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场馆使用情况及管理对策的调查研究

2018-08-02陈倩倩高婕王钧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15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师范大学教职工

陈倩倩 高婕 王钧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201)

1、引言

高校的体育场地场馆是体现一所高校在硬件实力上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良好的体育场地场馆设施不仅可以丰富全校师生的课外业余文化生活,还可以全面提高全校师生的身心健康。通过对海南师范大学各个体育场馆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到海南师范大学这样一个庞大的师生群体不同的体育爱好和他们对于各种体育场馆资源的不同需求,通过对这些调查数据的分析,学校从而可以更加科学有效的将体育场馆资源合理分配、合理利用,同时也更有利于体育场馆及其附属设施器材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2、数据整理与分析

2.1、海南师范大学被受访者的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显示,在212份有效问卷中,有148名为男性,被调查人数约占69.8%;有64名为女性,有效调查人数约占30.2%;被受访者中大一的学生有48人,有效调查人数约占22.6%,大二的学生有37人,有效调查人数约占17.5%,大三的学生有39人,有效调查人数约占18.4%,大四的学生有26人,有效调查人数约占12.3%,硕士生有24人,有效调查人数约占11.3%,留学生有13人,有效调查人数约占6.1%,教职工及家属共计25人,有效调查人数约占11.8%;在这些被受访者当中,学生和教职工人数各占187人和25人,有效调查人数各约占88.2%和11.8%。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知道,男性是主要的运动群体,学生又是运动群体中的主体。

2.2、海南师范大学师生参加体育运动喜爱程度的分析

表1 海南师范大学师生参加体育运动喜爱程度的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接受调查的212人中,大部分教职工和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较感兴趣,也有少部分的教职工和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兴趣不浓。其中有10人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有26人不太喜欢参加体育运动,有49人对参加课外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一般,有127人非常喜欢参加体育运动,所占比例为59.9%。可见海南师范大学的教职工和学生大部分还是较喜欢参加体育运动,只有少部分教职工和学生不太喜欢参加体育运动,对于这部分学生有关体育老师应该正确引导海南师范大学教职工和学生,培养海南师范大学教职工和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专业老师应该普及相关体育项目的知识与技能,让更多海南师范大学的教职工和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的项目中来。只有培养海南师范大学教职工和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才能提高我校体育场馆的使用率以及设施的使用率。

2.3、海南师范大学师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使用场馆设施的时间阶段分析

表2是海南师范大学师生参加体育锻炼使用场馆设施的时间阶段分析,早上、中午、下午、晚上所占比例分别为26.37%、16.78%、18.15%、38.70%。场馆使用时间排序为晚上、早上、下午、中午。海南师范大学教职工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使用场馆设施的时间阶段大部分是晚上和早上的时间段,因为海南早上空气质量很好,一些人习惯早起锻炼身体,经过一晚上的睡眠,晨起锻炼对人身体器官有着很好的唤醒效果。在早上体育场地利用率最高的地方是排球场、田径场。而在中午和下午时分,篮球场、网球场运动参与人数众多,而在夜间大家茶余饭后,田径场成了大家散步的圣地,其次就是羽毛球馆,没有提前预约的话,球馆都是爆满的。而白天由于学校本身就有体育课的安排,因此中午下午使用场馆的所占比例差不多。

表2 海南师范大学师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使用场馆设施的时间阶段分析

2.4、海南师范大学师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使用场馆设施的时长

图1表示海南师范大学教职工和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使用场馆设施的时长,从中我们可以很直接的看出在这212名被受访者中参加体育锻炼使用场馆设施的时长为30分钟以内的占37%,所占比例是最高的。究其原因现在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体育锻炼,使用场馆的项目也越来越丰富。有27%的被受访者参加体育锻炼使用场馆设施的时长为30-60分钟。海南天气炎热,白天温度高,紫外线强,因此室外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和足球场中午的使用者较少,在我们学校里有的时间段场馆是收费的,例如羽毛球馆和乒乓球馆,这样多少还是会制约学生参与的热度。

图1 海南师范大学教职工和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使用场馆设施时长

2.5、海南师范大学师生对我校体育场馆设施硬件的评价情况分析

通过表3显示以及对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场地的实际调查来看,我校师生所关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排名依次为体育场馆及硬件设施缺乏,数量少;部分体育场馆收费不合理;部分场馆及设施陈旧,呈现老化;游泳馆水质问题。

