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系统化对策

2018-07-31孙彩云王沙沙

法制与社会 2018年19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以人为本互联网

孙彩云 王沙沙

摘 要 黨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互联网的建设、发展和治理,并出台系列政策,推动了网信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互联网建设的发展,以网络为媒介的舆情传播问题也成为政府舆情治理工作中面临的新难题。以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应对网络舆情管控风险,这是复杂多变的互联网环境对政府服务能力提出的挑战。

关键词 互联网 网络舆情 以人为本 政府

作者简介:孙彩云、王沙沙,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057

“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随着互联网建设的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喜欢借助开放便捷的网络环境表达情绪、观点,“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 。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尊重民意要考虑网络舆情。

一、网络舆情概述

舆情是指多数民众对国家管理者所制定的政策及其工作状态和影响民众切身利益的等中介性事件所持有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的总和。而网络舆情就是一种新兴的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社情民意表达方式。区别于传统舆情,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突发性,作为开放性体系的互联网打破了原有纸媒或者广播等传统媒体针对中介性社会事件进行传播的延迟性,网民可以快速的知晓任一社会空间内所发生的事情,并相对自由的表达意见及情绪,网民的意见迅速汇集,进而形成突发性的舆情攻势。

二是传染性,未经审证的不确定中介性事件在网络中出现后,部分网民很容易被带动将事件进行发酵,进而造成类似于疾病瘟疫蔓延的传染症状,引发大众恐慌。

三是广泛性,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达到了7.72亿,普及率达到55.8%,并且网民规模依旧呈现出平稳增长态势。 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多,不可忽略的是网民的受教育程度及素质是不一致的,这就导致网络舆情群体的复杂广泛性。

增进对网络舆情特征的认识,政府才能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理论用于实践,政府在引导网络舆情时也要深刻把握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

二、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

单一网络舆情事件在政府的引导下不具备永恒存在的可能性,会经历一个生命体过程。根据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根据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可把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成长期、衰退期和消亡期四个阶段。孕育期,生命体结构尚未脱离母体,即中介性社会事件已客观存在并被特定社会空间范围内的人所知晓但未散于网络世界。成长期,生命体脱离母体,中介性社会事件被散于网络后,由于网民数量的庞大和信息的快速传播性,就会导致中介性社会事件进行发酵形成网络舆情。衰退期,在网络舆情爆发之后,政府必定会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应对网络舆情,从而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消亡期,在网络舆情的态势逐渐衰退之后,政府进一步完善后续工作,保障民众利益,给民众一个满意答复,从而散除网络舆情。

“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针对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其生命周期性,政府有效应对网络舆情,要针对性的从人、技术、法律等角度建立一个集监测、预防、管理于一体的处理网络舆情的系统化体系。

三、推进政府系统化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

系统化应对网络舆情,政府才能够对中介性社会事件快速反应机动,妥善解决民众关心的事情,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繁荣。

(一)以人为本,提高网络舆情参与者和管理者的素质

网络舆情涉及的群体广泛,坚持以人为本,应对网络舆情必须考虑到提高网民、政府技术人员、政府管理者、政府发言人的素质。

1.网民素质

形成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不是“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要提高网民素质,网民“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不能超越了宪法法律的界限”。 提高网民素质,一是继续推行网络实名制,二是从学校教育入手,截至2017年12月,学生群体在网民总体中占比最高为25.4%。从学校教育入手,在思想品德修养课程及计算机应用课程中,加入互联网行为规范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网络责任意识,规范互联网行为。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对网络舆情引流。

2.政府管理者认知素质

近年来,政府的网信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仍然有部分管理者的针对网络舆情、互联网的认知思想还不到位。政府管理者要改变传统的依托传统媒介处理舆情的迟缓性方式,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培养开放创新的思维模式,乐于学习互联网这一新鲜事物,提高对互联网的把握能力和对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同时,政府管理者要时刻牢记以人民为中心,对网民要具有包容心和耐心,要及时摸清网民所反映的舆情,吸纳建设性意见并引导纠正错误看法,为人民服务。

