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科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及其对策思考
2018-07-30王建王芬
王建 王芬
摘要:高校人文学科具有基础性、理论性等特征,应用性不强,因此在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方面具有天然劣势,加之我国目前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在高校文科科研成果的转化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人文科学;转化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近些年来,我国高校的文科(社会科学、哲学等)在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倍出,为我国的人文、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按照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要求的标准,人文学科科研成果的转化方面仍然存在着质量不高、数量较少、转化成果利用难、影响力差等问题[1]。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是我国高校可转化科研成果的一个通病[2],虽然在分类上,科学研究有理论型和应用型的区别,但是单就应用型科研成果而言,可转化的部分也寥寥无几。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呈现漏斗状分布[3],而斜率最大即变化最剧烈处就是可转化科研成果的低产出率造成的。此外,许多高校还未曾建立起文科科研的成果转化机制,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高校文科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探索,新对策和新思路的考量迫在眉睫。
一、我国高校文科科研成果转化现存问题
當前,我国的高校文科科研转化系统正在与市场需求接轨,但是在接轨过程中,高校文科科研的成果现仍普遍不能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在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体系的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高校文科科研成果的认识不深刻
由于文科偏重于理论研究,因此在属性上主要有基础性、分析性、理论性的特点。因此在实用性上,文科科研成果不具有天然的优势。但是文科科研成果对于国家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人文素养的贡献很大,能够在政策上和方略上给国家建设以指引和预测。
(二)科研条件等保障因素的制约
虽然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对文科科学研究方面的支持越来越多,投入不断增加,但是相比较而言,文科的投入还是远远不如理科的。文科科研项目申请难、立项难、经费少,而科研经费方面的不足必定导致许多调研和实验环节难以推进,科研人员也时常有捉襟见肘之感。研究经费的不足将直接影响研究结果,而研究结果的不充分或不准确必将影响科研成果的转化质量,至于之后的普及和推广工作更是无从谈起。
在高校内部缺乏对于文科科研成果转化的管理部门,许多大学虽然设立了人文科学研究管理办公室,但是绝大部分都没有设立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机构,因此就难免产生“重立项,轻管理”“重成果、轻产出”的问题[4]。有的项目一旦结题,管理部门便将项目“高高挂起”,对于成果转化少有问津。另外,在多数高校不具备转化科研成果条件的背景下,我国科研成果转化机构也并不完善,“好酒也怕巷子深”,如果没有专门性的对接高校与社会企业的机构,恐怕也难以有效完成起科研成果转化的目的。
二、我国高校文科科研成果转化对策思考
(一)拓宽科研思路,调整成果转化战略
我国高校人文学科教师大部分仍处在经院式的教学与科研模式中,对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了解不够到位,消息不灵通,习惯于埋头故纸堆中,也就容易造成科研项目与实际脱节,应用价值不高的问题。对此,高校应当从思想上把教师的认识统一到位,使高校人文科学研究者认识到文科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必要性,提高他们的认识高度。同时应该完善高校教师的评价机制,将科研成果转化作为考量教师工作水平和岗位聘用中的一项指标。高校教师也应当适当的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式与思维方法,可以在研究同时为自己的科研成果做出前瞻性的应用考虑,也可以在研究成果成熟之后对成果加以更深入的挖掘和应用。
文科科研成果应用可以适当地拓宽应用范围,一是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将人文科学的理论性和基础性化用于人文学科的教学当中,这样不仅可以武装学生的头脑,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还可以指引未来人文学科的教学方向,从而间接地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当中去。二是可以进一步向社会推广和普及,作为提升我国公民人文素养和道德素质的创新方法,通过“市民学堂”“百家讲坛”等方式,使科研成果变为先进文化,能够深入人心。三是可以通过加工和包装制作文化产品,通过文化创意的产业链条,与社会各方面合作交流,形成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和多个阵地转化科研成果的模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繁荣。
(二)完善科研管理机制,提供成果转化保障
现在既有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中,重头戏多在“上游”争取立项和项目经费方面,而越到“下游”就越不受重视。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管理机制是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大力支持高校文科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积极摸索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政策体系,为高校提供良好的科研成果转化环境和政策,拓宽高校将科研成果推向社会的渠道,具体来说,可以搭建高效的成果转化交流平台,使高校与企业常常互动,实时交流,从而建立更密切、更直接的联系。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以引导,同时建立以地方相关部门为主要联络者的“高校-地方-企业”联络链条,一方面组织收集企业信息,将高校的科技成果进行定向推广,一方面了解企业难题与人才需求,建立难题的引智平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实现“科研成果带动转化,转化成果回馈科研”的良性循环。
(三)健全科研中介体系,创新成果转化路径
随着高校科研项目与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对接越来越紧密,各类科研中介机构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研中介机构是服务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产物,它起到了搭建信息交流平台、解决供求难题和加速成果转化的作用。科研中介机构对于推动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江苏省在2009年在省内的十所院校设立了“高校技术转移中心” [5],投入经费1100万元,通过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的模式,完善硬件设施,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建立了一只素质过硬、工作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队伍,为高效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诸多便利。
参考文献:
[1] 高校文科科研成果转化中的点、线、面、体[J]. 科技管理研究, 2009, 29(12):192-193
[2]刘细发. 我国高效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4):53-55
[3]徐国兴. 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J]. 高等理科教育, 2013(6):27-33
[4]蒋小艳. 高校文科科研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及转化途径初探[J]. 科技成果纵横, 2007(6):33-34
[5]沈意文.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问题与对策再思考[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 31(13):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