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制钢所殖民性特征解析
2018-08-01李雨桐
李雨桐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长春 130033)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为了大规模地掠夺钢铁产品,满足日益扩大的侵华战争的需要,决定在东北建立炼钢厂,实行钢铁连续生产。1933年4月10日,日本拓务省正式批准“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简称)的申请,将鞍山制铁所的设备转让给昭和制钢所,即将鞍山制铁所变为昭和制钢所,实行了钢铁连续冶炼作业。从此,昭和制钢所在东北的土地上开始扮演其带有殖民性色彩的角色。
一、昭和制钢所的设立
1909年“满铁”地质调查所成立伊始,所长木户忠太郎等人即调查了鞍山一带的矿山,包括西鞍山、东鞍山、大孤山、樱桃园、关门山、白家堡子、一旦山、新关门山、小岭子、弓长岭等矿,发现鞍山铁矿呈马蹄型分布,且多系贫矿,但藏量达数亿吨。1914年3月中国《矿业条例》公布,规定矿业必须中外合办。于是,“满铁”以中日合办振兴公司的名义提出矿权申请,但因中国已拟议铁矿国有,未被受理。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后,“满铁”认为时机已到,先是企图“实现多年夙愿”“单独经营”矿山,不再同中方合办,后来根据日本外务省的意见,还是以中日合办之名第二次提出申请。1916年3月农商部终于批准了振兴公司的合办合同,而振兴公司“资金、经营及人事完全处于满铁控制之下,它和满铁简直可以说是异名同体”。中日合办是虚假的。“满铁”矿业部采矿总局人员对外是振兴公司人员,对内却是“满铁”社员。1917年4月“满铁”鞍山制铁所动工建设,两年后投产。
1927年,日本军阀田中义一上台任内阁总理大臣之后,准备用武力征服整个中国东北。为此,田中任命山本条太郎为“满铁”总裁。山本条太郎一到任就推行加紧侵略“满蒙”的“满铁新经营策”,妄图把中国东北彻底变为日本的殖民地。他采取了削减固定资产和降低煤价运费等办法,降低成本,改善经营,并开始修建可使生产能力提高到28万吨的第3号高炉。1928年又提出炼钢计划。但是,山本条太郎却异想天开地决定将炼钢厂设在朝鲜的新义州,因为朝鲜已被划入日本版图,具备各种有利条件。山本推行的是连“骨头都不让中国人啃”的政策,他说“只要完全地利用满洲的资源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白白地雇用中国人,使他们找到职业”。
“九一八”事变前,由于种种原因,新义州建厂工程踏步不前。“九一八”事变后,鉴于形势变化,1933年4月,日本政府批准“满铁”把昭和制钢所改建在鞍山。5月,该所在大连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批准事业变更计划以及有关开业的各项计划,并且把鞍山制铁所从“满铁”分离出来,转归昭和制钢所。1933年6月1日,昭和制钢所在鞍山正式成立。昭和制钢所在理事长(后改为社长)下设常务理事和理事会、协商和解决有关重要业务事项。作为理事长或社长领导的直属单位有:总务部、业务部、经理部、生铁部、炼钢部、化工部、采矿部、动力部、运输部、工务部、研究所、保健部,此外还有社员养成所、监查役,以及新京、大连、东京、大阪、北京等事务所。昭和制钢所的组织机构也是经常变动的。例如,到1934年就由原来的12个部缩减为7个,即总务部、营业部、生铁部、工务部、采矿部、临时建设部、研究所等。到1942年末,先后变动22次,但主要机构并无变动。1933年8月,昭和制钢所初轧厂工程动工。从此,昭和制钢所便开始发挥其“效忠”日本帝国的作用。
二、钢铁生产与销售统制
1931年,鞍山制铁所生铁产量为26.9万吨,其中20.2万吨运往日本。昭和制钢所建立后,先后制订六期增产计划,并且从1937年起执行伪满第一个“产业五年计划”。为了实现钢铁的连续生产,满足军工需要,1933年6月至1935年7月的第一期增产计划,是以原鞍山制铁所的3座高炉为基础,扩建炼钢设备,目标是生产生铁45万吨,钢坯20万吨,钢材13万吨,重点是炼钢设备,故亦称第一期增产计划为“炼钢计划”。该期建设的4座平炉(均为100吨)和第一初轧厂于1935年4月投产。第二期增产计划是1934年12月由日本拓务省批准的,计划规定建1座600吨高炉(第4高炉)、2座150吨平炉、1所小型钢材厂(年产10万吨)及其附属设施,均于1937年先后投产,生铁年产能力增加到70万吨,钢锭年产能力增加到58万吨。