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考前冲刺模拟试卷(一)
2018-08-01浙江邓夏生
浙江 邓夏生
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信仰习俗是一种文化,文化需要认同,不是完全依靠统治就可以施加的,也就是说,人们只有在认同的基础上才会去接受一种新的文化习俗。而认同只有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和环境中方可酿就,这是异质文化共容,也是不同种族和平共处的前提和条件。据此可知,该段材料的主旨是 ( )
A.文化需要依靠政治统治进行认同
B.接受新的文化习俗是文化认同的基础
C.文化需要基于宽松氛围进行认同
D.超越种族的界限是文化认同的前提
2.唐诗涉及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就自然而言,日月星辰、山川地理、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描写的对象。就社会而言,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诗歌中都有所表现。因此,唐诗 ( )
A.体裁极为完备
B.成为研究古代中国社会重要资料
C.内容极为丰富
D.成为研究古代中国文学的重要形式
3.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表现是“重道德生活,轻物质生活”“重道德,轻才干”“重道德,轻法律”,但其在现代化过程中却经历了“经济转向”“科技转向”和“民主、法制转向”三种变化。这些变化,究其根源在于
( )
A.普遍王权的衰弱
B.社会基础的变动
C.伦理纲常的批判
D.圣贤经典的隐退
4.明清之际,受“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在经济发生转向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嘉靖至道光年间,“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在当时的许多历史文献中,“绅商”一词使用的频率已经很高。上述信息表明 ( )
A.“西学东渐”影响深远
B.思想变化影响着政府决策
C.“工商皆本”深入人心
D.经济发展影响着观念变化
5.王明完全听命于斯大林,他本人长期待在莫斯科,并不熟悉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施行了一系列极“左”政策:视中间人士为最危险的敌人,无视统一战线工作;有土皆豪,无绅不劣,过多杀戮;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提出“武装保卫苏联”。这些“政策”最终 ( )
A.无视当时中国基本国情
B.致使中央红军被迫长征
C.忽视统一战线积极作用
D.消极应对全面抗战工作
6.阅读日本内阁更迭表
根据上表可知,日本政权更替情况从根本上反映 ( )
A.“大危机”冲击了日本政治格局
B.近代日本君主立宪政体的顽症
C.全面侵华战争的持久和经济崩溃
D.日本统治阶层内部的分歧尖锐化
7.邓小平1991年1月28日在视察上海时指出,经济特区的设立都有着各自的优势,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汕头是因为东南亚国家中的潮州人多,厦门是因为闽南人在外国经商的很多,但是没有考虑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这可以说明当时上海 ( )
A.并不具备设立经济特区的优势
B.浦东新区把扩大开放和发挥上海的优势紧密地结合起来
C.被开放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D.成为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基地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战略思想,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主要因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
A.体现了浓厚的无产阶级民主特色
B.反映了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宗旨
C.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阶级革命要求
D.反映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
9.从古典民主到现代民主有两千多年的时间跨度,其间人类经历了多种政体,但始终没有放弃对民主的追求。大致从苏格拉底开始,古典时期的思想家就在探索改良古典民主的道路,其成果就是混合政体理论。从罗马帝国建立乃至整个中世纪,民主在西欧国家政治中基本处于消亡状态。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初期,现代民主两大观念的前提是个人自由意识和民族自由意识觉醒。在这里,“民族自由意识觉醒” ( )
A.推动了主权国家观念的形成
B.促使民族国家走向成熟
C.导致了君主专制政体的消亡
D.促使民主意识出现萌芽
10.古代人把自然界当成一个整体加以考查,近代以来的科学把自然界划分为不同的领域,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逐渐形成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学科。牛顿在1687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牛顿 ( )
A.在研究开普勒自由落体定律的基础上得出惯性定律和加速度定律
B.在对伽利略等人碰撞运动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C.在综合开普勒等天体力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解析几何成功导出万有引力定律
D.用数学对伽利略、开普勒等人零散的理论加以科学整理从而构成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11.史学界对斯大林体制有各种评价,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它的特征是高度集权。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斯大林体制违背了列宁时期的有益探索,对苏联社会主义定位错误,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阶段,最终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据此可知,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斯大林体制( )
