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受众心理分析《北京女子图鉴》的热播

2018-08-01王希伟

视听 2018年8期
关键词:图鉴职场受众

□ 王希伟

近日,优酷自制网剧《北京女子图鉴》圆满收官,播放量突破十四亿,好评不断,热度不减。该剧是由黎志执导,戚薇领衔主演,黄汐源等人出演的都市女性镜像剧,讲述了小城姑娘陈可怀揣梦想执意北上,在不断地经历选择和被选择,在更迭和得失之间,最终继续坚定地前行在北京的故事。该剧在热播的同时引起了现象级争议,陷入了“冰火两重天”的境地。

《北京女子图鉴》为何有如此明显的传播效果?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其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一、刺激视听感官,满足受众的娱乐心理

大众传播游戏理论认为,存在一部分不具备信息传播特质的传播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目的,即给人带来快乐。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渴望通过某种电视节目来转移注意力,消除生活中的疲惫感,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娱乐消遣所带来的刺激感和轻松愉悦。而影视作品对于视听感官的刺激有着必然的优势,“休闲娱乐是看电视的基本动机”便成了巨变时代里唯一的不变。电视节目成为一般人获得娱乐的最佳选择。《北京女子图鉴》中,形形色色的俊男靓女使观众沉溺于美色消费的愉悦感之中,女主人公陈可的饰演者戚薇等众多实力派演员的精彩演技和引人入胜的剧情也大大满足了受众的娱乐心理。

二、选择性汇聚热点,满足受众的猎奇与窥视心理

每个人都只会把自己光明的一面呈现在别人面前,但是每个人又都很渴望看到别人秘密的一面,这就是一种窥私欲。窥视行为将人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本能激发出来,而电视节目恰好能满足人们的这种窥视欲。《北京女子图鉴》选择性地汇聚了职场、婚姻、情感、女性成长、时尚、消费观等诸多话题,高强度、快节奏的情节推进,信息量巨大的故事细节,能够让绝大多数观众迅速接收并获得心理上的快感。

“北漂一族”相对来说比较远离受众的日常生活,这一话题受到受众的普遍喜爱是显而易见的。《北京女子图鉴》表现的是小镇女孩在北京打拼的生活,能够迅速吸引不在北京或还未进入职场的学生,以及对“北漂一族”充满好奇心的群体,使受众获得新鲜感的同时,猎奇心理得到极大满足。

相较于以往影视剧对“潜规则”的规避,网剧《北京女子图鉴》以其充分的叙事、鲜活的人物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而显得更为成功。其对职场结构、生存法则、尔虞我诈、互相猜度的人际关系以及职场恋情之艰难复杂等方面的深刻揭示,个人利益至上、充满“潜规则”的职场生存法则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窥私欲。

另外,在剧中可以看到一些日常琐事或者观众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看到的一些原本是私人空间的行为,如猥琐发小猥亵女主,以及富二代等各个角色的爱情观与价值观的差异。总之,《北京女子图鉴》通过各种叙事手法和情节设置,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三、共同经验范围满足受众身份认同心理

一部剧之所以能够引起受众的高度关注,说明人物设定与剧情设置贴近现实,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受众在欣赏网剧的同时,会将人物的命运投射到自己身上。

在《北京女子图鉴》中首先是女主的人物设置贴近观众。小城市出身,普通大学毕业,有唠叨要进事业单位的家长,对大城市向往等这些标签,使得观众在人物角色身上看到了自己生活周边的影子。其次是后来陈可初入职场、初涉爱情的辛酸与悲苦,使观众看到了家庭的责任与负担,这些都是该剧大获好评的现实基础。《北京女图鉴》的女主人公住过地下室,找工作被嫌弃,遭遇性骚扰、办公室恋情,职场潜规则、办公室政治等种种情节在现如今竞争激烈的职场已经屡见不鲜,尤其对于“北漂一族”而言,剧中一些似曾相识的情节和场景所呈现的共同经验让观众倍感亲切,使之产生一种强烈的身份认同并迅速产生接近心理。而现实中无法解决的困境在网剧中得到解决,这让受众产生了极强的错觉,希望模仿剧中人物的生活方式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出路。

《北京女子图鉴》的热播最重要的还是由于受众对剧中人物形象和价值观念产生了认同式的解读,将剧中人物投射到自己身上产生了身份认同。网剧宣扬的“女性欲望”也符合了受众的心理认同,编剧张佳表示“女性有欲望是可以被歌颂的,这个对于剧作发展非常有里程碑意义”。《北京女子图鉴》中,主人公陈可在倾诉欲望的同时,也通过对虚拟世界的塑造给大众的欲望提供了一个想象和发泄的渠道。

简而言之,剧中所出现的场景、情节抑或是剧中人物所遇到的困难与阻挠,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都为受众提供了一种人生场景,一种受众可以用来自我套用、自我共鸣的心理评价体系和参考框架。该剧通过引导受众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进而实现受众对自我观念和行为的协调和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编剧在动笔之前,除了亲身经历外,还花费了大约三个月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和调查。在这段时间里,张佳采访了各个行业、各个年龄段的“北漂”女性,列出了20个问题的提纲,包括“是否在意男友有没有北京户口”“男上司让你半夜去见他你怎么办”等和《北京女子图鉴》剧情相对应的问题。由此可见,制作一部能获得受众高度关注的网剧,前期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

