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下的河道整治
——以崇明东滩启动区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为例
2018-08-01雷翠翠
雷翠翠
201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必须有效提升水环境质量。以源头截污为根本,末端治理和过程管控相结合,持续推进全域水质净化,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域达到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控制标准,实现出水断面水质不劣于进水断面;加快河道综合整治,重点推进镇村级和国有农场的河道轮疏、生态治理、岸边整治;加强水系沟通和水岸改造,打通断头河,增加滨水公共活动空间,提高水系的动力和活力;结合河道、公路、村庄、特色小镇及农场的要素分布,持续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发挥放大东平森林公园等核心景区对风貌带的带动作用;结合生态要求和产业发展,打造“海上花岛”,建设花田、花溪、景观廊道,塑造点线面相结合的花岛大地景观。
本文以崇明东滩启动区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为例,围绕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对河道整治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
一、工程概况
东滩启动区位于崇明东滩的南部,南与浦东新区隔江相望,东临东滩湿地保护区,西靠崇明越江隧道,西北为陈家镇和前哨农场。
根据相关规划,该区域为生态示范区、国际养老社区,目前,国际养老社区已正式对外开放,作为市政基础工程,该地块内河道应与地块一起开发、建设,尽早实现地块的经济价值和河道基本功能。
该工程涉及的河道规划底高程为0.50~1.00m,河口宽度为 15~20m,边坡1∶2.5,规划湖泊底高程为1.00m,边坡1∶2.5,河湖两侧各6m陆域控制范围,陆域控制范围外为规划绿带,宽度为6~100m。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河网分布不均,岸后高程较低,易受涝
启动区范围内的土地是团结沙滩涂围垦而成,由于成陆较晚,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河道开挖,除了保留的潮沟外,主要河道为团旺河,周边一圈随塘河,中间有3条东西向河道以及部分鱼塘,其他均为灌溉渠道或排水沟。现状河道淤积严重,河底高程约为0.9~1.6m,岸后以农田为主;崇明地势为西高东低,启动区地面平均高程约3.60m,且片区内河道数量较少,分布不均,汛期易受涝。
2.河道淤积,防汛除涝及引调水能力降低
现状河道断面狭小,水动力条件不足,造成河道底部淤积、河床抬高、河道除涝及引调水能力降低。河道的自然淤浅造成了引排不畅,严重影响枯水季节淡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暴雨期间除涝安全。
3.河道防汛抢险存在隐患
河道两侧目前为大片农田,防汛车辆不能直接到达河岸,汛期抢险工作存在安全隐患。
4.河道水质感官不佳
东滩河道的水质以Ⅲ类水为主,泥沙含量较高,常年浑浊,且夏季和冬季为Ⅳ~Ⅴ类水。
5.景观效果不佳
河道两侧以农田为主,缺乏系统的河道绿地景观系统,与东滩启动区地块规划不匹配。
三、整治措施
河网水系是实现区域除涝、引水、排水等综合功能的平台,也是东滩启动区“水城”的一大特色,优美、良好的水环境是生态岛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根据相关水系规划要求及东滩河道水系现状,对东滩启动区内河湖水系实施整治工程,确保实现“水清、岸绿、景美、自然、生态”的水环境目标。
整治措施主要有:按照水系规划新开河湖并对现状河道进行疏拓,对河道水质进行修复提升,海绵城市建设,构建滨水景观带。
1.河道工程
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有效提升水环境质量,增加滨水公共活动空间,打造自然和谐的水景、岸景,提高水系的动力和活力;另外,河道设计导则也提出河道的设计需考虑水绿平衡,增加河道的蜿蜒性,增加河口宽窄的变化,提高形态多样性,柔化河道线型。综合考虑上述要求,结合岸后规划绿带,对规划河口略作调整。
调整原则为:(1)保证过水断面面积不低于河道规划;(2)调整范围尽量控制在6m陆域控制线范围内;(3)与市政桥梁、规划景观桥梁接口处宽度河口宽度不进行调整,不影响道路、桥梁工程。
