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

2018-07-30王中雨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年6期
关键词:坎儿井遗产文化遗产

王中雨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 450046)

0 引言

农业遗产资源的界定源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02年启动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1]。按照FAO的定义,世界比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根据环境变化而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景观及土地利用系统,同时其还具有景观与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因此,农业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满足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还能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2]。

近年来,国内学者针对农业遗产资源的研究,主要涉及农业遗产资源调查、范围划分、开发、保护及利用等方面。如苑利[3]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范围划分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其范围划分的方法。闵庆文等[4]提出开展农业遗产保护工作以应用农业文化遗产加强生物的多样性保护为目标。李明等[5]发现只有充分了解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才能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从而避免农业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孙业红[6]对农业文化遗产及旅游发展进行研究,也提出了对于现代社会,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它的景观、技术、文化都是极其重要的。

然而,目前研究者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和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仍不够深入。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青田稻鱼共生农业系统、澜沧江流域野生稻资源、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湖南芷江稻鸭共生系统、广州增城丝苗米等农业文化遗产或农业文化遗产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对新疆的农业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此外,以往的研究成果表明,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是人们在开展农业生产劳动中应用了与自然功存的思想,它具有多样化生物并存的特点,并对现代的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7]。因此,深入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的相关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新疆坎儿井农业文化遗产为例,分别分析其资源特征、保护及开发,并重点分析其旅游效用,为新疆坎儿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1 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的特征分析

坎儿井是维吾尔语“karez”的音译,新疆、甘肃一带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用坎儿井技术取地下水,至今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8]。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达2 100m3,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尤其是北方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每公顷耕地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2.16万m3)[9]。坎儿井既为井又为渠,它的结构特点为利用坎的特点把高山上蓄积的雨水引入人们的生活地区,井渠的构造特点减少了地下水流动过程中的蒸发,这一工程能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确保新疆地区民众的生活用水。坎儿井与中国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一起同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具有以下特征。

(1)新疆坎儿井维护了生物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坎儿井把井的挖掘与渠的疏通工程结合在一起,在地下空间挖掘了一条水道,地下水道改变了地上的土壤结构。据统计,坎儿井四周分布有鱼、两栖类、鸟类、兽类等动物,与新疆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相比,坎儿井工程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2)坎儿井提高了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协同性与适应性。新疆地区的干旱地区的年蒸发量为2 000mm,而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在新疆干旱地区,做好地下水的积蓄与输送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8]。坎儿井的构造非常特殊,它利用坎的特点有效地积蓄每片区域的地下水,应用井的优势把降水变成地下水,应用渠的优势有效地输送地下水[10]。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掀开井盖应用地下水,水渠把地下水输送到农田种植区域。这项技术提高了社会环境协同性的方式,值得现代人借鉴。

(3)新疆坎儿井具有技术先进性,坎儿井依然对新疆地区的农业生产起到重要作用,为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坎儿井每年为绿洲提供3亿m3的地下水,灌溉了67万m2的农田[8]。

2 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保护及开发现状

(1)坎儿井水资源的补给不足

20世纪50年代,新疆共有1 784条坎儿井,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满足了当时农业生产、生活的需要。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新疆耕地面积随着人口数量增大而迅速扩大,地下水过量抽取,导致坎儿井的数量急剧下降。截止2010年,在用的机电井数量达到了5 732眼,坎儿井仅剩下208条出流,绝大部分的坎儿井失去功能,其农业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难困境[8]。坎儿井水资源夏季易干涸,冬季水多时又易流失,无法达到水库可蓄水,随时进行生态调节的效用。

(2)对坎儿井的开发、保护力度不足

近40多年来,政府对于坎儿井的开发、保护未能给予充分重视。截止2009年,一直未被列入国家计划,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坎儿井应自然消亡,由水库等水利设施取而代之。首先,坎儿井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缺乏必要资金。尽管如此,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投入仍不足; 其次,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第三,区域地表水资源宏观配置不合理。这些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坎儿井不能适应当前我国水利建设的要求,从而造成坎儿井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流失。为了不使坎儿井成为历史遗迹,做好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3)坎儿井所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近年来,由于吐哈油田的过度开发,特别是在坎儿井附近钻油井,使得地下深水被抽走,再度加速了坎儿井的干涸,致使周边环境沙漠化,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 同时,随着当地人开始使用由政府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的水资源后,坎儿井淡出农业生产中,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不重视,致使坎儿井明渠周围环境遭受较为严重的破坏,进一步加速了污染; 坎儿井数量的急剧减少导致因当地灌溉水资源不足产生撂荒弃耕的土地不断增多,大批胡杨枯死、红柳灌木基本消失; 植被的大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屏障被破坏,防风固沙能力锐减,自然灾害频生,使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因此坎儿井农业文化遗产消失,会造成与之相关的动物与植物消失,从而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 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价值分析

