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淮河“河湖分家”问题
2018-08-01胡志道
胡志道
近年来,随着治淮事业的不断发展,治淮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治淮工作的关注和思考。一些关心治淮的专家学者提出了“河湖分家”的观点,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兴趣和探讨,其中一篇《淮河治本方案的初步研究》(以下简称《初步研究》)颇具代表性。笔者2004年曾发表一篇《浅谈淮河“河湖分家”》的文章,近来认真学习了《初步研究》一文,感触很深,因而接续前篇撰写了本文,期与关心治淮的同志展开进一步讨论。
《初步研究》一文描绘了黄河夺淮前“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淮河美景,由此强调要根治淮河,就得“恢复淮河干流原有的河道规律”,即黄河夺淮前的“淮干原有规律”。同时对历代治淮思路提出了质疑,认为历代治淮因为“不研究、不了解淮干和一些重要支流的河道规律”“不能恢复河道的自我冲刷能力”,因而只能造成“浪费”。文章说,“自明永乐二十年筑高家堰坝开始,错误治水政策延续至今”,必须寻找“治本方案”,否则淮河无法治好。
文章认为,“治本方案”就是在洪泽湖内沿淮河故道开一条新的淮河与洪泽湖分离,独立入江,即“河湖分家”,并在距离洪泽湖老堤1000m处新筑一条洪泽湖大堤,建一座深水闸,开一条新的入江水道。依靠新的淮干,通过溯源冲刷,就能“恢复淮河原有规律”,达到“治本”的目的。
针对以上观点,笔者愿就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即:(一)关于“恢复淮河原有河道规律”问题;(二)“河湖分家”后给洪泽湖造成的影响;(三)“河湖分家”后给淮河造成的影响;(四)淮河高低水分流方案探讨。以为今后的淮河治理提供参考。
一、关于“恢复淮河原有河道规律”问题
“河湖分家”方案,主旨就是要恢复黄河夺淮前的河道原有规律。但黄河夺淮前的淮河,果真是“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一派胜景么?笔者不能完全苟同。根据黄河夺淮前后四百年的灾情统计资料,黄河夺淮前淮河水旱灾害也很频繁。近几个世纪,淮河灾情有加重的趋势,固然有黄河夺淮的影响,也有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在历史久远的过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较稀,很多地方广种薄收,因此很多年份虽有灾害,但灾情较小。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几个世纪以来,人口规模剧增,开荒围垦越来越严重,本来蓄水行洪的洼地荒滩变成了良田,所以一有灾害性暴雨,灾情就很容易形成,这也是黄河夺淮后淮河灾情明显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加上时代越久远,历史统计资料缺漏也就更多,所反映的灾情当然也不全面。所以把以上因素考虑进去,黄河夺淮前的灾害未必比夺淮后少。恢复夺淮前淮干河道的观点,也就失去了追求的价值。
再者,苦心追求“淮河原有规律”,也决非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历史不会重来,即使现在进行恢复原有淮干规律的工作,由于黄泛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流域诸多支流、地形地貌及产流汇流条件也无法恢复到从前的面貌。所以对于淮河的治理,唯物主义者应面对现实,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事物不断变化的规律,并适应它,改善它,让它造福于人民。新中国成立以来,治淮投入了大量资金兴建防洪、除涝、灌溉工程,大大提高了流域抗灾兴利能力,就是在遵循淮河现有规律的基础上取得的成果。所以说根治淮河就要“恢复淮河原有河道规律”的说法,是不科学的,是没有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看问题,“原有河道规律”既不可能恢复,也没有必要恢复。
