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本与温州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

2018-07-30蒋伟煌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洞头泰顺文成

蒋伟煌

(中共文成县委党校,浙江 文成 325300)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一直以来为我国学界所关注。易之煦把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归结为资源环境、发展政策和人力资源三方面,并强调人力资源是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源泉[1];景丽丽认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区域位置、产业布局和历史、人口、政治因素的影响上,并提出对贫困地区加强资源调配和规划、培训人力资源提高劳动技能的发展策略[2];张建新等建议参照国外山区发展政策促进我国山区发展,采取有利于改善我国山区发展环境的积极引进技术和人才、加大教育投入等政策制定导向[3];陈国胜等则从山区发展角度对温州区域经济平衡发展问题进行专门研究,提出系统性的山区科学发展路径和较完善的山区建设保障措施,包括推进山海协作由经济领域向人才、教育、科技等领域拓展[4]。学者从多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成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但还没有突出问题的关键——人力资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人力资本的支撑,其他一切生产要素都将无法发挥有效作用,落后山区尤其如此。

温州作为沿海发达地区长期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为山区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呈现出发达与落后并存的局面。温州山区面积9 212km2,约占温州市陆域面积(12 083km2)的76.24%,主要分布于乐清、永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等市县[5]。其中文成、泰顺两县属于浙西南内陆山区县,区域面积分别为1 296、1 768km2,合计占温州市陆域面积的25.36%,是没有平原可利用的纯山区,并地处偏远,发展空间较劣,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温州市最低水平[6]。温州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在文成、泰顺两县的落后上。山区经济发展滞后是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消除山区发展短板,推进区域平衡协调发展,是温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对温州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善山区人力资本状况、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对经济发展的动力做出了全新解释[7]:一是完整的资本概念除物质资本外还应包括体现在人身上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比物质资本的增加重要得多。二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是要对人进行投资,包括教育与培训、医疗与保健、鼓励劳动力流动、引进高素质移民四个方面。其中教育和培训投资是最重要的途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能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熟练程度,从而在经济活动中会更多地代替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促进经济增长。三是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比物质资本投资收益高得多。对个人而言,人力资本投资能增加个人收入;对社会而言,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提高社会生产率、扩大总产出的正外部效应。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引领人们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经济理念,为区域经济平衡发展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相当有效的分析工具[8]。

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人力资本作为劳动者在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是所有经济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能动力量,物质资本的应用、生产的组织经营、生态资源的开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等,都需要相应的人力资本支撑,否则再多的金融财政支持、再好的交通条件、再优的自然资源,也无益于经济发展。一是人力资本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技术的进步、要素边际生产率的提高和总产出的扩大,影响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二是人力资本是区域产业转型的“推进器”。只有拥有一定规模的高素质人力资本,才能推动区域产业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特别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进而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人力资本是区域经济创新的“动力源”。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要求,新产业的兴起、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应用、新市场的开拓及新组织的培育等,都离不开人力资本动力源泉作用的充分发挥。四是人力资本是区域经济中心的“粘合剂”。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而中心城市的形成需要各种经济要素的集结,其中人力资本是关键因素,只有拥有一定存量和相应结构的人力资本,才能对其他经济要素形成向心力,并有效粘连组合在一起,从而发挥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9]。

二、温州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

1.发展速度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山区经济发展速度偏慢,远低于发达地区。由表1可知,2016年文成、泰顺两县生产总值发展指数(以1978年为100)处于温州市最低水平,分别为3 084.4和4 223.2,与温州市平均生产总值发展指数的差值达-8 876.6和-7 737.8,只有温州市平均生产总值发展指数的25.8%和35.3%;与最高的龙湾区相比,其差值则高达-45 064.2和-43 925.4,分别只有龙湾区的6.4%和8.8%;与倒数第三的平阳县相比,其差值分别为-2 244.4和-1 105.9。从2016年同比经济增速看,文成县为8.4%,与温州市平均水平持平;泰顺县则只有8.2%,比温州市平均水平低0.2个百分点。温州山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已成为39年来的惯性,目前也看不出加速发展的势头,跟上温州市发展步伐似乎遥遥无期。