A.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与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类似
C.逐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
D.与中国的“大跃进”类似
12.阅读: “全球化”与“贫困化”
该漫画表明 ( )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全球化”的埋怨
B.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的逆来顺受
C.“全球化”过程实际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的新一轮殖民扩张
D.在“全球化”过程中南方与北方国家差距缩小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是从19世纪六十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的,而不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人真正从天下中心的梦境中醒过来,是从洋务运动中一些少数的洋务派政治精英开始的。从洋务运动至今的一百四十多年,实际上是中国人通过追求“富强”而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从政治学角度而言,当一个社会开始意识到要推进自己的现代化时,就需要某种能承担现代化使命的政治载体,更具体地说,需要形成一种能有效地引导这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政治组织体制。不同时代的人们在追求现代化目标时,正是经由他们所处的政治载体或政治体制,来适应现代化的挑战的。
材料二正是主观意识因素、可资利用的政治资源,以及外部环境压力因素这三方面因素相结合,才形成了具有特定政治选择的政治载体。例如,在近代以来的世界史上出现的开明专制,就可以理解为一种具有三大要素的现代化政治载体。首先,支配统治者的是这样一种观念,即只有通过传统政体推行向西方的军事现代化的仿效政策,才能消除或解决民族生存危机,其次,开明专制所利用的政治资源是本国传统的专制官僚体制。第三,它的外部环境因素,是传统专制政体面临西方列强的外部压力与挑战。
——均摘自萧功秦《二十世纪中国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新政到当代改革开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主要理由。(9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现代化进程中特定政治选择的主要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开明专制”政治选择的主要历程和最终结果。(16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西方世界的兴起》之所以引起人们重视,还在于作者在本书中所得出的结论本身的意义,即试图改变从某一偶然的技术革新中去寻找发生产业革命的原因的偏见,从而引导人们从现代所有权体系和社会制度漫长的孕育过程中去寻找经济增长的原因。这样对经济增长的历史动因的解释便从生产技术上转移到了人本身上。而历史上的财产关系的演变,私有财产关系的出现,便自然归结为是经济人合理选择的结果,即与不同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相对价格变动相关的条件下合理选择的结果。
——摘自《西方世界的兴起》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币制的问题肇始于两百年前。明朝开国之初,洪武皇帝下令发行的大明宝钞,既不能兑现,也不能用以交纳田赋。其发行的方式也不是通过商业机构,而是通过发放官俸、赏赐官军和赈济灾民等方式流通于社会。而且,最根本的问题是在这种通行票据发放的时候,政府并没有任何准备金。如果这种发行货币的办法能够成功,那确乎是重新分配财富的最简便的办法了。
洪武帝即位以后,明朝政府曾经铸造过洪武通宝铜钱。由于铜钱使用不便,洪武八年乃发行宝钞作为法币。这一生财之道既经开辟,政府就不再愿意继续铸钱,以免和法币产生竞争。其后由于形格势禁,明朝政府再度感到铸钱的必要,但许多问题又随之而产生,没有充分的现金收入,只能少量鼓铸,而所铸成的铜钱又有欠美观和整饬,其后果就是为私铸大开方便之门。各种杂有铅锡、形制滥恶的劣质铜钱充斥于人民的经济生活之中,用者怨声载道,有些人拒绝使用。这种情形造成了通货紧缩,致使商业萧条,失业者不断增加。面对这一严重的社会危机,政府不得不承认自身的失败。于是无需鼓铸的碎银乃不可遏止地成为公私交易中通用的货币。
——摘自黄仁宇《黄仁宇文集》
(1)依据材料指出明初币制改革的主要特点。(6分)
(2)依据材料指出明初币制不断调整的主要原因和影响。(9分)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犹太人恐怖主义分子的恐怖活动搞得英国人焦头烂额……1947年2月,英国宣布放弃对巴勒斯坦的统治,把巴勒斯坦交给联合国处理。1947年4月,联合国设立了巴勒斯坦问题特别委员会,特委会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两个方案,请联合国大会投票表决。这两个方案分别是:巴勒斯坦分割案和巴勒斯坦联邦案。巴勒斯坦分割案是把巴勒斯坦一分为二,各自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和阿拉伯人国家;巴勒斯坦联邦案则是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共治的联邦国家。
美国的态度是坚决支持巴勒斯坦分割案,支持建立一个独立的犹太人国家。苏联也支持巴勒斯坦分割案,这里苏联有她的打算。……美苏两大国一表态,联合国大会的基调就定了下来。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投票,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10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巴勒斯坦分割案,这就是所谓“‘联大’181号决议案”。
巴勒斯坦分割案获“联大”通过的消息传来,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上街欢庆,他们为此奋斗了50年的理想终于变成了现实。然而阿拉伯人得知该消息后的反应却与犹太人截然相反,声明拒不承认“‘联大’181号决议案”。
