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准扶贫的四川省乡村旅游驱动力分析*
2018-07-31罗正琴
罗正琴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四川 610000)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正式将精准扶贫战略提上日程,精准扶贫战略是消除贫困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实现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迫切要求,特别是针对连成片的特困地区进行脱贫帮助。国家下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扶贫开发的重点转移到连片贫困较为集中的14个地区[1],其中四川省包含了4个(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共包括88个贫困县(其中36个为国家级贫困县), 52个省级贫困县; 截止2017年底,四川省还有贫困人口171万人,扶贫工作依旧艰巨。对于任务量如此艰巨的四川省而言,发展乡村旅游,开辟“旅游扶贫”道路是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这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切实体现,使地区居民全都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战的队伍中,增添独特地域特色,增加了地区旅游吸引力,促进居民人均收入与整体GDP水平,提升地区居民生活质量与水平。乡村旅游扶贫是指利用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吸引外来投资、技术经验等方面的支持[2]。对于乡村旅游扶贫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4个阶段:农村减贫研究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乡村旅游扶贫区域资源与优势研究; 乡村旅游扶贫全方位研究;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3]。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郭清霞认为政府应为主导力量,以市场需求作为导向,注重利用特色资源进行特色产品的打造[4]。在扶贫模式研究方面,李柏槐总结了四川旅游扶贫的4种模式(农家乐模式、现代农业产业模式、特色文化发展模式、景区开发模式)[5]; 黄国庆认为旅游扶贫应坚持三大原则(因地制宜、关联产业配套、社区参与)[6]。在旅游扶贫效应研究方面,李会琴提出旅游扶贫的感知体现在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7]。在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方面,邓维杰[8]认为对贫困群体定位不精准且不注重群体参与性是旅游扶贫不能达到所设目标的最根本原因。对于乡村旅游驱动力的研究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张树民等[9]基于旅游系统理论分析研究,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驱动模式分为5种类型(需求拉动型、供给推动型、中介影响型、支持作用型以及混合驱动型)。彭华[10]认为旅游流形成的动力机制主要是由旅游消费带动产品销售形成吸引力,是由消费引导与发展条件共同作用的互动性驱动系统。武传表等[11]以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驱动因素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其驱动因素主要包含区位条件、总体氛围、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基础设施、相关政策支持以及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程哲等[12]通过对两种乡村旅游发展创新模式总结出; 旅游驱动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关键作用体现在立足于资源、结合新需求、注重产业融合、加强城乡联动、重视用地平衡、开发模式创新、公共积极参与等方面。
综上所述,针对乡村旅游扶贫的研究大多是基于依靠乡村原有旅游资源及基础理论研究与模式研究方面,而基于精准扶贫策略的乡村旅游驱动力研究还鲜有涉及,以精准扶贫的角度构建乡村旅游驱动力指标体系的方式还未有尝试。因此,文章以精准扶贫策略为基础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乡村旅游驱动指标体系,对指标权重进行分析,以此来探讨影响四川省乡村旅游扶贫驱动力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四川省乡村旅游扶贫的长远发展谋求一条科学的路径。
1 四川省乡村旅游扶贫概况与问题
1.1 四川省旅游扶贫概况
四川省以旅游业为基础,统筹发展特色农牧业、生态产业及民族文化产业,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截止2017年底,四川省实现乡村旅游创收2 283亿元,相当于提升全省6 646万农民人均收入403元; 全省共退出旅游扶贫重点村509个,占全省贫困村总数(3 769个)的13.5%; 带动全省贫困人口12.6万人、3.7万户增收就业,占全省脱贫人口总数(108.5万)的11.6%。主要覆盖深度贫困地区(阿坝、甘孜、凉山等民族区域),创建旅游扶贫示范区7个、旅游扶贫示范村30个、增加乡村民俗新达标户368个、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经营点150家,带动贫困人口3.03万增收就业,占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人口总数的14.7%。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政策推广下,深度贫困地区开展旅游扶贫、精准扶贫已上升为全省战略[13]。
1.2 四川省乡村旅游扶贫面临的问题
(1)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目标不清晰,缺乏乡村旅游吸引驱动力。开展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根本目的是使农村摆脱贫困,充分利用乡村优势旅游资源吸引驱动力,借助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推动力促进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乡村旅游相关产业的形成,增加乡村就业机会与经济水平,核心目的是使乡村居民消除贫困,实现小康生活。但是目前许多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其根本目标偏离,忽略了旅游扶贫的根本目的,多数都是为了完成硬性任务的面子工程,不但消耗乡村的旅游资源,偏离乡村旅游扶贫的本质,还使收益的对象更多为开发商和区域高收入人群,真正需要脱贫的乡村居民反而毫无受益。