3.网信办技术人员的技能素质

整体规划网信领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激发网信技术人员的创造力,提高技术人员的技能素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对现有的技术人员出去进修;二是引进高技术人员,这种方式就需要学校培养出高技术人才,政府提高高技术人才的待遇。培养高技术人才,高校课程设置中,一定要注重培养互联网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可设置赛事,不断提高互联网人才的技能;提高待遇,政府可以效仿人才引进政策,给予住房、买房等补贴及优待家属。

4.提高政府发言人的专业素质

在舆情处理中,政府需要及时的对事件进行表态,不能给民众一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态度及回答。提高政府发言人的专业素质,一方面发言人要时刻在思想上、政治行为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要多方学习涉猎各种政策政务,只有这样才能针对研判出的可发生的网络舆情更好的备好功课,临危受命、处变不惊,同时从语言用词用句上仔细斟酌,提高与民众及媒体沟通交流的能力,再塑政府公信力,消解民众不必要的恐慌。

(二)密切联系,研判可能性网络舆情

对网络舆情进行预见性研判不是没有根据的“瞎判”、“胡判”,而是在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实物发展规律所做出的具有一定科学性的研判。

1.协调与新媒体的系统关联性

新媒体的存在及发展有其存在价值,其有着自己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它会对网民所关注的问题进行汇总统计,离析出当天的热点问题,而根据用户的浏览及评论,它又可以智能性的向网民推送可感兴趣的话题,这就会源源不断的吸引用户。针对其智能性系统,政府可以与当前微博、论坛、贴吧等受众面相对较广的新媒体进行合作,在政府网信体系中开辟出一个独立的研判系统与这些新媒体的热点数据库相联系,以将新媒体的热点及时传输到政府网信研判系统里,更加便于政府随时对民意进行统计。

2.筛选研判可能性网络舆情

新媒体的热点信息可能会涉及政府、娱乐、艺术、体育、企业等各个方面,政府不可能对这些信息全部都进行研判,抓主要矛盾,应该筛选的是其中的中介性社会事件热点问题。快速筛选,可以在研判系统后建立一个筛选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设定条件,分门别类,把不同类型的热点分散到下级并列存在的各部门网信系统中,然后就由部门专业性人员进行再一步的人工筛选。经过系统和人工两道程序,并且分配到不同部门,更加有利于政府人员对其中涉及中介性社会事件进行敏锐的研判。

(三)實事求是,落实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之一。网络舆情的处理要求各部门协调机动及快速应对落实到实践中。

1.各部门协调机动

建设和谐社会,追求协调发展,协调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包括对内对外协调和内部协调。这里主要是针对政府部门的内部协调而言,要更进一步的对各部门的职能进行细化,尤其是在职能有所交叉的部门,这样在舆情研判系统中,舆情信息才会更准确的被分流,进而提高办事效率,有效应对网络舆情。

2.官媒快而准的发布信息

针对已经成长爆发的网络舆情,政府在前期研判工作中做好了,就会迅速的根据调查结果对事件进行准确的报道,对民众进行正确舆论引导,消解公众恐慌,于此同时,官媒也要协调好与非官媒的关系,协同向公众传递政府态度。而在事件发生后,政府除了态度外,政府表态结束并不意味着事件的结束,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舆论态势,要解决问题还必须要制定措施落实办法,给民众一个满意答复,保护民众的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

(四)依法治网,完善应对网络舆情的相关政策法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治理互联网,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要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一是规范网民行为,继续落实网络实名制,针对无端造谣生事危害社会主义公共安全的违法分子要严厉打击;二是针对部门舆情处理,政府要通过制定相关规定来督促激励政府人员的行为,积极为民办事,严肃对待“不作为”人员。

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进一步加强政府网信事业的建设,政府要汇集民意,尊重民意,引导网络舆情,妥善应对网络舆情,更好地为民服务。

注释:

张晓松、朱基钗.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 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人民日报.2018-04-22(001).

姜洁.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 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人民日报.2016-04-20(00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中国网新闻.http://www.cac.gov.cn/2018-01/31/c_1122347026.htm.2018-01-31.

本报评论员.让网络空间天朗气清.人民日报.2016-04-23(001).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以人为本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