业建设科、教学运行科、实践教学科、学业事务科、教学评价科等,各科室的工作难免有交叉,然而缺乏必要沟通,造成任务重复下达。例如,两个科室需要同一教学数据,由于内部缺乏沟通,就会分别下达给学院,学院不得不按照不同部门的归档要求,分别整理两份相似的数据。第三,文件和数据管理缺乏系统化。教育信息化建设首先体现在数据管理上,很多高校目前对教学管理资料的整理缺乏一套完整的系统,查找麻烦且丢失率高,教学制度的更新和公布不及时,使得师生查无可循。

(二)日常教学运行不规范,影响师生满意度

教学运行是教学管理的主要环节,需要按照严格的标准贯彻执行,但实际操作中,教学运行不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学管理不按规定走、形式大于内容、随意性较大。首先,存在偶然或人为因素,导致教学安排出现变动,原有课程被迫取消;其次,由于缺乏前期调研,导致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比如,对于难度大的课程,课时数却安排的很少,教师授课不得不压缩进度,学生也难以理解消化;或者大一、大二的课程安排较为宽松,大三和大四的课业反而繁重,许多专业课甚至只有在大四才能修读,为毕业生带来巨大的课业压力;再次,教学质量监督不严格,听课制度、期中和期末教学质量检查、教学评价流于形式,反映不出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例如,学生在网上评教的用心程度尚且不论,评教指标本身也有待商榷,目前高校的评教指标相对固定,为了更加科学化地评定教学水平,是否应该考虑到课程特点的不同,设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提升教师对教学评价的认同感,这部分内容也有待改进。

(三)教学管理理念不完善,教学和管理缺乏交流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的教学管理理念更注重知识教育,带来教学管理偏重于成绩管理和毕业率,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缺少广阔的平台。例如,学生跨专业能力培养的壁垒尚未打破,学分制未能全面普及,学生的培养计划中,仍有大部分的学分是必修课,剩下自由选择的空间压缩不少,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选修,对于真正想学习的课程依然存在专业限制。此外,教学管理的行政化较为浓厚〔2〕,行政人员的权利过大,教师很少能够参与到行政决策中来,直接带来教学制度不够民主化,教师的意见无法得到及时反馈。例如,某学校为了规范教学秩序,出台了教学事故的详细认定办法,用以约束教师的行为,然而由于行政部门凭经验制定了该措施,并未征求教师的意见,使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影响政策的有效落实。

(四)激励机制不健全,管理人员工作缺乏积极性

二级学院则通常只配备一名教学秘书,而教学秘书需要同时处理教务处各科室下达的任务,工作事务烦恼多、压力过大,然而工资待遇一直处于高校的基本线上,长期低于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此外,高校对于教学秘书的培养欠缺,教学秘书的职业发展通道狭窄,与专技人员、辅导员等相比晋升机会太少,工作上看不到希望,工作态度难免消极。对于教师而言,他们也是个人教学工作的管理者,也需要积极配合教学管理,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工作有效运转。然而在重科研、轻教学之风的影响下,高校对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年度考核只要达到基本的工作量即可,没有一套科学化的考评指标,教学激励措施不足,造成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性下降,对教学管理的配合度也不高。

三、改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途径

(一)建立科学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在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部署下,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增强离不开管理制度的提升,而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必须要制定科学化的教学管理制度来辅助教学本身不断优化。首先,落实岗位责任制,搭建合理的管理组织结构。规定教学管理各项工作分工到人,明确管理者的岗位职责,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增强对管理行为的约束力。通过制度的约束,管理者会对自身工作的内容有更清晰的界定,工作的责任感增强,工作效率得以提高。其次,精简办事流程,完善教育管理部门的内部沟通机制。教务处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主管部门,在向二级学院下达教学管理任务时,应当提前做好教务处各科室的沟通工作,数据信息及时共享,避免同一工作重复传达,简化办事流程,为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带来便利,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加强文件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完整的数据系统。搭建信息化平台,做到政策文件及时更新和发布,教学数据定期整理归档,为学校的教学情况总结和第三方机构评估等做好准备工作。