(2)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乡村旅游吸引力。四川省全域山地较多,暴雨、洪涝、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且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条件并不理想,这也是限制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才能吸引外来游客,只有完善的减灾防灾设施才能有效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而贫困的乡村地区卫生设施也较为落后、缺失。
(3)政府扶贫资金缺乏、投入力度不足,推广驱动力后劲较弱。虽然政府有用于精准扶贫的专项资金,可以完善交通、卫生、水电、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但是由于需要帮扶贫困区域的数量较多,专项资金金额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资金缺口巨大,造成一些乡村空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却没有开发资金的困境[10]。同时,由于需要帮扶的贫困村点较多,使资金分散,投入力度不足,各个被帮扶点开发进程缓慢,政府的推广力后劲不足,乡村旅游扶贫的推广速度缓慢。
(4)乡村旅游特色较少导致竞争力弱,游客需求驱动力降低。乡村旅游的最大吸引点和特色是绿色天然、健康生态,这也是吸引游客慕名而来的招牌。但是想要使乡村旅游更具有吸引力,发展更稳健,就不能使乡村旅游项目仅仅停留在生态采摘和农家乐的层面上,需要挖掘乡村文化底蕴,走“文化+旅游”的路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四川省目前形成的乡村旅游项目较为雷同,缺乏文化底蕴,因此缺乏核心竞争力和特色吸引力。
(5)贫困村民旅游脱贫意识薄弱。通常贫困乡村的居民对于旅游的概念是完全模糊的,他们思想封闭、固守成规,对旅游扶贫的政策知之甚少,且对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识淡薄。有个别村民勇于尝试,但却受农家乐就是乡村旅游的误导,以为简单的圈个院子、摆点桌椅、做点农家菜就是一个旅游项目,导致经济收益不乐观,发展前景不明朗,打击了观望者的积极性,反而起到了消极作用。四川省目前发展的乡村旅游项目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大局观念和长远的规划,有些干部与相关负责人只重视利益与政绩,阻碍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表1 基于精准扶贫的四川省乡村旅游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四川省统计局以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等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权威数据,以及来自于对四川省旅游部门及高校相关专家根据精准扶贫政策下四川省旅游扶贫状况填写的乡村旅游驱动力调查问卷进行打分得出的数据。
2.2 研究方法
该文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基于精准扶贫的四川省乡村旅游驱动力指标评价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请教四川省旅游部门和相关高校的多名专家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做出评判,最终整合四川省旅游扶贫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专家评价意见的结果,按照层次分析法的原理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权重并检验其一致性。
2.2.1 指标选取及依据
根据AHP模型的基本构建流程和指标选取原则,以基于精准扶贫的四川省乡村旅游驱动力指标评价体系为目标层,设计其指标评价体系的系统层包括政府推广力、乡村旅游吸引力、旅游者需求力等3个方面,指标层包含15个具体指标,具体见表1。对于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依据于四川省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过程中对反映政府、资源、环境及游客等对乡村旅游起主导作用的相关元素,且该指标能够较为全面的覆盖评价对象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分析性与科学性。
2.2.2 构造判断矩阵
在AHP模型中,将各指标因素按层次进行划分,将各层指标因素根据其重要程度两两比较判断评分。设总目标层为A,与下层B1,B2,…,Bn有联系,构造判断矩阵M=P(A-B):
(1)
式(1)中,Bij>0,Bji=1/Bij,Bi表示比Bj的重要程度,比值越大说明越重要。判断矩阵中要素和指标的重要性数值通过权衡专家的意见和相关统计数据等多方面综合得到结果。通常Bij的取值为1~9及它们的倒数,其标度及对应含义见表2。
表2 判断矩阵标度及对应含义
2.2.3 一致性检验
表3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
表4 基于精准扶贫的四川省乡村旅游驱动力指标权重值
2.2.4 计算方法
(1)判断矩阵的计算
(2)
(2)计算Ni的n次方根
(3)
(4)
(4)计算最大特征值λmax
(5)
通过以上计算和检验过程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3 结果与分析