《初步研究》一文认为,洪泽湖的形成,使得“汴淮交汇繁盛千年的泗州城全部沉入湖底”,殊为可惜。但笔者认为,洪泽湖对苏北地区减轻洪灾旱灾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没有洪泽湖就没有今天经济繁荣的苏北。再者,洪泽湖现已成为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继性的反调节水库,功勋卓著。可见,对待治淮,既要有历史观点,又要有辩证观点,更要有发展的观点。
二、“河湖分家”后给洪泽湖造成的影响
“河湖分家”方案的观点,是让“湖蓄湖的水,河排河的流”,各司其职,各行其是。若遇大水洪泽湖排洪有困难,则可在各进湖支流建闸控制,分别向淮河分洪;遇到干旱则从淮河抽水补给。笔者就这两点谈谈看法:就分洪来说,洪泽湖直接入流量有濉河、安河、新汴河、怀洪新河、洪泽湖南北及湖面等主要来水,1954年洪水流量约8000m3/s(不包括池河),考虑槽蓄后,峰值约6400m3/s,百年峰值约为7940m3/s,洪泽湖可泄6370m3/s,尚需分洪 1570m3/s,加上南北向的分洪道与东西向的排水河的交叉建筑物,确非一个简单工程。就洪泽湖抽水补给工程来说,问题更大。洪泽湖来水面积原为15.816万km2,河湖分家后洪泽湖来水面积仅为2.936万km2(不包括池河),年径流减少了80%,苏皖两省工农业用水将是一个大问题。目前洪泽湖以上年径流为310亿m3,河湖分家后入库量仅为310×2.936/15.816=57.55 亿 m3,洪泽湖是一个多年调节水库,假定多年调节系数为α=0.5,则有效可用水量仅57.55×0.5=28.77亿m3。据测算引用洪泽湖水源的苏、皖工农业用水总量约为65亿m3/年(据2005年资料),缺口达36.23亿m3/年需从淮河抽水补给,抽水入洪泽湖反调节的调节系数可以提高到 α=0.8,则抽水量应为36.23/0.8=45.28亿m3/年,多年平均日抽水流量 Qo=45.28×108/365×86400=144m3/s,考虑气象上年际变化及年内变化的特点,抽水流量必须扩大 1~2倍(即 300~450m3/s)甚至更多,这个抽水工程的工作量也非常大。
三、“河湖分家”后给淮河造成的影响
“河湖分家”后将通过“溯源冲刷”使淮河正阳关以下河床及洪水位全线大幅下降,从而彻底解决淮河洪水问题。假定该方案可行,则根据《初步研究》的测算,降低的淮河水位数值列表如表1。
按照表1的结论,溯源冲刷后蚌埠河床将由现在的5~6m,降低到-4~-3m,正阳关将由现在的8~9m降低到-1~0m。
从上述数字看,如果真的溯源冲刷到如此程度,必定给淮河带来如下严重后果:
(一)盱眙—正阳关的水位降低7~9m,河床也降低7~9m,现有的治淮骨干工程如蚌埠闸、临淮岗控制工程、淮北大堤蚌埠圈堤、淮南防洪堤全得报废,这不仅是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恶劣的政治影响,这对于今天的淮河人民来说是无法接受的。现有这些骨干工程是淮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目前淮河的防洪标准达到了百年一遇,下游再开展一些工程,即可达到300年一遇标准。毫不夸张地说,治淮成就在全国大江大河中并不落后,在全世界大江大河中也不多见。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治淮的方针是正确的,没有必要再花费大量投资另建一套虽对防洪除涝有效,但将带来诸多重大负面影响的体系。
(二)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的不足,将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恶化工农业生产条件,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条件。溯源冲刷使淮干河床及洪水位普降7~9m,则洪水位全部降到地面以下5~7m,平水年及枯水年的水位都得降到现有河床以下,这固然有利于排洪排涝,但不可避免地要带来水资源的严重流失,不仅是地表水的流失,也将带来地下水的严重流失,使本来水资源就严重短缺的淮河流域雪上加霜,对蚌埠、淮南乃至整个淮北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用水都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现在蚌埠闸就起到了节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起到了节水补源的作用)。
(三)由于河床降低,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严重流失,必将导致各条支流枯竭断流,环境污染加重,致使流域生态环境严重失衡。
