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关系资本的构建

2018-07-30蔡春红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院校

蔡春红,冯 强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广东 佛山 52804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网络化经济与开放式创新时代的到来,传统组织边界正逐步淡化,任何组织都必须从其所处的社会网络中获取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各类资源,与其他行为主体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从而促使各种资源在网络内流动以促进其发展[1]。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适应企业岗位一线需求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机构,也逐步从内在发展走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网络化发展之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的原则是,统筹协调,共同推进;服务需求,优化结构;校企协同,合作育人[2]。国家政策充分体现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单单只是高职院校的事,而是由政府统筹下学校、企业、行业、中介等共同参与,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产教融合社会网络共同完成的事。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只有利用组织网络关系研究中关系资本理论研究高职院校的发展才是有效方法,才能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利用关系资本理论研究高职院校的发展,学界已达成初步共识。在校企关系性质方面,李玮等指出,校企关系是参与合作各个企业、院校、中介机构、政府等利益方在各自利益及共同目标驱动下组建成的网络组织[3-5];杨善江则认为,产教融合是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相互融合背景形成的有机体,其主体包括教育部门(主要是职业院校)与产业部门(行业、企业)[6];李晓歌提出,校企合作网络作为一个非正式组织,具有动态性和演化性的组织特征[7]。这些观点都充分反映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关系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网络关系,具有社会网络关系应有的属性。此外,有学者就校企关系对高职院校的绩效影响进行研究。朱学彦认为,正式契约关系对校企双方合作的规制作用是有限的,而契约关系之外的“嵌入性关系”是实现良好的企业与高校产教融合一体化的关键,并指出校企双方的信任度、资源共享程度及联结程度对其创新绩效具有重要作用[5]。占侃等提出,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可从多方面影响校企合作绩效[4,8-9]。李晓歌等重点研究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中直接和间接信任度,并认为提高信任度可有效增加网络之间知识的转移量[7,10]。李霞尝试利用社会网络理论中的结构洞理论,分析校企合作网络中中介服务机构存在的依据,说明产学研融合网络中中介组织存在的意义[11]。徐礼伯等指出社会关系资本对校企联盟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12]。这些观点从不同视角研究了网络关系各要素特性对高职院校某方面绩效的关系,对校企合作实践具有启发意义,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一是这些影响因素的选择比较片面,不够系统和全面,且多数情况下只是针对普通本科院校和企业之间创新合作关系的研究。二是这些观点多是理念上的指导,缺乏行为的引导,更没有针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本文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分析高职院校关系资本要素与关系价值创造的关系,并就提升高职院校关系资本提出建议。

二、高职院校关系资本的内涵

目前,学界对关系资本内涵界定的观点各异。有的侧重关系资源获取,强调组织可从外部网络中获取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异质资源来创造其竞争优势,但获取资源一定是相互的,双方只有在都拥有对方所需的异质资源时才有机会建立关系[13];有的侧重探讨人际关系和谐相处,普遍认为组织之间的关系不单是契约关系,还强调双方人员是经过互动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如信任、承诺、尊重等,这些人际关系是关系经营的情感纽带,对关系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4-15];有的侧重探讨网络关系给节点组织带来的价值附加,这些价值包括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16];有的侧重关系主体从网络中获取资源的能力,其中包括信息获取能力、资源调动能力、价值要素创新组合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17-18];有的则偏重探讨关系中正式或非正式、显性或隐形的契约规则对关系质量的作用,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历、共同的道德准则等,蔡双立等则直接将关系资本按功能分为内在资本、人际关系资本、认知资本、结构资本和价值转化能力五种功能要素[19]。

依据学界对关系资本的内涵界定,结合国家层面产教融合政策,高职院校拥有关系资本的前提是,高职院校能与外界企业、同行、协会、教育机构等建立以校企关系为主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基础上的持续的产教融合关系网络。高职院校通过所处网络获取网络中异质的、具有协同性的稀缺资源,增强自身竞争力,获取关系租金;高职院校关系资本是权变的,并不是所有校企之间存在的关系资源始终作为高职院校的关系资本存在,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及相应能力推动下,那些有利于双方价值创造的网络关系资源才能称为高职院校的关系资本;校企关系价值创造的多少与关系网络中异质资源的多少、网络结构、网络中人际关系、共同认知,以及各种价值转化能力等要素都存在密切关系。