因此海南师范大学大学应该积极集资改善硬件设施,以及改革场馆管理制度,给学生提供好的体育锻炼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形成一种好习惯,身为体育人,更应该有终身体育意识。这些硬件条件都是一个学校竞争力的评价方面。无论是什么时候,也要同学生灌输安全第一的理念。学校的泳池是一个大问题,需要多配备一些救生人员和教练员,而水质要处理好,卫生方面要加强监督。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场馆没有合理有序管理好,经过时间的推移,只会造成隐患,阻碍教学工作以及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情。

表3 海南师范大学师生对我校体育场馆设施硬件的评价情况分析

2.6、海南师范大学师生对体育场馆的满意度调查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海南师范大学教职工和学生对体育场馆的满意度情况,数据显示海南师范大学师生对体育场馆的满意度一般的较多,说明体育场馆可供教职工和学生使用,但还是不够完善,不能满足海南师范大学师生对体育锻炼多样化的需求。海南师范大学被受访者中对体育场馆的不满意和满意的比列分别占9.4%,16.98%,说明海南师范大学的体育场馆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改进更多的是集资购买设备,维修场地,方便师生进行体育锻炼。

表4 海南师范大学师生对体育场馆的满意度调查分析

2.7、海南师范大学师生对体育场馆引进管理人才的调查分析

表5是海南师范大学教职工和学生对体育场馆引进管理人才的调查分析,数据显示海南师范大学教职工和学生对体育场馆引进管理人才抱无所谓态度的占少数,达22.6%,说明这部分师生并不关心体育场地的管理情况,对体育锻炼的设施并没有太多要求。学生的力量并不能决定学校的建设问题,但大多数的教职工和学生还是建议需要引进相关体育场馆方面的管理人才。据实地考察和向相关老师访谈,游泳馆、羽毛球馆、网球馆以及室内篮球场和排球场的使用都是需要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来进行审批的,相关的收费也是体育学院的学生和老师负责,通常都是学生来兼职成为暂时的收费管理清洁者。田径场的器材有专门的老师来管理,这是做的较好的地方。很显然,一个体育场馆想提高利用率和有效管理是需要专业、有经验的人士来完成的。

表5 海南师范大学师生对体育场馆引进专业管理人才的调查分析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通过随机问卷和实地调查分析数据得知,在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176被受访者中,超过百分之九十的被受访者认为海南师范大学的体育场馆及其硬件设施缺乏,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我校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特别是有的场地根本排不上号,让人兴致勃勃去,结果却扑了个空。

3.1.2、根据被受访者中调查显示可以知道,喜欢小球类和游泳项目的120名人当中,超过百分之九十的被受访者认为需要增加和延迟我校付费体育场馆的免费开放时间,尤其是热门的羽毛球馆、游泳馆和网球场。

3.1.3、经过实地调查发现,我校的多个体育场馆场地都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设施设备老化以及维修不及时的情况,游泳馆卫生方面急需改善,本身就是户外泳池,应进行水质消毒要多过室内泳池。

3.1.4、我校缺乏体育场馆及设施相关方面的管理人才,从而或多或少的出现过体育场馆及设施管理方面的问题。

3.2、建议

3.2.1、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馆,最大化的提高其利用率,同时增加免费的体育设施和器材,有针对性的增加和延迟我校付费体育场馆的免费开放时间,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参与到锻炼中来,从而为我校师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我校师生的课外业余文化体育生活,还可以全面提高我校师生的身心健康。

3.2.2、科学制定消费价格。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场馆的经营者应熟知体育场馆的定价和市场的相关性,了解场馆运动群体的消费水平、生活方式以及对场馆的需求度等,从而在师生等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定价。而且我校作为一个师范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文化氛围浓厚等优势,在吸引校外消费者来我校体育场馆消费的同时,也要考虑学校师生的切身利益,通过有效的管理方案和场馆消费的价格制定,进而做到尽量减少制约我校师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

3.2.3、学校体育场馆相关责任人应定期对场馆进行检查和维护。建议相关承包责任人、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加强体育场官及其设施的的管理,及时维修、保养和进行安全检查,以保证我校师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能更加安全、有序的顺利进行,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事故,同时也可以延长各个体育场馆及其设施的使用寿命,降低其维护和维修成本。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师范大学教职工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华南师范大学作品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体育场馆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与应用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用先进文化引领教职工思政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