从表4得出,在3种驱动力中,乡村旅游吸引力的驱动作用最强,其次为游客需求力,政府推广的驱动作用相对最小。在乡村旅游吸引力的指标中,乡村的区位条件(0.103)成为主导因素,这说明游客对目的地的可达性、便利性尤其重视,这也决定了游客是否选择去游览的主要原因。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处盆地地貌,其许多乡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便利,因此许多乡村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却受制于区位条件的劣势而阻碍旅游业发展。因此想要发挥乡村旅游吸引力,首先要解决区位问题,发展交通条件; 其次乡村生态环境(0.084)和基础设施建设(0.079)也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关注的重点,因此也应重点考虑。在游客需求力的指标中,游客的旅游动机(0.112)与旅游信息的接受度(0.101)是影响游客旅行安排的重要因素,相对而言收入(0.091)和时间(0.096)对于游客的旅游需求影响并不是很强烈,这也是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旅游的一个思想上的转变,转为更注重旅游品质。四川向来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且是中国大熊猫故乡,其突出的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对于游客来讲极具吸引力,因此四川省乡村旅游扶贫应从此入手,加大相关旅游特色的宣传力度,拓展游客信息接收途径,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在政府推动力的指标中,乡村旅游的监督管理(0.051)和政府的开发引导程度(0.040)起到主要推动作用,这在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尤为凸显。四川省政府对于乡村旅游扶贫十分重视,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发挥较强的引导作用(扩大宣传力度与范围、组织进修学习等),在政策上也有所侧重(如设置旅游扶贫专项资金、成立旅游扶贫小组等),同时也加强对乡村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完善监督管理体系,使旅游项目、产品、价格等方面也越发透明。出现上述结果的根本性原因是因为乡村和游客是旅游扶贫项目的主体,是一切旅游项目开发的起点和终点,因此增加乡村的吸引力和消费者需求力是实现乡村旅游扶贫的主要驱动力,给四川省乡村旅游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乡村环境的提升,乡村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实现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快速、稳步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四川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但是乡村旅游经济与发展动力不足,应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力,努力提升驱动力水平。乡村旅游扶贫是实现四川省减少贫困群体的重要路径,在借助国内精准扶贫政策热潮的大背景下,明确四川省未来乡村旅游扶贫的发展方向,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团体的推动力,深度挖掘乡村旅游特色与文化内涵,提升乡村吸引力; 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管理,满足游客需求力; 增强宣传力度,塑造乡村旅游特色产品与品牌,增强游客吸引力,从而促进乡村旅游扶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2 建议
(1)明确乡村旅游扶贫定位,提升政府推广力。想要进行旅游扶贫,首先要明确扶贫的项目定位与扶贫对象。发展乡村旅游是贫困地区走出困境的捷径,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贫困地区都适宜以开发旅游项目脱贫。首先要对贫困区域的旅游资源、区位条件、自然环境、文化风俗进行科学的评估,对整个项目有一个科学的定位、合理的规划,才能保证旅游扶贫项目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其次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与支持,政府应实行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体系,统筹乡村旅游扶贫产业的形成,以及与多元产业相结合,引导企业、社会团体组织积极参与到扶贫的项目中来,既可以弥补政府扶贫资金的缺口,发挥企业、团体组织的带动作用。
(2)完善基础设施、实现旅游脱贫,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受制于区位交通、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使乡村旅游资源流通性较弱,限制了旅游扶贫项目的开展。因此在依托精准扶贫政策的背景下,争取旅游扶贫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建设(道路、水电、卫生、医疗等方面),结合村庄特色深度挖掘文化底蕴与民俗特点,加强基础设施的形象特征,为乡村旅游脱贫营造一个优质的发展环境。基础设施的完善并不是简单的修路、通电,二是要求对基础设施有一个主题性的包装,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乡村旅游项目的整体水平,增加旅游吸引力。
(3)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特色主题与品牌,满足游客需求力。想要实现乡村旅游扶贫的最终目标,就要掌握市场需求动态,了解乡村旅游产品的被需求性,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特色主题与品牌。立足于扶贫政策,走“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综合模式,深度挖掘乡村文化特色与民俗特点,紧紧围绕农村生态、生活、生产三要素形成旅游产品与品牌,打造体验性乡村旅游活动项目,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代游客日益成长的旅游需求。还要发挥现代中国互联网时代的流通作用,开发乡村旅游主题网站,推广乡村特色农产品,推介乡村旅游品牌目的地,扩大宣传渠道与面积,吸引更大的客流量,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积极带动性。
(4)打破贫困人群因循守旧思维与消极态度。想要开展乡村旅游扶贫,首先要打破贫困人群的因循守旧思想和消极懈怠态度,积极引进扶贫政策,宣传旅游脱贫的积极效果,使旅游脱贫的益处深入人心。同时鼓励贫困户采取住房与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到乡村旅游扶贫的开发项目中,使贫困个体成为经营者、管理者,既可以提高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又可以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建设; 邀请旅游专家莅临指导,对贫困人群、村干部、项目负责人进行相关培训,提高乡村旅游项目参与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增强乡村旅游扶贫的后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