调整方法为:(1)防汛通道退入规划绿带内,与绿带内的自行车道、步行道结合,放缓边坡形成自然入水的缓坡驳岸,强化自然生态的水岸感觉;(2)河道自然曲化,模拟生态、自然的河道效果对河道曲线化调整(河道宽度基本保持不变),整体更为自然流畅;(3)在生态试点段的河道考虑局部拓宽,开阔景观视线,加设湿生植物浮岛,净化水质同时提升生态效果,丰富景观多样性。
调整后的河道蜿蜒曲折、河道岸线自然流畅,河道过水断面远远大于规划断面,且缓坡入水的型式保证了河道与岸后绿带的景观协调性。
结合河道水系规划和地块规划,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的生态护岸,既可以让公众亲近河道,又可以增大雨季时调蓄的空间,同时也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
图1 河道岸线调整方法示意图
岸后规划绿带较宽处为缓坡入水的斜坡型式,绿带较窄处采用生态砌块小挡墙,墙前设置2.5m宽水生植物种植平台,墙顶高程为3.00m,既不影响水土保持与物质交换,又与岸后景观协调匹配。河道岸线调整方法示意图见图1。
2.生态修复
崇明东滩景观河道水系一方面受到长江潮汐影响,水体中泥沙量较多,浊度高,透明度低;另一方面,崇明地区雨水较多,且降雨较集中,所形成的地表径流未经任何缓冲直接排入沟渠,将周边农业面源污染及居民生活污水带入系统,造成河流污染,水体生态功能下降。根据水质测定数据,现状河道氨氮、总磷超标,溶解氧不足。
根据现状河道水质特点,该工程的水质修复目标为:降低河道含沙量,提高水体透明度,同时通过相应的措施削减氨氮、总磷,提高河道含氧量,从而使东滩河道全年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
采取的措施为:
(1)在与团旺河交界处,布置人工强化生态除浊系统,该系统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可有效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去除氮磷等营养物质,尤其是对水中SS有明显的拦截作用。
(2)在河道上设置一定数量的复合生态浮床。
(3)在湖泊里种植一定数量的沉水植物,并通过底高程的设计,塑造浅滩深潭,同时在湖底堆置若干石块,为鱼虾以及底栖生物创造丰富异质性的生境条件。
(4)在河面宽阔或者河道转弯处设置人工增氧装置,增加水动力,提高溶解氧浓度。
3.海绵城市建设
根据《上海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崇明片区年径流控制率要求为80%,采取有针对性的初期雨水污染控制措施,可有效削减降雨径流污染,减轻对受纳水体的污染,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保障水源水质安全。结合水环境质量要求、径流污染特征确定崇明片区径流污染综合控制目标年SS总量去除率为75%、生态岸线控制目标为90%。
该工程采取的海绵城市技术措施主要有:
(1)亲水步道等路面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率100%,减少路面雨水径流的产生。
(2)滨水空间利用地形高差设置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对雨水进行蓄存、下渗和过滤,减少雨水径流的外排量,控制雨水径流污染。
(3)河道沿线结合护岸型式设置植草沟、生态滤沟,对岸坡雨水进行蓄存、下渗和过滤,控制、削减入河径流污染。
4.滨河景观带
根据河道周边地块不同的规划使用功能,分为三大功能区,包括:国际养老社区配套分片,商业、文化配套片区及外围景观片区,对应的景观功能区为社交区、开放区及生态区。
崇明岛位于长江出海口,地理环境特殊,土壤因海水的侵袭造成不同程度的盐碱化,选择植物品种时应以抗盐碱化品种为主,选择最适宜当地小环境的乡土植物种类,保证其成活率和良好的生长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对环境的改善能力;此外,选择植物品种时,需考虑植物的形态、大小、色彩等,充分利用树种在一年中不同的色彩变化,营造出多变的色彩,给游人以丰富的视觉感受。
景观总体设计做到“一河一景”,绿化配置采用多种形式并存(规则式、自然式),形成独特的、具识别性的、艺术性的绿化设计风格。
四、效益分析
环境效益:通过河道水生态修复、水景及岸景的营造,改善了东滩启动区的生态环境。
经济效益:通过开挖新河湖、疏拓原有河道、水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建设、构建滨河景观带等综合整治措施,有效阻止岸坡继续坍塌及水土流失,充分发挥河道引水及排水的功能,提升东滩启动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为当地居民建造一个生态休闲的水环境,满足地区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