2.经济实力不平衡

经济发展速度不平衡决定了经济总量变化的不平衡。由表2可知,对温州市及各县(市、区)1985年、1995年、2005年、2015年、2016年的生产总值数据进行比较,可显见文成、泰顺两县与温州市及其他县(市、区)的生产总值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从2016年比1985年生产总值增长倍数看,文成、泰顺两县分别只增长77.8倍和69.7倍,温州市平均增长134.9倍,龙湾区增长1 437.9倍,鹿城区增长310.7倍,其他县(市、区)增长倍数也都在110倍以上。文成县生产总值比重,1985年为温州市的2.7%、龙湾区的246.1%、洞头区的146.1%、乐清市的17.1%和永嘉县的36.3%,至2016年则只有温州市的1.6%、龙湾区的13.3%、洞头区的99.5%、乐清市的9.2%和永嘉县的21.8%,31年来分别下降1.1、232.8、46.6、7.9和14.5个百分点。泰顺县生产总值比重情况相仿,由1985年为温州市的3.1%、龙湾区的282%、洞头区的167.4%、乐清市的19.6%和永嘉县的41.6%下降至2016年为温州市的1.6%、龙湾区的13.7%、洞头区的102.2%、乐清市的9.5%和永嘉县的22.4%,分别下降1.5、268.3、65.2、10.1和19.2个百分点,下降幅度略高于文成县。可见,温州山区县的经济总量增长比发达地区要慢得多,比重趋于下降。

表1 2016年温州市及各县(市、区)生产总值发展指数比较

表2 1985—2016年温州市及各县(市、区)生产总值发展变化情况比较

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变化的不平衡,决定了人均生产总值的不平衡。由表3可知,从2016年温州市及各县(市、区)人均生产总值看,文成、泰顺两县最低,分别为19 923元和22 067元,比温州市平均水平分别低42 695元和40 551元,只有温州市平均水平的31.8%和35.2%;与温州市最高的龙湾区相比,则分别低161 105元和158 961元,只有龙湾区的11%和12.2%;与倒数第三的苍南县相比,其差值分别为-14 680元和-12 536元,只相当于苍南县的57.6%和63.8%。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不管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生产总值,文成、泰顺两县均处于温州市最低水平,与其他县(市、区)的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实力相对弱化。

表3 2016年文成县、泰顺县与温州市及其他县(市、区)人均生产总值比较 元

3.居民收入不平衡

人均产出少,必然导致人均收入低。文成、泰顺两县的人均生产总值为温州市最低,其居民收入也远低于其他县(市、区)。由表4可知,从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文成、泰顺两县比温州市平均水平分别少15 038元和16 448元,只有温州市平均水平的68.5%和65.6%;与温州市最高的鹿城区相比,则分别少20 788元和22 198元,只相当于鹿城区的61.2%和58.5%;与倒数第三的洞头区相比,其差值分别为-5 085元和-6 490元。从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文成、泰顺两县比温州市平均水平分别少8 571元和8 855元,只有温州市平均水平的62.7%和61.5%;与温州市最高的龙湾区相比,则分别少14 441元和14 725元,只相当于龙湾区的50%和49%;与倒数第三的永嘉县相比,其差值分别为-3 977元和-4 261元。山区居民收入少,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表4 2016年文成县、泰顺县与温州市及其他县(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元

三、温州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成因及影响机理

1.温州人力资本的地区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力资本的差异。从文成、泰顺两县的实际情况看,绿色生态资源比其他县(市、区)丰富,发展生态产业优势明显;交通条件极大改善,并将开通高速公路,交通制约即将基本解除;资金也不短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分别达到2 349 761万元和1 527 299万元,住户存款余额分别达到1 571 503万元和973 282万元,只是未得到有效利用[10]58-59。由此可设定,除地理方位、地形特征等客观因素外,温州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内不同地区人力资本的差异,山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是人力资本的不足。