三、高职院校关系资本要素与关系价值创造

构建产教融合社会关系网络是高职院校实现关系价值的前提,而校企关系是产教融合关系的核心。校企双方各有所求,高职院校希望通过运作网络关系获取提升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社会服务水平所必需的资源、知识和信息;企业希望通过运作网络关系获取保障人才供应、科技研发、理念更新、员工培训所需的资源、知识和信息。如何让校企双方关系产生预期价值,提升校企双方的关系资本是研究社会关系网络的核心,而分析高职院校关系资本要素与关系价值实现的关系,将有助于帮助我们找到提升关系资本的途径。产教融合网络中高职院校关系资本要素与关系价值创造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院校关系资本要素与关系价值创造的关系

1.内在异质资源

网络成员自己所拥有的异质资源的多少会影响其获取外部资源的关系能力,其原因在于网络组织对彼此异质资源的相互依赖是合作成员对彼此合作资格认定的条件,也是双方关系稳定发展的保障。双方拥有的资源越稀缺,越有互补性和兼容性,双方之间资源整合、调动能力就越强,彼此之间获得有价值的资源就越多。获取互补性资源是企业和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动力[20]。所以,企业、学校参与产教融合网络的动力也在于获取网络中的异质资源、知识和信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需求。校企双方在寻找合作伙伴初期,会分析自己缺少什么,建立合作伙伴的选择标准,然后再对合作伙伴的异质资源和合作价值进行预期和评估。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如果自身实力强,也就是内部异质资源充足,自然会吸引外部企业、协会甚至同行与其建立合作关系,也有资格寻找到拥有异质资源的好的合作伙伴。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战略联盟及维持这个联盟关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相互之间的某种依赖[12]。这种依赖主要是对资源的依赖,除了交换资源,还有一种增加校企双方依赖的手段就是对关系的专用性投资。如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生产与实训一体化基地,当双方都进行专用性投资时,就会出现“锁定”效应。一般校企合作双方都不希望看到合作关系意外中断,导致投资最终“打水漂”,因而专用性投资会抑制关系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强校企双方信任度,遇到问题时使校企双方更积极交流与合作,从而有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深层次的知识、信息交流及共同创新。可见,高职院校的内在异质资源越多,获得的资源、知识、信息也越多,越有利于其关系价值创造。同时一定要有一套能有效进行异质资源分析,寻找资源互补合作伙伴,建立资源交换方式,以及实现资源交换价值评估的资源转换机制。

2.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相互资源交换的情感保障。组织之间人际关系紧密程度越高,交流互动越多,关系越密切,组织之间就会越信任,也就越有利于信息传播及丰富信息和技术等资源的获取,并形成良性循环[21]。高职院校与外界知识的传播交流,尤其隐性知识的分享,一定要有成熟的人际关系调节机制做保证,包括高职院校关键领导人与企业、行业关键决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双方基层工作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实习或就业学生与企业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就业学生与实习指导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等。这些长期积累的关系,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支持都对校企合作关系的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某高职院校关键领导人既是人大代表,又是本地商业教育职业委员会的主席,同时还在当地商业协会担任一定的职务,那么其通过较强的人际关系及协调能力可不断促进企业和本校交流对接,同时还促进同行一起与企业对接完成学科研究项目。可见,良好的外界人际关系有助于高职院校关系价值创造。

3.网络位置

高职院校处在某个网络中的某种位置决定着所获得的收益[22]。参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一定处于网络的某一个特定位置节点,与其他组织发生各种联系,高职院校在网络中的位置与其网络影响力和关系价值实现能力也有一定关系。在关于网络位置的相关研究中,两个最重要的研究维度是网络中心度和结构洞。网络中心度就是以该主体直接连接外部成员的数量为基础进行描述的中心度。一个组织所处的网络位置离网络中心越近,与其联结的节点组织就越多,其他组织对其依赖性就越强,处于中心的组织就有机会获取更多信息,人脉也越广,调动和配置资源的机会也越多,其网络影响力也会随之提高,所收获的利益就越大。结构洞则反映网络节点的中介作用。占据结构洞位置的组织如同各网络成员的桥梁,可获取“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中心度和结构洞共同描述组织在网络位置的核心程度。此外,高职院校所处地理位置也对产学融合产生影响。在产学联盟合作网络中联盟主体之间地理距离越接近,越方便面对面地互动与交流,而高频率的交流则有利于联盟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而提高产学联盟合作网络中信息交换的频率和效率,促进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创新活动的产生[23]。在实践中也易发现,一般企业都是优先找临近的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也是优先找临近的企业进行合作。可见,高职院校的网络位置对其关系价值创造具有重大影响,网络位置越接近中心位置和结构洞位置的高职院校,以及地理位置越接近企业的高职院校更易实现校企合作关系价值。