——摘自林思云《中东问题的历史根源》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巴勒斯坦分割案问题上阿拉伯人的态度及主要理由。(7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当时国际社会在解决中东问题上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及依据。(8分)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1922年,罗斯福担任了美国建筑委员会的主席。该委员会作为建筑工业的一个行业组织,是按照商务部长胡佛的企业自动调节理论建立起来的。胡佛亲自主持了挑选罗斯福出任主席的会议。当时的建筑业因到处充斥着牟取暴利、工程舞弊、质量低劣、价格昂贵而招致公众的指责,新闻界和各种论坛纷纷要求对其内幕进行调查。罗斯福认为这是一种很好且健康的做法,但他反对由政府对工商业进行干预。他在该委员会的发言表明了这一点:“政府干预不是可行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是笨拙的,而且需要很多资金。这意味着要雇用一些人来从事这一工作,这意味着要增加税收。公众不需要这种做法,工业界也不需要。”
有一种习惯于历史地看待问题的观点认为,罗斯福任总统之前的很多年里就已经基本形成了“新政”中关于政府调控私营经济的思想。其实这是没有依据的臆断。作为一个曾长期是威尔逊主义的温和派代表,他只是反对政府对于工商业的绝对放任自由政策。甚至到了1929年7月4日,州长罗斯福在坦慕尼厅的演说中,仍坚持重复着上述观点。罗斯福在担任美国建筑委员会主席期间,成功地依据反垄断法对一些建筑行业协会进行了起诉。他还帮助协会收集资料,作出长远规划,以消除建筑行业中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他提倡在建筑业中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主张提高建筑工人的社会地位,恢复行会精神。
——摘自[美]简·爱德华·史密斯《罗斯福传》
(1)材料中指出“有一种习惯于历史地看待问题的观点认为,罗斯福任总统之前的很多年里就已经基本形成了‘新政’中关于政府调控私营经济的思想。其实这是没有依据的臆断。”,对此,请依据材料阐述你的理解。(10分)
(2)依据上述材料,归纳罗斯福早期经济思想的主要影响因素。(5分)
【参考答案】1.D 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解答本题时,抓住题干材料关键字眼“只有在认同的基础上才会去接受一种新的文化习俗”“异质文化共容,也是不同种族和平共处”等,可知文化认同是在不同种族文化“和平共处”及“文化共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故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文化需要依靠政治统治进行认同”是对材料“不是完全依靠统治就可以施加的”的片面理解;选项B与材料观点“只有在认同的基础上才会去接受一种新的文化习俗”相反;选项C是对材料“认同只有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和环境中方可酿就”的片面理解。
2.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依据题干材料意思可知:唐诗反映了极为广阔的内容,涉及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唐诗不仅是重要的文学作品,更是研究隋唐时期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故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在题干中没有涉及;选项B错在“古代中国社会”涉及范围太广;选项D错在“古代中国文学”的说法以偏概全。
3.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价值观形成和影响因素。依据题干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价值观变化的根源是社会基础,尤其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与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错在“衰弱”,应该是王权的日趋强化;选项C、D错在从思想文化层面进行理解,不符合题意。
4.D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依据题干材料信息“明清之际”“在经济发生转向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也多致力于经商”“愈演愈甚”“ 频率已经很高”等可知:明清之际的江南地区因为“经济发生转向”,即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士商相混”现象不断出现和“愈演愈甚”,不断冲击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故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C不符合史实,故错误;明清之际,政府推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也仅限于“江南地区”,故选项A说法不符合题意;选项B在材料中没有提及。
5.B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解答本题时,抓住题干材料关键字眼“王明完全听命于斯大林”“施行了一系列极‘左’政策”以及答题要求“最终”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王明推行的极“左”政策致使中央红军被迫长征,故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是题干材料的原因或表现;选项C是王明推行的极“左”政策的表现之一;选项D与王明推行的极“左”政策的后果并无直接关联。
6.C 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全面侵华及其历史影响。解答本题时,注意题干材料中的答题要求为“从根本上反映”,需从社会经济层面进行分析,故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中的“大危机”在时间上与题干不符;选项B中的日本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但题干反映的是天皇权力的强化;选项D仅是材料表面意思。
7.B 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解答本题时,注意题干材料意思“经济特区的设立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并抓住题干材料关键字眼“但是没有考虑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意即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共中央没有利用上海人才优势设立上海经济特区,而1990年浦东新区的设立把扩大开放和发挥上海的优势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基地,成为21世纪现代化上海的象征,故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D时间错误;选项A说法错误;选项C发生的时间为1984年。