(1)居民受教育程度差异大。据2010年温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温州山区县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远落后于温州市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则更大。文成县每10万常住人口中,大专及以上4 553人,比温州市少2 575人,比鹿城区少8 642人;高中(中专)8 264人,比温州市少4 347人,比鹿城区少7 764人;初中28 448人,比温州市少8 215人;小学36 209人,比温州市多6 830人,比鹿城区多16 573人;文盲率为13.53%,比温州市高6.47个百分点,比鹿城区高10.80个百分点。泰顺县每10万常住人口中,大专及以上4 800人,比温州市少2 328人,比鹿城区少8 395人;高中(中专)8 707人,比温州市少3 904人,比鹿城区少7 321人;初中24 373人,比温州市少12 290人;小学39 988人,比温州市多10 609人,比鹿城区多20 352人;文盲率为13.11%,比温州市高6.05个百分点,比鹿城区高10.38个百分点。[11]可见,温州山区县居民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占比较少,受中等和高等教育的人才尤其缺乏。综合看,温州居民文化程度的地区差异体现在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的差异上: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多,则表示居民文化程度较高,反之则表示居民文化程度较低。将温州市及各县(市、区)每10万常住人口中所含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加总后折算成百分比,可较清晰地看出从中心城市到边远山区居民文化程度基本呈次第下降的态势,文成、泰顺两县则处于温州市最低水平(见图1)。

图1 2010年温州市及各县(市、区)常住人口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占比

(2)人才资源与失业状况不平衡。居民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到人才资源状况。由表5可知,从2016年温州市及各县(市、区)人才资源与常住人口的比率(简称人才资源率)看,与居民受教育程度情况基本一致,人才资源率从中心城市到相邻县市、再到边远山区次第下降。其中洞头区人才资源率较高,为13.17%,与其居民受教育程度状况不相符,主要原因是2010年洞头还是县建制,2015年7月撤县设区以后,其地位提高,有利于人才资源的集聚。泰顺县人才资源率意外达18.41%,温州市最高,原因并不是其教育的发展,而是近几年建筑业超常发展的结果。2016年泰顺县建筑业人才资源量达33 014人,比文成县建筑业人才资源量2 536人多了30 478人[10]56-57。人才资源状况直接影响到就业水平,除去人口数量、产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与常住人口的比率(简称失业率)与人才资源率大致呈反向变化,人才资源率低失业率就高。文成县失业率为0.89%,为温州市最高,与其人才资源率为温州市最低相符;泰顺县失业率为0.74%,仅略低于文成县,则印证了其温州市人才资源率最高的不正常现象。

表5 2016年温州市及各县(市、区)人才资源、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情况比较

(3)居民创新能力差异明显。科学文化水平低,人才资源少,则创新能力不强。由表6可知,从2016年温州市及各县(市、区)专利申请授权量看,洞头区和文成、泰顺两县处于最低水平,分别为159、171、163项。但洞头区的常住人口仅10万余人,不及文成、泰顺两县的1/2,其每百人专利申请授权量(简称专利授权率)则远高于文成、泰顺两县。文成、泰顺两县创新能力最低,专利授权率仅0.07%,比温州市平均水平低0.26个百分点,不及其平均水平的1/4;比龙湾区低0.59个百分点,不及其1/9;与苍南县也有近一半的差距。

2.温州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机理

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要大,特别是在当今后工业化时期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将有着更大的增值潜力,人力资本投资对GDP的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率。作为“活资本”,人力资本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具有有效配置资源、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等市场应变能力。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所言,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在于“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发展传播提高了劳动力和其他要素的生产力。随着科学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的知识的增长,系统地将科学知识运用于产品生产,这极大地提升了教育、技能培训和在职培训的价值。”[12]有关研究还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初等教育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会逐渐下降,中等教育型人力资本将更有利于经济增长,高等教育型人力资本的影响作用会不断加大[13]。人力资本以其能动性智慧力量主导着区域生产要素的配置组合及产出效率,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温州山区县居民受教育程度低,特别是已受中等和高等教育的人才资源量相对少,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有效配置经济资源、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创新产业产品等市场应变能力,导致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均收入少,导致区域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1)影响二、三产业发展。二、三产业发展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山区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尤其是受中等和高等教育的人才资源缺乏,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业、就业能力不足,从而形成产业发展滞后、从业人员少、居民收入不高的恶性循环。由表7可知,2016年文成、泰顺两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别只有28个和25个,少于洞头区的33个;工业从业人员平均数分别只有0.23万人和0.22万人,少于洞头区的0.41万人,工业总产值还不及洞头区的一半;限额以上服务企业分别只有20个和17个,少于洞头区的28个;限额以上贸易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文成县仅0.04万人,与洞头区持平,泰顺县0.11万人,略高于洞头区。与其他县(市、区)相比,则更凸显文成、泰顺两县差距巨大。

