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的生态规划方法研究
2023-01-06周洋
周 洋
(新疆兵团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城市滨河绿带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生态发展空间,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具有多样性,同时也承载着地方文化特色,是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的休闲集会场所。但是就城市滨河绿带整治的现实情况而言,自然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并未得到充分凸显,导致滨河绿带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基于此,有必要明确滨河绿带整治中的生态规划不足,秉承科学的规划设计原则,采取有效的生态规划方法,保护完整的滨河生态发展空间,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将滨河绿带打造为最理想的城市自然花园。
1 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的生态规划不足
1.1 现有生态规范方案不符合滨河水体的自然曲线
水体是城市滨河绿带生态空间的主体结构,也是滨河绿带整治和规划的重要内容。滨河最值得称道的生态特征,就是其水体具有自然蜿蜒的曲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滨河水体钟灵毓秀之美。但是就现有的滨河绿带生态规划方案来看,多数规划形式都不符合滨河水体的自然曲线,这不仅破坏了滨河沿岸的生态系统,也致使滨河景致丧失了自然灵气。从现代景观生态学角度来讲,滨河绿带规划顺应自然水体曲线,既能为沿岸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栖息环境,也有助于应对洪涝灾害,所以目前滨河绿带水体截弯取直的现象,是生态整治和规划的关键点。
1.2 封闭式硬质人工驳岸打破滨河生态系统平衡
驳岸是城市滨河绿带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发挥多种功能。然而从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的驳岸设计规划来看,很多城市都采用封闭式的硬质人工驳岸设计,如水泥驳岸道路、花岗岩砌成的围栏等,这种全人工的驳岸设计和建设模式,严重降低了滨河绿带的生态发展能力。首先,封闭式硬质驳岸会阻碍滨河和陆地的能量物质交换,降低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性。其次,封闭式硬质人工驳岸也不符合滨河生物的生存需求,破坏生物的栖息和迁徙廊道,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城市滨河绿带的生物结构就会趋向单一发展,从而造成滨河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局面。
1.3 驳岸设计没有考虑人们的亲水需求
城市滨河绿带驳岸不仅是沿岸生物的主要生存栖息场所,也是城市居民和游客的散心、娱乐场地。生态化滨河绿带治理和规划工作,追求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城市滨河绿带是人们放松身心的生态花园,所以滨河绿带生态规划必须重点考虑和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然而就城市滨河绿带驳岸设计规划现状来看,很多人工驳岸不仅材质坚硬,而且结构非常高耸,导致滨河驳岸仅具备防洪功能,却难以满足居民和游客的亲水需求,一些居民想要开展一些临水活动,只能止步于封闭、有限的驳岸活动空间,严重降低了滨河绿带的便民性,这一点和城市滨河绿带生态化整治规划思想相背离。
2 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的生态规划原则
2.1 自然与人工相结合原则
城市滨河绿带整治工作以优先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思想根基,所以在实施具体的生态规划策略时,相关人员必须坚持自然和人工相结合的规划原则,力求最大程度保持滨河绿带原有的生态平衡,同时科学开发和利用滨河绿带周围的原生自然资源。首先,滨河绿带是自然生物的主要栖息之所,相关人员在开展滨河绿带生态整治和规划工作时,应该率先考虑沿岸生物的生存需要,尽量不破坏小鸟、小型哺乳动物栖息空间,同时兴建生态交错区和绿化植被区,这样一方面可以为沿河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也能有效保护滨河绿带生物以及生态结构的完整性、多样性和平衡性。其次,在对城市滨河绿带景观建设开展生态规划时,相关人员也应该综合考虑滨河两岸原有的自然空间结构,在这一基础上应用人工手段,设计和建设多样化景观,重视优化滨河和陆地的边缘过渡,加强两者的能量物质交换沟通,使人工与自然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从而将城市滨河绿带规划建设成生态型廊道。
