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新闻的透明性实践

2018-08-01高红梅

视听 2018年8期
关键词:叙述者时空过程

□ 高红梅

透明性是基于互联网语境下的产物,它意味着“在新闻报道中植入一种新的意识,说明新闻是如何获得的以及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表达”。①互联网的开放性架构和互动性特征打破了大众传播的单向性,使新闻生产向社会化转变,为透明性的新闻实践既提供了渠道,也提供了条件。透明性的新闻实践是对新技术发展背景下的新闻业提出的要求,体现在新型的新闻生产者、公众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上。

一、叙事者:由旁观者到事件人物

任何符号叙事对于客观现实来说都是一道屏障,人们对事件的符号建构的人数与工序的多少,受众对事件的符号解码节点的多少与繁琐程度,都对新闻的透明性产生影响。

在传统新闻实践中,新闻叙述者多为故事外叙事者,包括通讯员、记者、编辑等。除了特殊情况,他们只是事件的旁观者,对事件的叙述建立在二手、三手乃至多手资料之上。因为新闻的生产经过了层层把关,在新闻成品中的叙述者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经过当事人、通讯员、记者、编辑等把关后取舍甚至修改的信息。如图1所示。

图1 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 C1、C2、C3、C4、C5 等都是把关人,他们相继处在新闻事件与受众之间,对新闻稿件依次进行筛选、过滤和加工,从而发出S1、S2、S3、S4等各不相同的信息。因此,在传统新闻中受众要通过上述他者的眼睛穿过上述层层屏障才能解读新闻,并且为了保证受众所解读的报道更为接近事件真相,新闻工作者需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而通过自媒体的微博平台,公民直接进行大量的新闻报道,新闻报道的工序大大简化,新闻把关的人物大大减少。公民所报道的新闻通常是他们自身经历、参与或目击的事件,因此事件人物或直接目击者变成了新闻叙述者,如图2所示。

图2 微博新闻生产的流程

不可否认,新闻人物或直接目击者的叙述也会带有一定偏见,从而给用户的解读带来一定的屏障,但从原生态的事件到解读新闻的用户之间,中间只存在报道事件的这一位公民,同时,用户通常能够根据新闻叙述者对事件的卷入程度,判断其新闻叙述的可靠性与真实性。而新闻记者的旁观者身份以及客观报道技巧通常会给受众一个误会:报道不存在价值判断,只是客观叙述。

因此,在微博新闻中,事件人物作为叙述者“属于在其所讲述的事件、情境之内,与其所讲述的事件、情境中的其他人物出自同一故事层”②,并且跨越了新闻机构叙述新闻的重重符号屏障,减少了新闻解码的节点。传统新闻和微博新闻与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有相似之处。在包办婚姻年代,当事人的配偶由父母决定,通过媒人进行沟通,转达双方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媒人或者父母为了促成婚姻或沟通不畅可能会错误传达、隐瞒甚至曲意告知一些情况,而真正的婚姻当事人双方,只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动接受的过程。然而,微博新闻就像自由恋爱,当事人双方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另一半,双方进行直接沟通,并决定是否接触下去。在这一过程中,没有父母或媒人为对方进行符号描述,双方了解的节点减少,为事件的核查和偏见的减少提供了可能性。

与此同时,微博的互动特性还为用户了解事件提供了询问、质疑、反驳的平台,也为事件的其他人物与目击者进行及时补充、更新事件叙述提供了渠道,这更有助于事件的透明化。

二、叙事声音:由单一声音到多重声音

声音是自我主张与意识形态的表达。在叙事理论中,“叙事声音是文体、语气和价值观的融合”,“它随着叙事者语气或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用以影响受众对人物和事件的反应和理解”。③因此叙事声音包含了叙事主体的立场态度,体现了叙事主题,制约着故事面貌的呈现。

在传统新闻实践中,新闻是经过专业新闻工作者价值判断的产物,由于人力、财力、物力的有限,导致他们的文本不可能表达所有相关人物的声音,而只能以有限的文本、音频、视频呈现,通过单向传播抵达受众,因此叙事声音相对单一,并且为同一意识服务。在传统新闻叙事中,记者往往以全知叙述者的单一叙述声音贯穿始终,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呈现,构建出事件的面貌。这种全知型的单一叙事声音构建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也暴露了其黑箱化生产的弊端,那就是传达个别人的声音。不可否认,传统的新闻实践虽然常会采用多重叙事声音,但这些多重声音或者是表达同一意识,或者通过话轮转换等叙事技巧,弱化、反驳异己的声音,使得不同声音消弭于主导意识,甚至更为证明主导意识的正确性。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通过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掩盖了其主观价值判断,但形式上的多重声音实则是不同声部的大合唱。

