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标识用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药品过期积压探讨
2018-08-02段利生
段利生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云南 楚雄 675000)
如果药师责任心差,可能出现过期药品发出,甚至可能出现用药纠纷或用药事故,如危害大的工作差错事故,属于安全生产事故[1]。安全生产事故频发时,应健全管理制度,并公之于众[1]。如何显著减少或杜绝PIVAS内药品质量和安全隐患,避免反复出现相似的隐患或差错,是国内PIVAS管理研究的热点。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质量管理小组规定领药岗位药师每周检查3次药品有效期及药品积压情况,检查结果有记录。PIVAS应用警告标识后明显增强了领药药师遵守领药工作制度的纪律性,可显著减少PIVAS药品积压和过期问题发生,保障药品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警告标识包括“请先用”和“为0再加”。药库大门上方显著位置贴有领药药师职责警告标识,警告内容包括,领药必查效期,清理需退药品;药品先进先出,近效期先用。脱药包装药师岗位职责警告标识包括,近效期先用,用前必查效期。对PIVAS主任提醒标识有主任每周随机检查3~4种药品有效期。
1.2 方法
2014年3月至6月,药品管理过程未应用警告标识(改进前),2014年9月至12月,药品管理过程应用警告标识(改进后),分析并比较改进前后药品管理过程药品积压、过期、安全隐患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改进前后效果比较
药品过期、药品积压、各种效期药品混放具有严重安全隐患,对于缺药及领药药师离岗,个别主管药师认为隐患不大。当患者正在抢救,确需抢救药品刚好无药,遇到领药药师离岗不能立即协调供应急需药品时,极可能延误抢救时间。作为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笔者越发强烈意识到安全隐患,尤其缺药、领药药师离岗是大隐患,须追究责任,方可杜绝安全隐患。详见表1。
表1 应用警告标识前后药品安全隐患及问题分析
改进前,均未查药品效期和退药次数,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改进后,共查药品效期48次,查退药次数11次,无安全隐患存在。改进前安全隐患占98.77%(80/81),改进后安全隐患占1.23%(1/81)。应用警告标识后药师在相同时间内隐患减少了97.54%。
2.2 警告标识应用情况
大型警告标识“请先用”:改进前,没有使用“请先用”警告标识。改进对策,在PIVAS药品库内,新领入部分药品如果有效期短时,立即在其药品前面放置大型警告标识“请先用”,可督促药师首先使用近效期药品;后领入药品由于效期长,放置在暂停使用药品位置,等近效期药品全部用完,才能添加效期长的注射剂在药品货架上。应用“请先用”警告标识后,随机检查6次结果显示,全部注射剂实现按药品批号发药,同一注射剂无各种有效期药品混放情况出现。
警告标识“为0再加”:改进前,未应用警告标识“为0再加”标牌。偶见药剂科药品总库供应的个别药品是近效期药品,立即在储药盒内放入警告标识“为0再加”标牌,等近效期药品全部用完,才能取出警告标识“为0再加”标牌。或者发现个别储药盒内添加注射剂较多,可立即放入警告标识“为0再加”标牌。在科室会议上传达添加注射剂原则是,添加注射剂时,用量大的药品多添加,用量小的药品少添加,偶用药品添加1~2盒,罕用药品不添加(直接进药库领取),添加蓝色塑料储药盒的药品量,原则上够用1~2 d即可。通过培训,全体药师知晓添加注射剂原则,同时由于增加警告标识“为0再加”标牌,19名药师能遵守药品添加管理制度。