2.2 观赏性与安全性相结合原则
对于城市滨河绿带整治的生态规划来讲,其整治目标主要是创造人和生物共生的和谐空间,其规划成果既要满足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也要兼具观赏性和安全性,基于此,相关人员在实施生态整治规划手段时,应该遵循观赏性和安全性相结合的原则,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滨河绿带生境片段化,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活动和观赏体验,另一方面也能保障人们的活动和交通安全,从而提高城市滨河绿带整治的生态规划水平。首先,在实施滨河绿带景观规划设计时,相关人员应该采用简洁、有特色的设计风格和思路,明确景观的分布主次,重视细节部分的优化设计,合理利用不同树木的树形、植物的生长周期和花期,结合沿河生态地理环境,提升滨河绿带景观的观赏性。其次,在对滨河绿带开展交通规划工作时,相关人员应该确保居民活动空间和交通道路与深水区、生物栖息空间分错开,这样既可以防止居民在活动过程中发生危险,也能避免打扰沿河生物的正常生存和迁徙活动。
2.3 结构功能与行为特征相结合原则
在城市滨河绿带的生态化整治和规划过程中,滨河绿带规划区域的使用人群具有多样化需求,基于这一点,相关人员在开展生态规划工作时,应该始终坚持结构功能和行为特征相结合的规划原则,才能使滨河绿带规划区域的功能性与人们的使用需求、行为特征达成一致,从而营造宜居的滨河绿带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滨河绿带的生态化整治和规划质量。首先,大多数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都非常向往欣赏到自然天成、不加修饰的滨河风光,所以相关人员在实施生态化整治手段时,应该侧重于恢复滨河绿带的自然风貌,使居民和游客在滨河绿带活动中充分享受自然景致和灵气。其次,居民和游客在滨河绿带活动过程中,也具有强烈的休憩需求,相关人员应该融汇贯通生态化规划思想和人性化服务理念,在滨河绿带景观结构中增设一些开放或半开放的休憩空间,这样居民和游客就可以在颐养身心的滨河生态空间中,自由的娱乐、休息和观景,从而使城市滨河绿带生态规划切实满足使用人群的多样化需求[1]。
3 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的生态规划方法
3.1 落实城市滨河绿带自然生态资源详查工作
城市滨河绿带的生态规划效果受到多方因素影响,包括周围的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状况以及人口条件等,只有全面掌握上述资料信息,滨河绿带生态规划才能具备科学依据。基于此,相关人员在开展城市滨河绿带整治的生态规划工作时,所要启动的第一个工作程序,就是落实滨河绿带自然生态资源以及社会城市发展信息的详查工作,保障滨河绿带生态化治理和规划的科学性。首先,相关人员应该调查和掌握滨河沿岸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系统信息,比如滨河水体的形态信息、现有的生物种类和生存环境信息、地理地貌信息等,同时编制完整的滨河绿带自然生态资源调查清单,为后续生态规划创造有力条件。其次,相关人员还应该详细调查和收集滨河绿带的复合生态系统资料,比如周边居民数量、进出入人流量、城市发展和交通道路信息等,将这些信息整理编制成复合生态系统调查报告,为城市滨河绿带生态化整治和规划提供全面、可靠的数据信息支持[2]。
3.2 对城市滨河绿带交通道路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布局
交通组织规划设计是城市滨河绿带生态整治和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人员应该对交通道路系统实施合理的设计规划布局,既要保障交通道路的通畅性和集散快速性,也要满足滨河绿带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在具体规划设计上,相关人员应该根据滨河绿带复合生态系统调查报告,结合滨河周围居民数量和进出人流量,确定交通组织的出入口、路线数量、位置以及道路宽度,滨河绿带规划区域的出入口应该和周边交通干道相连接,这样周围居民和游客就可以非常便捷地到达滨河滩地,人群集散交通效率也能得到切实保障;在规划滨河绿带空间内部的游览路线时,相关人员应该考虑沿河生物的栖息环境,避开生物的栖息繁衍场所,同时沿滨河水体的自然曲度规划设计游园路,从而构建生态化、特色化交通系统,增强城市滨河绿带生态空间的交通便捷性和亲和力。