相较于传统新闻实践单向传播的局限性,互联网的交互性和即时性为用户和事件人物的发声提供了平台。在微博新闻中,事件相关利益者、目击者和用户的声音不再缺席,直接参与新闻叙事,形成一种真正平等的“复调”④式对话。这时叙事声音便由事件利益相关者叙事或回应的声音、目击者信息补充的声音、网友对相关信息的进一步核实、挖掘的声音,网友的评论、意见形成的集体声音等多重声音交织组成。事件的全貌在这些声音的相互印证、相互反驳中逐渐呈现。因此微博新闻的生产过程使事件透明化。

多重叙事声音不仅使微博新闻生产过程透明化,而且使意见形成透明化。在微博新闻叙事中,多重叙事声音相对独立,不必为同一文本和同一意识服务,这些声音意味着不同主体的在场,体现了不同的立场、态度,形成不同的观点,在声音的相互博弈中,公众勾勒出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自主研判,得出结论。因此,在微博时代公众人物掩饰事件,引导舆论难度加大。如在2016年的“雷洋案”中,面对敏感的涉警舆情,舆论由对雷洋嫖娼的关注转移到对雷洋死因的关注,警方单方面在微博发布的案件通告无法平息舆论,最终事件真相在多重叙事声音的复调式叙述——涉事警察、辅警的叙述,目击群众的现场叙述,足疗店老板及女员工的叙述,雷洋同学、亲属等人的叙述中得以澄清,还原了雷洋嫖娼、在执法过程中雷洋因胃内容物吸入呼吸道致窒息死亡、执法警察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不当并且事后调查中说谎企图掩盖真相的事件。

在微博新闻中,每个用户都具有独立的意识,他们从不同的渠道收集或发出不同的声音,互相编辑修正对方的内容,产生的强大的舆论合力,使事件逐渐透明,倒逼相关人物、部门直视真相。在这个过程中叙事声音引导的叙事时空转换也助推了事件真相的还原。

三、叙事时空:由静止时空到动态时空

微媒体正在挑战专业媒体对新闻报道中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掌控力。在传统媒体的新闻实践中,新闻生产范式建立在线性序列时间和静止空间的基础之上,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都只能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空间,展现单向、序列的时间线,呈现事件的一个截面。而微博则软化了时空边界,在动态的叙事时空里,微博新闻以平行并置或穿插交错的方式,从不同的截面勾勒事件的面貌。

在传统新闻实践的静止叙事时空中,新闻的生产与消费处于割裂状态,媒体按照事件发展的自然进度进行单向、序列式的报道,展现出平面化的事件截面,受众无法参与到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介把控着事件的走向和事件呈现的面貌,由于事件热度的下降、其他热点的出现或媒介资源的制约,传统媒体很有可能无法呈现事件的后续面貌,使得事件的真相被掩埋。

而微博新闻的动态叙事时空,使用户参与到新闻叙事之中,用户进行新闻消费的同时也进行了生产,消费的痕迹转变为产品和他人的消费内容。动态叙事时空的延展性使新闻的多条叙事话语能够以平行共置或穿插交错的生产方式,借助文字、图片、视频等载体,从不同的截面呈现相同时空下正在发生的事情,或利用互联网的记忆功能呈现不同时空下已经发生的相关事件,为当下的判断提供参考。如在2015年5月3日发生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中,通过平行并置和穿插交错的动态时空叙事,舆论几经反转,网民对此事的了解逐渐明晰,舆论最终回归理性。5月3日一段被打女司机的行车记录仪视频曝光,显示女司机被后方的男司机逼停后拖出车外并施以暴行;4日男司机的行车记录仪视频曝光,视频显示女司机变道违章并与男司机斗车,这两段记录同一时间段的视频,还原了事件的真相。随着事件关注度不断升级,网友“人肉”女司机,当事人双方及其家人的采访,在动态时空的交错中事件全貌得以展现。

微博新闻的动态时空叙事不仅削弱了新闻的时空距离感,为新闻提供了背景资料,使微博新闻在事态发展和心理接受感上更加透明,而且弥补了突发事件中专业媒体在时效上的缺席与失语,由公民在第一时间发出现场声音,对于避免谣言的滋生、推进事件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叙事元素:由单一元素到多种元素

不同的叙事元素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感染力,能或隐或显地体现叙述者的立场和态度。叙事元素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其符号化呈现不仅能够刺激不同的感官体验,而且还能互相印证,快速还原事件的真相。