(二)形成规范化的日常运行模式

日常教学运行是教学管理的主要部分,应当严格规范管理制度的执行,防止实际操作中随意变动教学安排等情况的发生。首先,做好政策制定的前期调研,将终身教育和时代需求作为出发点,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体量,确立可实现的教学目标和合理化的课程设置,并严格教学任务的落实,对随意更改教学安排的情况给予惩戒。 其次,严格教学监督机制,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采取包括督导听课、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教和学院评教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手段〔3〕,并结合课程目标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评教指标,使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更合理化。最后,成立专门的领导检查小组,定期调研各项教学制度的执行情况,防止制度执行流于形式化,对发现的问题做到及时整改。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协同育人的管理环境

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提倡人本教育,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重视个性化需求,提供选择性多的教育平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4〕结合国际教育经验,采用弹性的学习管理,全面落实学分制,提倡多样化的学分取得方式,通过修读选修课、自主学分等方式取得学分,满足学生对于专业学习之外的个性化需求。

协同育人是在高校协同创新的新形势下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与行政人员共同担负着育人的责任。教师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其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行政人员除了管理工作之外,也需要了解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做出更好的管理判断。因此,教师和行政人员应当营造协同育人的教育环境,共同服务于学生教育。此外,要加强教师与行政人员的沟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管理,使得教学管理由行政管理向协同育人的方向转变。

(四)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

教学管理工作涉及的人员包括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其中,行政人员起到直接管理的作用,负责政策的制定和秩序的维护,教师则起到间接管理的作用,是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和监督者。因此,健全教学管理队伍,就要分别考虑行政人员和教师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提升工作的积极性。在行政人员的激励方面,首先,健全薪酬制度,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高校现有的行政人员薪酬管理已经逐渐向企业靠拢,基本待遇相比于教研人员低很多。应当加大对管理工作的量化考核,将管理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考评依据,纳入薪酬发放的指标之中,让肯干活、会干活的行政人员得到应有的回报。其次,打通教学秘书的职业晋升渠道。学校应当提供教学秘书的横向晋升机会,对专业能力较强者,鼓励参评专业技术职务,并支持教学秘书在职深造,增强职业认同感,提升高校管理队伍的工作效率和水平。最后,提供充足的培训机会,加大对管理人员培养的投入。教学现代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也应当满足行政人员个人提升的需要,为其提供岗前和定期专业培训,使之不仅具备管理能力,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从而为师生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在教师的激励方面,应当将教学与科研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学积极性。第一,要培养教师的主体意识,让教师认识到教学不只是完成任务,也是教师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5〕,从思想上激励教师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热情。第二,建立教学考评机制,加大教学成果在业绩考核中的比重。对教学数量和质量双重考评,除了教学工作量、指导论文等考核以外,将教师参加教学活动、授课竞赛、指导学生实践比赛、担任学业指导、班主任等工作都纳入考核体系,增加这部分的教学奖励措施,使教师的教学成果得到充分量化。

四、结束语

新形势下,我国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管理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性环节,仍存在不少问题,必须从教学管理的主要方面入手,制定科学化的管理制度、规范化的运行模式、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协同育人的管理机制,并重视管理队伍的培养,从而形成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 考 文 献〕

〔1〕薛成龍,邬大光.高等学校教学运行模式及配套管理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5,(03):27-29.

〔2〕黄泽龙,陈瑶,黄合婷.高校内部教学管理“去行政化”改革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8):26-28.

〔3〕蔡红梅,许晓东.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3):177-180.

〔4〕吴卿艳.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管理理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03):71-74.

〔5〕翁光聪.关于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119-122.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高校教学管理内容问题
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评价体系构建
论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以现代理念改革高校教学管理制度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