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2018-07-30郜志伟

魅力中国 2018年4期
关键词:德育渗透探讨小学语文

郜志伟

摘要: 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也引领着学生如何正确做人。所以,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既要重视语文形式的学习,又要重视语文内容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适时地进行德育渗透,真正地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关键词: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探讨

德为素质之基,为人之本。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最基础的、也是最永恒的话题。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渗透德育,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必须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和实施德育统一起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就是教师凭借小学语文教材,发挥自身优良品德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结合学校中的各种语文活动来进行。下面本人就这一问题浅谈一下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创设情境

教学课文应该以与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模拟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情景是无法得到再现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地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课件呈现“地球”图片,在品读“生态灾难”时,想象你看到的画面,再播放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的严重威胁,激发学生“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母亲”的情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这就是教学与德育的统一。

二、榜样学习

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铺砌起来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可以通过《去年的树》等课文进行诚信的教育;通过《万里长城》、《秦兵马俑》等课文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通过《爬天都峰》等课文进行意志性格的教育。

三、比较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比如《中彩那天》这篇课文在记叙父亲正面临一个道德难题时,采用了对比的写法,把父亲开着获奖的奔驰车缓缓驶过拥挤的大街时的表情跟父亲拨通库伯电话,说出真相时的表情做了对比,他让我们懂得一个人要诚实、守信用,不贪图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懂得人生最重要的是诚实,讲信用,这是比物质财富更加珍贵的财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

四、通过写作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写作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作文命题要切合学生实际,使之有话可谈,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在写日记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五、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书有好坏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比如:给学生推荐童话故事《爱的教育》它会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爱,懂得做人不能嘲笑他人,应该关心别人,还懂得做人要乐观、要坚强……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教你如何做人,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六、布置好作业,适时德育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靠课堂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一些适量的作业来渗透。作业有多种形式,可以是阅读资料,可以是作画,可以是观察等。比如,在学完《搭石》一课后,我会给学生布置作业:课后去用心观察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人、事、物,去寻找、去发现他们的美。等到作业交流时,他们会踊跃发言,有的说:我发现了班里同学身上的美,他主动帮同学修好了椅子。有的说:我发现了校园里的美,校园里的纸屑不见了,垃圾不见了,这是同学们共同维护的结果。有的说:我发现了妈妈身上的美,妈妈每天给奶奶喂饭、捶背、擦身子,以后我也向妈妈学习,一样孝顺老人……就这样,一个简单的作业,德育的渗透轻松地完成了。

七、认真钻研教材,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课,课前就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高尚,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率美的古今诗歌等。它们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例如,《去年的樹》一课,主要通过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共四次对话,分别展现了小鸟与大树的约定、与树根、与门先生、与小姑娘询问并寻找树的不同场景。此课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在课前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寻找到课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进行场景表演,并在小鸟望着灯火内容时配上音乐,让学生自然地走进课文,深深地感悟到小鸟与树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受到了感染,深深地懂得了友情的可贵,更加珍惜同学间的友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传文受道的目的。

猜你喜欢

德育渗透探讨小学语文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