警告标识“领药必查效期,清理需退药品”:改进前,未使用警告标识,领药岗位药师未检查药品有效期及清退积压药品,无检查有效期的记录表。改进对策,应用警告标识“领药必查效期,清理需退药品”后,3名药师履职领药岗位时,2名药师已认真执行相关制度,1名药师领药期间经常被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投诉被取消领药资格。国内不良事件报道较少,美国则鼓励积极上报不良事件,目的是引以为戒,减少相似的不良事件反复发生。如美国部分PIVAS由于1例患儿使用未加入葡萄糖的全静脉营养液(TPN)后死亡[2];药学人员将抗生素调配错误造成2例患儿死亡;由于谷氨酸钠天冬氨酸钾被污染造成4例患者死亡;由于批量调配的心脏停搏液被污染,致2例成年患者死亡;误将氯化钾注射液当做肝素加入葡萄糖输液中,造成3例患儿死亡。均提示事故主要原因是药师未严格执行核对等制度,如果凡事不认真,凡事不负责,出事就在一念之间。
警告标识“药品先进先出”:改进前,未使用警告标识,药师未认真执行药品先进(领入)先出规定。改进后,使用警告标识后,随机检查6次结果显示,全部注射剂实现按药品批号发药,药品先进先出,未出现同一注射剂不同批次混乱放置。
大型警告标识“近期先用,用前必查效期”:改进前,未使用警告标识。使用警告标识后,19名药师能在添加药品前检查药品有效期(用前必查效期),随机检查6次显示,一个蓝色塑料储药盒内的同一药品无各种长短效期药品混乱放置的情况。首先,培训脱输液包装工人应知晓“近期先用,用前必查效期”内容,警告标识不仅醒目,文字越少,越易被掌握。同时,笔者经过输液货架时习惯从堆码好的各种输液品种上、中、下层抽取各2袋输液检查有效期。结果显示,货架上层的输液放置符合规定,没有发现下层输液存在近效期输液。加强脱输液包装工人政治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提到:“健全法规制度,把纪律挺在前面。对问题严重的,就要打手板,敲警钟”[3]。工人面对“‘近效期先用,用前必查效期’制度是否可以不执行”的提问时,均肯定答复“一定认真执行”。同时,对不认真执行制度的工人交由医院后勤部处理。因此,该工作纪律制度执行较好。
“往前赶一赶”方法:是指脱掉药品包装的注射剂添加入蓝色塑料储药盒时,将原来剩余在盒内的注射剂药品往储药盒前部“赶一赶”,将新脱掉药品包装的药品加入蓝色储药盒后部,排药(发出药品)时,先取出储药盒最前面的药品使用。为了鼓励发明“往前赶一赶”方法的药师,以该药师名字命名此方法,完善和丰富了注射剂有效期管理,提高了全体药师参加药品管理的积极性,收效明显。
3 讨论
国内多数基层医院PIVAS工作量较大,药师配备不足,工作流程复杂,安全隐患较多,且事后不作工作差错报道。9年来,笔者通过指导县级医院PIVAS药师工作发现,多数县级医院PIVAS制度不全面,制度与实际工作脱离,执行制度后效果差,或者专业人员没有严格执行制度。国内药师、护师不执行核对制度,药师、护师工作差错可能导致患者意外或死亡[4]。如10%氯化钾当作10%氯化钙,患儿静脉滴注后死亡;清开灵错换成双黄连,导致16岁少年死亡。
美国发表的“2017十大医疗技术危害[5]”,输液错误、医疗器械清洗不净、错过呼吸机警报排前3位。丹麦医生、护士、药师、患者、家属都有义务上报医疗活动中的不良事件[6],有利于发现更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建议国内医院领导应鼓励医院PIVAS积极上报不良事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Martin Makary教授报道:2013年,美国有23万人死于医疗失误,原因是支离破碎的美国医疗制度、诊断失误、用药过量及错误等团队研究[7]。1969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院建立世界上第一个PIVAS,PIVAS已成为国外医院药师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工作内容。迄今,发达国家的教学医院均建立了PIVAS[8],目的就是由药师审核输液处方,保障处方安全、合理,强化药品调配及药品质量管理,减少安全隐患,保障患者静脉用药安全。我院PIVAS内大部分工作环节由于具有严格的检查及核对制度,出现问题较少,隐患较少;但在药品有效期管理过程中,部分药师麻痹大意,没有执行制度,问题较多,安全隐患较多。
综上所述,应用警告标识可显著减少PIVAS药品积压和过期问题发生,强化药师的日常行为和工作习惯,保障患者静脉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