表6 2016年温州市及各县(市、区)专利申请授权情况比较

表7 2016年温州市及各县(市、区)工业、服务业发展情况比较

(2)制约农业转型升级。传统农业的耕作方法和知识主要靠口头相传,不需要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但现代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方式产业化、市场化,从业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知识和较强的市场经营能力,需要像现代工业工人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传统农业的转型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拥有丰富绿色生态资源的温州山区县的优势所在,但在人力资本不足的制约下难以得到有效发挥。2016年文成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5.23%,泰顺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6.18%,分别比温州市平均水平(69%)低23.77和22.82个百分点[14]。这表明山区居民大部分在乡村从事农业生产,而高占比的小学及以下低文化程度人口也主要集中在这里。如此大大制约了山区农业转型升级,效益难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3)限制县城功能发挥。山区远离中心城市,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作用不可或缺。由于文成、泰顺两县人力资本不强,中等教育人才不足,高等教育人才奇缺,县城没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人力资本聚合,从而不能形成对各种经济资源的强大吸附力,发挥不出“粘合剂”作用,导致县域中心城市地位弱化,集聚辐射功能弱,未能很好地服务、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文成县生态旅游业虽有了长足发展,但难以做大做强,存在县城旅游空心化、配套服务不完善、同质化竞争降低经济效益、从业人员素质不适应经营管理需求等问题[15]。其根本原因在于旅游人力资本欠缺,县城对县域生态旅游发展的服务、带动作用受限,旅游发展战略和景区规划、从业人员培训和咨询服务基本上依赖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往往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其他产业的发展也面临同样的境况。人力资本的瓶颈制约,已成为山区县域中心城市发展的严重障碍。

四、结论与建议

百业兴旺,教育为先;区域发展,人才为本。大力培育壮大人力资本,是新时代推动温州山区经济既好又快发展和温州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温州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教育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力资本状况不平衡。促进温州区域经济平衡发展,除改进山区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硬件外,必须把重点放在改善山区人力资本状况、提升科技文化软实力上。

(1)要制定倾向于山区的人才政策,引导人力资本向山区流动。人力资本由市场调节,以行政强制性手段限制人才流动不利于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无益于经济社会发展。在当前各大中城市正展开激烈的人才争夺战情况下,应以较高的优惠条件引导大学毕业生、高层次人才到山区就业创业,消除“回流效应”和“极化效应”的不利影响。

(2)山区自身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人力资本量与质的增长。一直以来,文成、泰顺两县都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基础教育上,特别重视高中教育,追求高考升学率,这不利于当地人才的培养,不利于本土人力资本的增长。文成、泰顺两县应以就业为导向、技能为根本,重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特别要利用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力量,加大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绿色新兴产业等方面的适用性知识、技能培训的力度。

(3)加大高层次专业人才定向培养力度,提高在职高学历进修补助额度,建立人力资本质量提升的内部强激励机制。

猜你喜欢

洞头泰顺文成
茶韵
背诗学写话
洞头:三无村变身“桃花源”
浅谈泰顺石雕艺术魅力与发展趋势
靳文成作品欣赏
廊桥文化的汇集地——泰顺
三千世界
“意外”的插曲撞击出数学思维“火花”
三千世界
洞头近海养殖水域沉积物碳含量空间分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