4.关系认知

高职院校与企业形成合作关系和维护合作关系的过程中,总会制订各种各样的规则,既有正式的契约、规章制度、利益分配方式等显性规则,也有游离于显性规则之外的文化融合所形成的不成文、非正式的隐性规则,如共同的行为准则、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道德准则等。这些规则即是校企双方的共同认知。如果企业之间有较强的沟通,他们更易形成对彼此企业文化、价值观等的认同,这会有利于减少员工之间沟通的障碍,并提高知识整合能力[24]。高职院校和企业属于不同性质的组织,而校企合作最大的障碍就是校企双方存在各种认知差异。尤其在合作之初,由于校企双方仅仅是基于一定程度上对合作伙伴能力、资源、可靠性的评估和预期选择的合作对象,校企双方尚缺乏足够的了解和信任,一定会先确定合作协议——显性规则,这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各种不稳定性,从而使校企双方在关系中的行为变得更易预测。显性规则成为校企双方合作的制度性保障,校企双方以计算信任为主导,辅以初步的认知信任。当校企双方往来增加,彼此有更多了解互动时,校企双方的文化、价值观、行为规则就会相互碰撞和嵌入,文化融合度越高,认知越接近,双方就越默契,从而进入成熟合作阶段,逐步发展为认知信任和认同信任。关系认知越一致,双方信任级别就越高,越易进行资源、知识交流和价值创造。可见,高职院校和企业关系认知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关系价值的实现。

四、提升高职院校关系资本的建议

1.在完善内部资源基础上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平台的构建,提升网络中的位置,获取外部社会资源

一方面,高职院校可通过自身独特资源或优势,按照国家政策组织有互补资源的同行、协会、企业等搭建集信息、人才、科技等资源为一体的政产校合作平台,如职教集团;另一方面,如果高职院校实力有限,尚无实力按照国家政策组建校企合作平台,就应寻找机会与产教融合平台的构建者建立联系,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每年都组织校企对接活动,在促进行业发展和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也有一些专门教育服务公司,如新道科技联合商业组织、行业组织、研究机构、教育传媒,以及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筹备发起“中国‘新商科’实践育人产教联盟(筹)”等,高职院校都应积极融入产教联盟网络中,才有机会获得发展的机会。

2.提高人际关系运作能力,增加校企情感粘性和合作深度

一是增加关系各方互动和了解的机会,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感情和信任。高职院校要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也要派专业能力强的教师为企业服务;让学生到企业基地进行教学实践,也要邀请企业专家走进校园;高职院校与企业高层和基层都应有畅通的互动渠道。在资源互补的前提下,校企双方共同工作机会越多,融合越多,越能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感情和信任,也更易培养起共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二是设立专门产教融合协调机构,做好组织保障。大多数普通高职院校目前还没有专门负责产教融合的协调机构,产教融合行为多处于自由、散漫的无组织、无人管理的混乱状态中。只有明确的、稳定的专人负责制,不断完善产教融合的制度、机构、经费、流程,才能保证校企双方业务紧密衔接、交流合作更有深度,避免单靠个人关系争取的单一的合作模式。三是成立产教融合配套考核和激励制度。为促进高职院校相关负责人与企业互动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应针对相应的项目组给予多样化考核和激励。

3.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商业文化和职业素养的教育,提升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认知资本

现今的科学家和企业家都在试图丰富自身的角色内涵,在各角色之间进行着“角色反串”。事实上,这种“角色反串”就是将两种角色特征整合到一个角色上,而这种“角色反串”也是校企合作所必需的。企业经理需要反串教师的角色,教师需要反串企业经理的角色,学生需要反串员工的角色,反串角色的各方都要理解对方所习惯遵守的行为规则、价值观等,尤其是形成对隐性规则的共同认同。高职院校和企业组织性质不同,文化差异较大。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校企合作之前,教师和学生如果能提前了解企业的商业文化,以及企业对员工及职业经理人基本的职业素养要求,将为后期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许多企业对实习学生都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要求,而非只强调专业技术。高职院校为让学生更快融入企业文化,满足企业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可开展商业文化教育进课堂项目,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4.完善关系价值预测和评估体系

产教融合网络长期稳定的关键是各方所得利益能达到预期利益。校企双方在建构关系之初,就对对方行为人的行为、关系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则、价值取向及利益目标进行良好预期。如果校企双方认为合作结果达到预期目标,关系质量就会得以提升;反之,则会形成摩擦与冲突,导致关系的疏远。因此,校企双方在合作之前就应充分沟通了解各种预期,尤其是价值利益目标,促使预期目标合理化。同时,校企双方合作过程中也要定时评估双方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预期目标差异太大,就要及时协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校企合作更稳固、更长远。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