四、另类的“大女主”戏满足受众的补偿心理

近几年,国剧中大女主题材作品非常多。不可否认,“大女主”戏在中国网剧发展史上长期以来都颇受观众欢迎,不仅受到妈妈级别的观众的关注,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年轻女观众,而且多部“大女主”戏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收视率和网络点击率。但是在“大女主”题材国剧被各路白莲花、玛丽苏等盛行人设强势圈地后,观众愈发感到审美疲劳。人们对相似剧情和人设产生了倦怠心理。网剧《北京女子图鉴》却打破这种固有的女性成长模式,女性角色既不是傻白甜也不是腹黑女,而是通过剧中的精密设计的槽点和热点将剧中人物刻画得鲜明、真实、饱满、有温度。

网剧《北京女子图鉴》以戚薇饰演女主陈可为核心人物,伴随着爱恋女主角的十一位不同星座的男性角色的助力,女主最终成长。从小公司前台、外企小白领、商务代理再到自媒体人,陈可一路走来,艰难困苦却又无比坚定,她的现实遭遇牵动着观众的心,随着角色的成长观众也仿佛获得了鼓舞。虽然爱情戏被很多观众诟病落入俗套,但是为了使职场剧表现得更加符合大众审美,剧情不可避免地给残酷的职场笼罩了一层“温情的面纱”,此时的爱情戏成了现实生活的调味剂。不同人物的出场消弥了观众的倦怠感,女主“北漂”的几年与11位极具代表性的男性发生的故事,人物性格的鲜明带给观众新鲜感,最大化地满足受众的心理预期。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女主虽然多次借力男性也有过迷失,但最终她没有偏离“凡事都要靠自己”的稳定价值观。

五、写实的表达巧妙消除受众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对超过自身感觉饱和与接收能力,所产生的一种抵触情绪和反向思辨。在信息传播中,则是受众由心理定势的支配,对传播产生一种抵触情绪。

《北京女子图鉴》根据日本网剧《东京女子图鉴》改编而来。在《北京女子图鉴》播放之前,《东京女子图鉴》在受众的心里已经先入为主,观众对改编的网剧难免会受到干扰。因此,对于改编的网剧来说,极少出现超越原剧备受好评的情况。对于改编不好的网剧观众也会对其抵触,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巧妙消除观众的逆反心理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女子图鉴》虽然一开始因为原剧的影响备受批评,原著党认为其画虎不好反类犬,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发现《北京女子图鉴》是一个立足现实的崭新故事,它不是一个飘在空中做梦的偶像剧,没有刻意拔高主角走玛丽苏或傻白甜路线,而是一个几乎完全写实的、直面苦与乐的“北漂”故事。在第一集中,女主陈可露宿街头,身上只有够买半个玉米的钱,卖玉米的老大爷便把一个玉米一掰为二卖给了陈可。细心的观众发现,老大爷把掰下来大的那部分玉米给了陈可,老大爷深夜摆摊自有难处,可一个简单得不着痕迹的细节表达了北京并非一个没有人情味的城市。

另外,剧中的番外小剧场和独白的设置巧妙消除了观众的逆反心理。在本剧的第一集中,陈可在受到接连打击后,男友杨打和陈可在做一些让观众费解的行为时会适时地出现一段真情独白,如女主陈可在决心与男友分手时的独白“我爱你,而我好像更爱我自己”,以及陈可被房东赶出出租房后,直接一个人搬家,也没有找搬家公司,这时候女主的独白是“不是请不起搬家公司,也不是没有人陪我去医院,但那一刹那,我潜意识里选择了孤独,因为面对选择,这可耻的孤独,会帮我找到答案”。以上种种,使观众对其行为举止不再反感,甚至在内心深处多了份体谅和理解。

六、短小精悍的段落式结构削弱受众的倦怠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倦怠心理时常发生。观众在观看网剧时也不例外。尤其是现如今网剧的时长陡增,难免会使剧情节奏显得拖泥带水、不紧凑,于是观众在观看时会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产生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感和倦怠感。《北京女子图鉴》对每一集的内容节奏都处理得非常到位,每集大约在40分钟以内,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每集囊括的内容却是丰富又集中。虽然全剧以模块式、段落式播出,但是却没有断裂感。全剧20集每集都有一个主题,每个主题都在整部剧中举足轻重,这极大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期待。

七、结语

《北京女子图鉴》讲的不单单是一位新时代的女性在北京打拼、立足职场奋斗的进阶史,更是“北漂一族”在大城市一步一步走来的生活状态。在以上以《北京女子图鉴》为案例通过对受众的娱乐心理、猎奇与窥视心理、身份认同心理、补偿心理、逆反心理、倦怠心理等六个方面的心理因素的分析,得出在影视作品的传播中只有精准把握受众复杂的心理特征,掌握大众传播内在深刻的规律,站在受众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受众考虑,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传播效果。

当然,网剧存在于一个相对宽容的网络环境中,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始终是反映人性与塑造人性的。因此,创作者在创作网剧时应该以人为本,致力于打造制作精良的高品质电视作品,从而达到积极的舆论引导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效果。

猜你喜欢

图鉴职场受众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查收你的人设图鉴
濒危生物图鉴
中国人吃饱吃好图鉴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中国人吃饱吃好图鉴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