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8-07-30王坤
王坤
摘要: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在初中化学中采用实验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本文从教学实践入手,结合教材分析了实验教学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应用
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其能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应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实验教学的内涵
实验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观察一些化学反应现象及其变化,从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以实验为主的初中化学来说,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化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交流等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化学实验教学一般在实验室进行,需要学生按照实验步骤亲自完成实验任务,体验知识的探索、获取过程,并对实验中的化学反应现象进行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在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法有着不同的形式,就目前看,主要有导入式化学实验、探究式化学实验、分组式化学实验。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任务、课程内容,合理地选用适合的实验教学形式,精心设计,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二、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导入式化学实验
新课讲解前,教师总是需要通过一定方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新内容的学习中,而导入式化学实验是有效的新课导入的方式之一。在新课开讲前,教师利用实验导入新课,通过实验给学生一个直观的体验,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好奇去听课,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解惑、获得新知。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倒序的课堂组织教学法,先把化学现象、结果展示给学生,在学生产生求知欲后,带领学生逐步探究原因,体验结果产生的过程,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
例如,讲“水的组成”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工具、材料及相关教具,自制水电解装置,先通过实验器材向学生展示电解水的过程及过程中所搜集的两瓶气体(一瓶具有能助燃的特性,一瓶具有能燃烧的特性),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两瓶气体分别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二)探究式化学实验
新课程提倡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应积极开展探究式实验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中,兴趣是教学设计的切入点,问题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探究是教学活动的主旋律,要坚定不移的落实这三点,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过程,发挥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例如,讲“二氧化碳的制备原理及其性质”时,可以先向学生讲解几个历年中考题,引导学生给出不同的结论,再让学生通过探究式实验去分析结论的正确性,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效果的目的。
再如,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先通过实验构建一个问题情境,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提出猜想、假设,之后通过自主实验探究猜想,得到结果。在问题情境创设上,教师可以向装有20ml水的A烧杯中加入一药匙物质,搅拌,再向装有20ml水的B烧杯加入一药匙物质,搅拌。根据现象向学生提出“两份溶液组成有什么不同?”之后,继续将两个烧杯中加入n药匙物质,搅拌。发现A烧杯中的物质能无限溶解在20ml水中,B烧杯物质则不能,向学生提出“饱和是什么意思?”,“此时溶液与刚才相比有什么不同?”等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提出猜想。
(三)分组式化学实验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归根结底是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要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才能完成实验任务。所以,实验教学中要让每一学生都成为实验的操作者,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成员3-4人,各小组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合作完成实验,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纠正错误操作,确保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例如,讲“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就可以采用分组合作实验教学法。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12组,各组为3人。学生根据实验目的,通过相互间的交流、探讨,设计本组实验方案,然后按步骤完成实验。通过观察、对比实验现象,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任务。
总之,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基础,教师應积极探索实验教学的新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