表1 河湖分家降低淮河洪水位数值表
四、淮河“高低水分流”方案
治淮在解决洪水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已建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体系,总体上解决了百年一遇的洪水。通过开展上游水库建设,淮干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入海水道二期等工程,可进一步完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目前的问题是除涝能力依然不足,主要原因是淮河的涝灾大都是因洪致涝,低水位的涝水受到高水位的洪水制约而成灾,形成沿淮洼地的“关门淹”。如能把低水位的涝水从高水位的洪水中解脱出来,即实施“高低水分流”方案,除涝问题就较容易解决。所谓“高低水分流”,即通过淮河排泄高水位洪水,洪泽湖排泄低水位涝水,让淮河与洪泽湖各自独立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与效益。淮河高水系统:盱眙以上利用原有工程,盱眙至三河开挖新河,独立进入入江水道,排淮干高水。盱眙新河与洪泽湖隔开,但隔而不死,与洪泽湖连通。洪泽湖低水系统:将怀洪新河向西延长至西淝河,暂定西涡新河,把茨淮新河以南,颍河以东的沿淮涝水通过西涡新河接怀洪新河入洪泽湖,控制洪泽湖洪水位,扩大入海通道,让沿淮洼地及洪泽湖周边的涝水得以顺利排泄,形成明显的高低分流的特点。
高低分流方案主要内容是:
(一)淮河排高水
自盱眙~三河,根据地形地质开挖新河约22km,专排淮河高水,不进洪泽湖,直接排入入江水道。淮干建节制闸通洪泽湖,建分水闸,旱年可向洪泽湖补水;大水年份洪泽湖水位较低时(淮洪不相遇),也可相机向洪泽湖分洪,通过入海水道下泄,提高淮干的防洪标准。盱眙水位拟暂定15.5~16m,蚌埠要排15000m3/s(考虑怀洪新河不分洪),水位将达到22.6m,正阳关将达到27.0m,淮北大堤尚需加高0.5m,可以考虑修筑防浪墙。蚌埠至盱眙目前只能过 12000m3/s,尚需增加3000m3/s,盱眙以下增加池河流量约500m3/s(错峰),其下泄流量应为15500m3/s,入江水道目前仅能排泄12000m3/s,尚需增加3500m3/s。本方案需要新增的工程有盱眙新河开挖、蚌埠~盱眙淮干拓宽、入江水道扩大、淮干节制闸、洪泽湖分水闸等。虽然工程量不小,但可全面保留淮河现有的防洪体系,把工程经费压缩到最低。
(二)洪泽湖排低水
洪泽湖汛限水位不变,洪水位暂定为13.5~14.0m,自西淝河~涡河开挖西涡新河,穿过茨淮新河及涡河与怀洪新河相连,负责解决颍河以东、茨淮新河以南以及漴潼河水系洼地的涝水,沿途涝水25~16m完全可以很快进入洪泽湖,从而解决除涝问题。剩下的问题是洪泽湖13.5~14.0m水位时能否排泄洪泽湖支流和怀洪新河及西涡新河的洪水流量。该地区1954年洪水流量8860m3/s(错峰叠加的最大时刻流量),考虑到漫滩、槽蓄及调洪的影响,洪泽湖流量应作必要修正。假定修正系数为0.8,则洪泽湖流量应为Q=8860×0.8≈7090m3/s,百年一遇流量约为 Q=7090×1.24≈8790m3/s,300年一遇流量约为 Q=7090×1.58≈11200m3/s。当洪泽湖水位14m时,入海水道、分淮入沂及高良涧等总泄量为6370m3/s,因而遇百年一遇洪水时,尚有8790-6370=2420 m3/s无法下泄,300年一遇尚缺4830m3/s,必须扩大入海水道,即入海水道百年标准应达4690m3/s,300 年标准应达 7100 m3/s。
本方案需要开挖西涡新河,新建西涡新河穿过茨淮新河及涡河两座立交建筑物,需要扩大怀洪新河、二河闸和入海水道,工程量也较大,但能使淮北涝水彻底摆脱洪水高水位的制约,摆脱“关门淹”的局面,为沿淮洼地及洪泽湖周边赢得一个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治淮人励精图治、开拓奋进,取得了治淮事业的辉煌成就,这充分证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治淮方针是科学的,是正确的。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淮河特性,认真总结治淮经验,在巩固治淮成果的基础上,不断献计献策,谱写治淮事业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