8.D 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我国主要理论创新成果。解答本题时,抓住题干材料关键字眼“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现代社会中共党人的国家意识形态向着更高层次的、具有终极与普世价值的意识形态发展,故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说法均不符合题意。
9.A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近代世界民主意识的演变特点和趋势。解答本题时,抓住题干材料关键字眼“古典时期的思想家就在探索改良古典民主的道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民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初期,现代民主两大观念的前提是个人自由意识和民族自由意识觉醒”,这里的“个人自由意识”指人文主义、“民族自由意识觉醒”指主权国家观念的形成。主权国家观念的成熟即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故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说法不符合题意;选项C错在“消亡”;选项D错在“萌芽”。
10.D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自然科学主要成就。依据相关教材知识可知:选项A错在“开普勒”,应该是“在研究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基础上得出惯性定律和加速度定律”;选项B错在“伽利略”;选项C错在“解析几何”,应为“微积分”;故选项D说法正确。
11.B 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体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解答本题时,抓住题干材料关键字眼“高度集权”“违背了列宁时期的有益探索”“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阶段”以及题干要求“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可知:选项B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和“一平二调”,突出公有制的程度与比例,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故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是从政治角度进行分析,与题意不符;选项C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而斯大林体制违背了列宁时期的有益探索,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中国的“大跃进”过分强调生产力的发展,与题意“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发展”不符,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12.C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依据漫画信息并再现相关教材知识可知: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因此它们在全球化潮流中占据上风,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占据下风,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故有漫画“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化’和‘贫困化’”反应,选项C正确。选项A、B、D与题意不符,故错误。
13.(1)理由:洋务运动使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境中醒来;洋务运动体现了当时清政府“开明专制”的政治理念;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工业、科学、军事、教育及思想;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对近代中国的侵略。(9分,答出三个要点即可)
(2)依据:主观意识因素;可资利用的政治资源;外部环境压力因素。(6分)
历程: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开始于洋务运动,经过戊戌变法、清末新政,1905年以后又走向预备立宪,最终辛亥革命爆发,标志着这一开明专制化运动的失败。(6分)
最终结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及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清政府开明专制最终失败。(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现代化问题。问题(1)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观点、材料信息以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等多角度准确理解材料观点。问题(2)要求依据材料二指出现代化进程中特定政治选择的主要依据,注意观点在材料中体现出的命题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及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史实,准确说明近代中国“开明专制”政治选择的主要历程和最终结果所蕴含的主要道理。