在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一般都直接给出权威性的报道,出于传播媒介性质的限制,对事件选择性地利用单一元素进行文字、音频或视频的编码,提供投食性的新闻。在这个过程中,新闻的采写难免有缺失、修改,对新闻的符号化处理不可避免地隐藏着叙事者的倾向性。

而微博新闻则能同时利用原始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从多个侧面直抵事件本身。事件人物或旁观者进行爆料后,其他用户可以提供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材料进行补充、质疑、驳斥等,各种叙事元素交叉印证、自我修正,为用户提供自助餐式的新闻,赋予公众自行核查和判断的权利,还原事情的真相。此外,事件现场的图片、音视、视频弥补了公众的身体不在场,使场景作为叙事元素直接参与到新闻生产之中,产生更广阔的意义。在突发事件中,用视频进行叙事本身就是透明性的一种体现,这种没有加工、第一时间还原现场的视频叙事,用时间换取空间,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事件的原生态,推进真相尽快显露。

微博叙事中多元素叙事能够简化叙事过程,增强叙事情感,使事件变得可视化,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自己的隐含观点。一些不便直接表达自己情感倾向的事件,能够通过图片、表情等叙事元素进行表达。如,2016年南海判决时,@人民日报在微博上发布的一张“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图片”引起网络疯传,虽没有对南海判决进行连篇累牍的批判,但是却立场鲜明地传达出自己的态度。一时间基于这张图片网友加入自己语言的表情包盛行于网络,如“南海的一条小鱼干都不给你”,明确传达公众对于南海仲裁结果的态度,推动此事的舆论讨论。

此外,在微博新闻中标点符号也成为一个有力的叙事元素。叙事中不规范的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够透露出叙述者的立场,使用户在自行判断的时候能够将叙述者的情感态度因素考虑进去,比如用一连串的“?”表达质疑,用一连串的“!”表达赞同或不赞同,既传达出叙述者的情感立场,又避免了诱导他者之嫌。

五、叙事互文性

网络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使得微博新闻形成了嵌套式的互文叙事方式。在微博新闻生产过程中,通过新闻来源之间的对话和新闻与用户之间的对话两个维度能够体现叙事的互文性。

在传统新闻实践中,新闻机构作为新闻代理人,使得新闻来源之间不能进行对话互通有无、订正事实,新闻与受众之间也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解答舆论的疑惑。因此,传统新闻在生产过程中的闭合性于公众而言就似黑箱操作,公众对新闻的生产过程不得而知,对事件接下来的发展无法作为。不可否认,传统媒体的新闻叙事虽然也会引用公民新闻,但是这种引用往往是信息的选择性呈现,缺失新闻的语境,为其意识形态服务。

微博新闻叙事的互文性使新闻生产过程更加透明,不仅能够汇集多方态度,使新闻源各方在同一平台平等对话,提供事件信息及背景资料以推动事情真相的显露,而且能够汇集民意,对相关部门决策具有参考价值。叙事互文性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因为“互文性过程和话语的竞争和重建秩序的过程是话语范围内的霸权斗争的过程,他们已经在更加宽泛的意义上影响了霸权斗争,同时也被这样的斗争所影响”⑤。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新闻源主体之间的话语竞争与合作,故事的各个部分连接在一起,生产出新的意义。

微博通过技术语言将新闻生产过程痕迹化、可视化,网友通过评论、点赞、转发、@、超链接、发起话题、发私信等行为,参与到新闻的生产过程之中,形成舆论压力,对事件的走向和问题的解决产生影响。这种新闻与用户之间的叙事互文性不仅能够提供新闻线索,表明立场态度,推动舆论的形成、发展,而且还能进行舆论监督,促进相关事件的解决。

六、结语

正如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所言:“新闻越来越不像是精心准备的演讲,而是更接近于任何人都能自由发言的对话。”⑥在自媒体平台微博上,新闻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得以公开,任何人都能在微博平台上,通过各种符号载体,进行公开、自由的对话。互联网的开放性架构使微博新闻在叙述者、叙述声音、叙事元素、叙事时空和叙事互文性等方面更加丰富,这些新闻叙事方面的变革,使微博新闻能够在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尽可能保持透明,用户能够参与其中并进行监督和检验,但同时也对互联网新闻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注释:

①⑥[美]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M].刘海龙,连晓东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9,15.

②谭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61.

③方毅华.新闻叙事导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122.

④巴赫金认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苏]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复调小说理论[M].白春仁,顾亚铃 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29.)

⑤[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94-95.

猜你喜欢

叙述者时空过程
跨越时空的相遇
镜中的时空穿梭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时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