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角度谈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2018-07-31涂万里张伯俊
涂万里 张伯俊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机,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严重阻碍学生的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师的角度探讨其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关键词 中职学生 学习动机 培养与激发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数量众多的高素质劳动者,而培养这些劳动者则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但由于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文化传统等的影响,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来源于中考的失利者。中职生和普通高中学生同样渴望体现自我价值,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肯定,但他们文化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在新的环境中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状态易受影响,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1]而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心理因素,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2]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 引导学生认识世界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中职学生不能只把视野局限在自己身边发生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坐井观天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成才信念,更不可能成为国家所需的优秀人才。为了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其能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人,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认识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当前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全人类共处一个世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每个人都要悉心爱护地球母亲。在经过曲折漫长的碰撞和交流后,国际社会发展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当前世界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棘手的全球性问题,所有国家都在一条船上,必须同心协力共同面对。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打开视野,让其明白世界不仅仅是自己目力所及之处,也不仅仅是自己双耳所闻之声。现在的学生大多生活在温室里,长期处在国家、学校和父母的层层保护之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仿佛一切都是天经地义,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从全球七十多亿人的生存状况看,像他们一样生活安定、衣食无忧是很幸福的一件事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世界上贫困国家和地区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状况,知道自己比他们多拥有了什么,从而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世界上富裕国家和地区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状况,知道自己比他们少拥有了什么,从而更加渴求自己所缺少的。
总而言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社会的进步不能再以牺牲学生个人灵魂的发展为代价,不论现代职业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是什么,教师都要致力于把学生培育成完美的人。这样的学生要富有献身精神和牺牲精神,要时刻准备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能清楚地看到人类社会中的矛盾和缺陷,并能够立志为解决这些矛盾、让人类社会更完善而奋斗。因此,教育要培养高尚的人,培养世界公民,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开阔的视野并帮助学生提升对事物的洞察力。
2 教育学生热爱国家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祖国悠长的历史。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里,我们曾经荣耀,我们的文明和富裕使我国成为外国人眼中的天堂;我们历经屈辱,我们的弱小和财富使我国成为外国人眼里的肥羊。虽然历经沉浮,但是不论境况多么艰难,作为一个国家我们从来不曾放弃希望。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正是因为在每一次危险和磨难中都有仁人志士挺身而出,都有劳苦大众默默奉献,我国才能最终战胜各种危难,才能保有辽阔的疆域,才能团结众多的民族,才能发展出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的文化。
教师要带领学生清晰认识国家发展的现状。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虽然在建设国家的过程中,由于国内外的各种原因我们走了弯路,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和宝贵的时间,但是党和人民在实事求是精神的帮助下,及时地发现并改善了不合适的做法,重新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变革一些不符合国情的做法,以更好地团结各方力量,使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教師要教育学生热爱国家。教师要让学生深刻感悟到是强大的祖国创造并保障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要让每一个学生都问一问自己,祖国给了我们这么多,我们又为祖国做了多少。在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我国除了做好国内的发展建设外,更是积极主动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的大国作用,这就是说我们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有更多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爱祖国就给她最好的,而对祖国最好的爱就是把自己锻造成才。
3 帮助学生把握自己
3.1 从学生的切实需要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教育学生,必须要根据“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于需要,需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3]教师只有通过全方位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才能使用合适的强化和训练手段把学习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
3.2 通过立志教育培养学生成就动机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认识、实践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通过立志教育努力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启发学生自觉、勤奋地学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学生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3 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主观判断,它与个体的自我概念有密切的关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应从培养正确的自我概念入手。失败从来不是成功之母,只有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榜样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能发挥无穷的力量,教师要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使学生看到成功就在身边,愿意努力取得成功。[4]
3.4 培养学生努力带来成功的归因观
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梦想的,但是失败本身并不可怕。通往成功之路的真正敌人是恐惧,畏惧心理对个人成就的影响要远大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克服畏惧心理,相信成功与努力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培养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教师就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倾向,要让学生在某种活动中体验成功,训练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并且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3.5 根据作业难度控制动机水平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5]作业难度比较低的时候,气氛紧张一些,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作业难度比较高的时候,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难题时,要始终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避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用心体会并不断改进。
3.6 根据反馈信息适当进行奖惩
根据学生的作业、考试和应用知识的情况对学生妥善地进行奖惩,能够有效激发其学习动机。只要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学习的动力,奖励与惩罚能强化这种力量。运用奖惩时应注意:第一,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第二,奖励和惩罚一定要公平;第三,奖励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
4 总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来说,没有比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更重要的事了。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反过来,学习成绩的提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地强化学习动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在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充分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的特点,找准工作的着力点,把有限的时间和资源用在最关键的工作上,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保障学生的可持續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茂德.如何激发中职学生学习动机[J].考试周刊,2016(50):169.
[2] 吴薇.加强高职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的几点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4(18):135-136.
[3] 刘思宇.关于高职学生学习动力来源的研究[J].才智,2015(17):139.
[4] 骆金维.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激励机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6):50-51.
[5] 张柱海,冷丽梅.中职卫校学生学习动机现状调查研究[J].职教论坛,2017(17):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