14.思路一:雇佣关系的出现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4、15世纪,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欧洲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意大利等地的一些城市先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相继出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和发展使欧洲的封建社会渐趋瓦解,欧洲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思路二:雇佣关系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欧洲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历史变革,如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等。这些事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此人类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思路三: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体系的确立。工业革命后,英、法、美等国家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自由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历史阶段,工业资本家成为社会的统治者。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人类进入自由市场经济的历史时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美国和法国相继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市场经济制度从欧洲扩展到美洲和世界各地,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思路四: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体系完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关系的社会化随之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垄断组织的统治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垄断组织影响下形成民主型和专制型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体系日趋完善。
【解析】首先拟定论题,先解读材料,材料反映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在于人,而人的因素侧重于财产关系的演变,私有制是经济人合理选择的结果。故本题的核心问题是所有制性质决定了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的性质。阐述时注意围绕主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5.(1)金属货币与纸币并存;长期货币与短期货币相结合;官铸与私铸相结合;铜钱与碎银并存。(6分)
(2)原因:铜钱使用不便;明初发行的大明宝钞既不能兑现,也不能用以交纳田赋;发行的方式也不是通过商业机构,而是通过发放官俸、赏赐官军和赈济灾民等方式流通于社会;通行票据发放的时候,政府并没有任何准备金;商品经济发展和“海禁”政策影响;官铸铜钱并没有给政府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且外表欠缺美观。(6分,答出三个要点即可)
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币制的调整成为政府掠夺百姓财富的一种手段,一度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初币制改革。问题(1)要求从材料信息中归纳明初币制改革的主要特点:金属货币与纸币并存;长期货币与短期货币相结合;官铸与私铸相结合;铜钱与碎银并存(6分,答出三个要点即可)。问题(2)要求从材料信息中归纳明初币制改革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16.(1)态度:反对。(2分)
理由:“‘联大’181号决议案”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宗旨。联合国宪章规定,一个国家的分裂或统一,应由当地居民投票表决,联合国尊重当地居民的意志和选择,即所谓“民族自决权”。(5分)
(2)委任统治权问题,依据为“英国宣布放弃对巴勒斯坦的统治,把巴勒斯坦交给联合国处理”;联合国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依据为“美国控制联合国并坚决支持巴勒斯坦分割案”;霸权主义问题,依据为“美苏两大国一表态,联合国大会的基调就定了下来”;民族自决问题,依据为“一切民族都有自决权,一切民族在排除外来压迫和干涉的情况下应自由决定自己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受国际法保护”;明显偏袒以色列问题,依据为“对巴勒斯坦土地极为不公平的分割”。(8分,答出其中四个要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东战争的历史渊源。解答本题时,注意从材料中获取解题信息:问题(1)依据材料关键字眼“阿拉伯人……与犹太人截然相反”可以得出“态度”,理由可以从联合国方面或“美苏两大国一表态,联合国大会的基调就定了下来”这一举措违背了当地居民民族自决意愿得到启发;问题(2)要求综合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17.(1)这个观点有正确的一面:采用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1分)
理由:以罗斯福为首的美国建筑委员会是按照商务部长胡佛的企业自动调节理论建立起来的,胡佛是典型自由放任主义者;罗斯福曾长期是威尔逊主义的温和派代表,只是反对政府对于工商业的绝对放任自由政策。(4分)
这个观点有不正确的一面:反对过度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1分)
理由:罗斯福在担任美国建筑委员会主席期间,成功地依据反垄断法对一些建筑行业协会进行了起诉;还帮助协会收集资料,作出长远规划,以消除建筑行业中明显的季节性波动;提倡在建筑业中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主张提高建筑工人的社会地位,恢复行会精神。(4分)
(2)因素:威尔逊绝对放任自由政策;胡佛的企业自动调节理论;因时施政;罗斯福的个人性格与才能。(5分,答出三个要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及其早期经济思想。解答本题时,主要依据材料信息进行问题思考和解答。问题(1)要求对材料观点进行辨别并依据材料信息进行正反论证;问题(2)要求综合材料信息并结合对罗斯福知识的积累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