3.3 对滨河绿带驳岸采用原状和自然规划形式
以往城市滨河绿带生态整治和规划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存在于驳岸设计规划方面,过于封闭和高耸的人工驳岸,既有悖于滨河生态环境特征,也难以体现城市滨河绿带空间的自然生态特色。基于此,相关人员对滨河绿带驳岸开展生态规划时,应该延展“多自然”和“软性”设计理念,加强采用原状和自然规划形式,恢复滨河绿带原有的生态风貌,从而提高滨河绿带驳岸的生态化建设效果。首先,从原状规划形式来讲,相关人员应该尽量保持滨河两岸原本的水体形态特征,保留原来的堤岸曲度、自然土壤和石体结构,建设防洪驳岸设施时,应该采用天然石材和木材,减少硬质水泥的应用量,这样既可以为滨河驳岸增添自然气息,也能保障其防洪和泄洪能力。其次,从自然规划形式来讲,相关人员应该考虑居民和游客的亲水和亲自然需求,降低驳岸设计高度和封闭性,保留堤岸附近的树木和水生植物,并在驳岸斜坡上加种植被,由植被自然生长,待植被根系发达后,不但可以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滨河驳岸也能得到有效的加固,从而保护滨河生态环境、全方位满足人们的临水休闲需求。
3.4 精心配置绿化植物,确保滨河绿带生态平衡
绿化是城市滨河绿带整治工作重点,相关人员在落实该工作时,必须基于生态学角度,精心配置滨河生态空间中的绿化植物,这样一方面可以确保滨河绿带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也能提升沿河绿化带的观赏性,从而通过生态规划将滨河绿带整治为城市天然氧吧。在具体规划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结合滨河绿带生态规划需要,尽可能栽植不同种类的绿化植被,提高滨河生态空间的绿化覆盖率。例如,在保留滨河沿岸原生态植被的基础上,相关人员还可以增加垂柳、水杉、石楠、白杨等高大乔木的栽植数量,水生植物可以栽植荷花、蒲苇、金鱼草等生长能力较强的品种,这样既可以为滨河两岸的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繁衍环境,也能打造观赏性强的生态绿化景观,从而修复城市滨河绿带的生态群落。除此之外,在规划设计滨河绿化带的护坡草皮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优先栽种黑麦草和马尼拉等草皮品种,或者结合本地自然环境,加强应用和栽种当地野草,野草的成活率和环境适应能力更高,同时绿化成本和后期维护管理成本低廉,更符合滨河绿带的生态规划理念,从而促进城市滨河绿化带发挥净化空气、恢复动植物群落的优越功能。
3.5 景观规划要考虑周边环境,提升便民作用和文化特色
滨河绿带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作用,有效的滨河绿带生态化治理规划,不但可以修复沿河生物群落,也能满足群众的游赏和娱乐需求,还能带动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相关人员在对滨河绿带开展生态化景观规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着力提升景观规划设计的便民作用和文化特色,从而发挥城市滨河绿带的宜居、宜憩和宜游功能。例如,相关人员在规划滨河景观时,应该将滨河绿带空间划分为禁建区、可建区和限建区,根据河道水体形态结构、生物生存迁徙规律以及人们的休憩和游览需求,在可建区和限建区开展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主要搭建一些开放性的临水活动空间、临水阶梯和休憩场所,提升人们的休闲和观景体验;在规划建设滨河绿带生态人文景观时,相关人员还应该加强引入本地的历史文化元素,比如在设计游人休憩凉亭和坐凳时,可以采用具有本地传统文化特色的造型、雕花和字画,在建设绿带廊架时,也可以在廊柱或者廊壁上引入城市的历史人文发展史,这样既可以增强滨河绿带景观的人文性和文化传承作用,也能将滨河绿带真正规划建设为生态文明城市的地标载体[3]。
4 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城市滨河绿带生态化整治和规划工作中最突出的缺陷,就是规划形式不符合滨河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导致滨河绿带生态空间遭到人文破坏。基于此,相关人员应该贯彻和发扬生态优先思想,落实滨河绿带自然生态资源详查工作,合理规划布局交通道路系统,采用原状和自然驳岸设计形式,精心配置绿化植物,景观规划考虑周围环境,从而恢复滨河绿带的生态平衡以及动植物群落,提升滨河绿带生态空间的便民作用和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