前两期增产计划中的钢铁产品主要运往日本。1931—1936年,昭和制钢所生铁输往日本近152万吨。1937年,伪满洲国开始执行所谓“产业五年计划”,进入了经济全面军事化的时期。“七七”事变后,又加快了这一进程。1937年,昭和制钢所年产生铁已达37万吨,钢53万吨,其中生铁产量相当于日本全国生铁产量的三分之一。在此之后,昭和制钢所制订了增产五年计划,增产目标为生铁253万吨、钢锭185万吨、钢材150万吨,钢铁增产幅度进一步提高。1940年昭和制钢所资本达17 500万元。1941年生铁产量118.l万吨,钢锭56.137 4万吨,钢坯48.001 2万吨。1942年生铁产量130.9万吨,钢锭73.162 6万吨,钢坯50.910 3万吨。1943年生铁产量130万吨,钢锭84.305 3万吨,钢坯71.890 5万吨。钢铁产量逐年提高,掠夺也就不断增多。1937年7月—1945年8月,鞍山昭和制钢所共产铁781.5万吨,钢325.5万吨。[1]这些生铁和钢坯,绝大部分被运往日本。
昭和制钢所第十九次营业报告书[2]
1942.4.1—9.30
本期的主要建设事业,和上期同样,是第四期钢铁增产计划残余工程——第二炼钢厂、采矿、选矿设备以及与这些有关的附属设备,因各种情况工程进展受到阻碍,但由于得到各有关方面的援助,并且为满足目前时局下扩充钢铁生产的要求,专心努力克服了各种障碍,结果大致取得了预期的进展。
本期的生产作业,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受到了相当阻碍,但因得到各有关方面的协助,努力克服这些障碍,竭力进行增产的结果,大致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顺便说明,本期对日生铁销售量(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比预定数量增加了19%。
昭和制钢所在执行增产计划中,在矿山方面,对弓长岭、大孤山、东鞍山、樱桃园铁矿特别是对富矿进行了掠夺性开采。如对弓长岭铁矿集中力量全部开采富矿,产量由最初的6万吨,1936年达到26万吨,1937年42万吨,1938—1943年增至70—90万吨,1944年达100万吨。同时增设了第二、第三2个选矿场。增建23座还原焙烧炉,烧结机达到10台,烧结矿年产量增至106万吨。炼铁方面,增建4、5、6、7、8号高炉。4号高炉容积为777.8立方米,1937年5月7日开炉;5、6、7、8号高炉容积均为947.52立方米,分别于1938年9月18日、1938年12月31日、1939年3月7日和1939年2月14日开炉,至此生铁生产能力达到每年170万吨;9号高炉容积为917.21立方米,延至1943年11月28日开炉。炼钢方面,新建2处制钢场。第一制钢场建成1座600吨混铁炉、3座300吨预备精炼炉、4座100吨倾动式平炉、2座150吨倾动式平炉、8座煤气发生炉,年生产能力58万吨。第二制钢场建成2座600混铁炉、4座300吨精炼炉、4座150吨倾动式平炉,年生产能力50万吨。两个制钢厂合计年生产钢能力108万吨。轧钢方面,先后建成第一、第二2个钢片(初轧)工场,分别于1935年4月和1942年5月投产,年开坯能力合计100万吨。成材厂建成了第一压延工场(大型),1935年7月投产,年产能力20万吨,主要生产重轨、大型材;第一小型工场(小型厂一车间),1935年6月投产,年生产能力7万吨,主要产品为小型材;第二小型工场(小型厂二车间),1937年7月投产,年生产能力10万吨,主要产品为线材、管坯;薄板工厂(第二薄板厂),1935年6月投产,年生产能力4万吨,主要产品为1.6毫米以下薄板;中板压延工场(中板厂),1942年9月投产,年生产能力8万吨,主要产品为4.5—32毫米中厚板。合计年轧材能力为49万吨。截至1945年,昭和制钢所共有大型焦炉12座,436孔;中型焦炉5座,216孔,以及相应的洗、配煤设备,焦炭产量最高年份为1943年,达到208.9万吨。副产工厂有鼓风机、煤焦油、硫铵、萘、苯、硫酸、锅炉和窑等8个。[3]
从表1、表2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昭和制钢所历年所产生铁主要运往日本国内,且年均占日本总输入量的一半左右。昭和制钢所的理事长小日山直登当时曾经叫喊:“昭和制钢所是国策公司。……依靠我们的力量哪怕多生产一吨铁,也就为完成国策尽了一份力量。……现在如能向日本内地运去一万吨生铁,日本内地就能减少一万吨生铁或废钢的进口,就可以少向外国支付相应的外汇,以使用这笔钱购买必要的军需品。”
