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地理的学习力
2018-08-02山西李福中薛光辉
山西 李福中 薛光辉
高考地理主要围绕四大学科能力进行考核: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和过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研习近年高考地理试题,笔者发现,试题命制总是引入新材料、设置新情境,甚至呈现新概念,为考生提供一个全新的背景和学习平台,要求考生运用现场学到的新概念、新知识、新原理,分析和解决相应的问题,甚至要求考生自主提出有价值的论题并进行求证。可以看出,这完全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考查的是考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可以称作是一种地理学习力!
【案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CO2是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产物,光合作用强度与CO2浓度大小、植物叶面积系数(绿叶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值)成正相关。土壤的呼吸作用(土壤中的CO2逸散到近地面的现象)强度与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含量成正相关,土壤容积含水量约30%时呼吸作用最强。农田附近大气中CO2的浓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下图为华北某地区玉米活跃生长期间静风条件和一天中上午、下午、清晨不同时刻CO2浓度的垂直分布图。
(1)据图判断甲乙丙哪个是清晨的曲线,并说出判断理由。
(2)据图描述静风时作物层底层CO2浓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推测分析作物生长期间(开始生长期,生长旺盛期,成熟后)作物层CO2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4)说出几种通过改变作物层CO2浓度以提高作物单产的具体措施。
【解析】首先谈谈如何把握材料的主题:CO2是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产物。这句话是解决下面前三个问题的根本依据。光合作用以CO2为原料,则光合作用越强,周围大气中CO2浓度越小;CO2是作物或土壤呼吸作用的产物,则呼吸作用越强,大气中CO2浓度越大。光合作用发生的主要部位是作物枝叶部分,发生的主要时段是白天;呼吸作用发生的主要部位是作物根部,发生的时间段是夜晚直至日出前。
其次是对设问的解读:第(1)题,清晨,经历了一个晚上的呼吸作用,而且基本缺乏光合作用,CO2浓度达到最高。观察图中丙曲线符合。第(2)题,作物层底层CO2浓度的垂直分布特点,从坐标图中直接可以读出,与其他信息无关。第(3)题,随着作物的生长,枝叶繁茂程度的变化,不难得出光合作用经历一个由弱到强再到弱的过程,CO2浓度呈现先递减后递增的变化。第(4)题,作物层CO2浓度的改变可通过土壤孔隙中水汽比例的调节、有机质含量的增加等增强呼吸作用,以及作物枝叶面积搭配改变光合作用等措施。
文科综合测试地理的考题中遇到生物化学等方面的材料时,考生往往由于跨学科知识的欠缺,做题时显得很困难。可是,我们通过对上述案例的解析发现,解决问题需用的信息在材料中已经给足,不需要更多的理科知识或技能。在题目所给图文资料中,“CO2是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产物”已经说明CO2浓度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强度的相关关系,况且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几乎是每一位中学生的常识,不因文、理生学科不同而异。可以说,遇到这种新材料、新信息,考生结合自己已有的认知,将自己新的理解(学习新成果)科学而准确地表达出来即可,这是高考时一种新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测试。
可见,地理的学习力是地理高考的目标所在。提升地理学习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案例学习法,举一反三
传统的地理教学,按照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模块进行系统的学习,建构知识体系、结构和框架,落实具体地理事物的分布及规律,并多次进行熟练和巩固,可到头来依然很难应对高考试题。原因是高考试卷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考生面前,考生不仅对新材料理解起来困难,就连心理防线都有可能崩溃。因此,平时的学习一定要以案例式的学习方法适应新时代的能力要求,用教材上的地理基本原理,解决相应的问题。再学习一个新的片段,用来解决新的问题,道理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平时就得善于进行这样的尝试,训练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并提升思维水平。有了这种意识和习惯,学生在高考考场上才能冷静面对。
2.注重地理过程的剖析和理解
既然高考要求的是考生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和思维水平,那平时就应该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经历,淡化结论的记忆。教师应该减少讲解和灌输的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对问题理解和体验的机会。地理学科中有关地理过程的探究有:太阳周日视运动过程(影响生活作息过程)、季节变化过程、大气受热过程、天气过程、气候演变、地壳演化、内外力过程(地貌发育过程)、水体运动(土壤水盐运动)、生态系统各因素相互作用过程、环境演变(优化或恶化过程)、产业发展过程、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形成过程等等。教师必须放手,营造学习的情境,设计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经历思考过程,进行准确表达,能够判断和评价,并且总结和反思,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中,才能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以后遇到新的学习场景和学习材料时,就会不自觉地进入到新的阅读、理解、判断、运用和表达的过程中去。
3.学科实践与理论认知的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