表1 1932—1943年昭和制钢所生铁销路、销量表 单位:吨
表2 昭和制钢所运往日本的生铁在日本生铁输入量中所占的比重
三、残酷剥削压榨劳工
除了在资源方面的开采和掠夺,昭和制钢所对劳工也进行了疯狂的剥削和压榨。昭和制钢所是—个集采矿、炼铁、钢材粗加工等诸多事业于一体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生产规模大,雇佣劳工数量众多。到1939年,职工总数近7.5万人,其中“满洲人”62 945人。这些中国劳工一半以上分布在弓长岭、大孤山等矿山,其余分布在钢铁厂等各个工厂中。占劳工大多数的普通劳工,主要是在厂矿附近或华北等地招募或征派的。1941年8月,伪满民生部劳务司发布了《炭矿业、铁矿业等劳动者募集地盘设定要纲》,随后正式指定辽阳、海城、盖平(今盖州市)、复县(今普兰店及瓦房店)为昭和制钢所的劳动力募集地盘,上述四县的劳工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鞍山服劳役。此外,还使用了相当数量的“特殊工人”和“辅导工”。
弓长岭铁矿地处辽宁省辽阳市东部山区。绵延10余公里的大山,铁矿蕴藏量约17亿吨,是不可多得的矿产宝藏。1933年5月到1945年8月,日本从弓长岭掠夺铁矿石1 000多万吨,同时至少造成12 000多名劳工被奴役迫害致死,抛尸于万人坑。弓长岭铁矿万人坑的堆堆白骨,就是日本侵略者罪恶历史的真实记录。
弓长岭的劳工,以矫正辅导院的辅导工受苦最深。1944年设立的弓长岭矫正辅导院规模大,关押的人多,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辅导工住的大筒房子,窗户都用铁筋和木板钉死,住的炕无论冬夏都不烧火,炕上睡不下,就在地上铺草,钻进乱草堆里睡。夏天地面潮湿,杂草发霉气味难闻,人人都患疥疮。大房子外面有电网围着,辅导工上下班来回走路和回到大房子吃饭睡觉,都由带枪的辅导警轮流看押。日本侵略者为了利用辅导工做劳动力,把矫正辅导院作为无期牢房,辅导工一旦被关进去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据被抓到矫正辅导院的尚兆禄回忆:光复时大家说抓进去的有3 800余人,最后剩1 500多人,进去的死了一多半。同尚兆禄一起到矫正辅导院共30多人,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只出来6个人。
曾被强征到昭和制钢所“勤劳奉公”的张同德,1924年生,原籍奉天省复县人,1945年农历二月,他随全县900多名“勤劳奉公”队员被征派到鞍山服劳役,住在鞍马庄劳工房。这是个长宽各400米的大院,四周是电网和炮楼,有日伪军站岗巡逻,“勤劳奉公”队员的一举一动都在监控之下,连上厕所都要报告。“日本人怕我们逃跑,收去我们所有的衣服,统一发给一种用黄麻布做的衣服,这种衣服不保暖,我们每天冻得浑身发抖。上工时我们必须站成排,集体进出工厂,车间里有四五个日本兵看着,干活的时候如果稍微慢了些,日本人抬手就打人……每天工作16个小时,天不亮就出工,天黑才回来,就这样天天还得出早操,稍有怠慢和差错便遭工头毒打,日子都是在恐惧中度过。”直到8月15日日本投降,这些劳工才获得解放。
在这样严酷的劳务管理下,日本侵略者为了更多地榨取矿山工人的剩余价值,惯用增加劳动强度和延长工作时间的办法驱使中国人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矿山现场的机械设备很少,凡剥岩、穿孔、搬运、养路等主要工序多用人工作业,日本侵略者视之为“苦力”的“筋肉劳动”。矿工每天劳动时间不是八小时,而是十小时,在节假日还往往得不到休息。
中国矿工在工头、监工的皮鞭、马棒的监视下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工资却低得可怜,只及日本国内矿工工资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从此,昭和制钢所随着日本帝国主义扶植起来的伪满洲国一同覆灭,它从设立到生产、从资源开采到销售统制、从剥削劳工到资源掠夺无一不带有殖民性色彩。昭和制钢所从成立直至消亡,有力地证明了近代日本对中国东北侵略的史实,它的存在是对日本右翼分子“侵略有功论”的有力驳斥,它的消亡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