在现代农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农业系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生态、环保以及旅游价值日益凸显,坎儿井作为农业遗产资源,在生态、环保和旅游方面体现出深厚的价值。

(1)生态价值

文化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文化遗产在传统耕作方式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密切相关[7]。新疆坎儿井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与新疆特色农业发展密切相关。坎儿井是一项水利工程,它的结构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小型蓄水池共同构成。既能将地下水引入农业生产区域,又能积蓄地表水,将地表水引入到农业生产区域。因其巧妙地利用了地形特征,保持坎儿井周围水流的稳定性,所以新疆坎儿井地区生产的哈密瓜与葡萄品质特别优良[8]。坎儿井引来了地下水,地下水与新疆地周围的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新疆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坎儿井具有典型的生物多样性。如坎儿井周围常见沙蜥、沙鼠等穴居动物; 鸟类常在坎儿井内壁中筑巢、生存、繁殖; 坎儿井的蓄水池中常见鱼类、两栖类动物。坎儿井被破坏意味着这片生态环境被破坏。在恢复新疆地区的生态环境中,新疆坎儿井的保护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2)环保价值

坎儿井不仅是一种节约型自然能源,更是降低环境污染的工程。坎儿井开发的原理是利用了吐鲁番地面坡度大于地下水力坡度的特点,把上游的地下水直接引到下游的水面,它毋须人工推动水流,让水流自然灌溉。坎儿井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节省了推动水力的人力资源。坎儿井把井、渠、蓄水池的功能结合起来,使坎儿井具备复合的功能,它比现代化的机井功能更强。例如坎儿井上有盖,如果人们打开坎儿井盖,它能承接地表水; 关上坎儿井盖,就能避免地表水被污染,这是一种先进的机械化设计。此外,吐鲁番地区的温差极大,降雨量与蒸发量之间的差异大,坎儿井可以避免地下水被蒸发,从而优化了吐鲁番的自然环境。新疆坎儿井带来的地下水成为艾丁湖地下水的重要水源,艾丁湖的年平均蒸发量达到3 000mm以上,艾丁湖区的蒸发量优化了新疆地区的水陆小循环。保护坎儿井,就等于保护新疆地区的自然环境[8]。

(3)旅游价值

新疆坎儿井技术带着浓重的地域文化特征,它展现了新疆民众的科学技术与智慧,这是新疆地区独有的农业生产技术; 坎儿井包含着新疆地区的农业生产文化,是一种积淀了2 000多年的历史文化; 坎儿井“天人合一”的思想给予现代农业水利工程启示,它能成为现代农业水利工程开展的借鉴。

坎儿井为我国古代最有名的三大工程,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因此成为新疆地区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坎儿井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与系统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农业文化遗产与这些旅游资源结合,构成了更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旅游产品。如当地居民在暗渠出露地表处挖出通道,建立坎儿井娱乐场所,供游客参观坎儿井的地下部分; 让游客体验利用坎儿井水灌溉葡萄园、采摘葡萄、晾挂葡萄干等; 建立坎儿井博物馆,介绍坎儿井的原理及发展历史,完整再现了坎儿井农耕文化。我国已将坎儿井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让世界人民了解坎儿井,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旅游价值。

4 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旅游效用分析

4.1 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效用评价体系的构建

图1 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效用分析结构

表1 标度方法[11]

农业遗产资源旅游效力受多种要素影响,包含众多错综复杂的要素。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子系统。因此,在农业遗产资源旅游效力系统中,农业遗产资源旅游效力受各要素的共同影响。

科学合理的分析体系是正确分析坎儿井农业遗产旅游效用的关键。根据农业遗产资源旅游效用评价标准,将坎儿井农业遗产旅游资源划分为4个部分——主体旅游资源、辅助旅游资源、客源与市场特征和外部因素特征,即: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旅游效用(A)=主体旅游资源坎儿井工程(B1)+辅助旅游资源农业文化资源(B2)+客源与市场特征(B3)+外部因素特征(B4)。依据前期调查和分析,进一步将上述4个部分划分为:主体旅游资源坎儿井工程(B1)包括绿洲农业景观(C1)、动植物资源(C2)和坎儿井传统开挖掘及维修技术等教育资源(C3); 辅助旅游资源农业文化资源(B2)包括传统建筑(C4)、自然资源(C5)、人文资源(C6)和特色产品(C7); 客源与市场特征(B3)包括客源特征(C8)和市场特征(C9); 外部因素特征(B4)包括区位特征(C10)、交通特征(C11)和安全特征(C12)。充分考虑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基于“主体—辅助,有形—无形”分类体系,“客源—市场特征”和“外部因素特征”的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后构建图1。

4.2 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旅游效用判断矩阵的建立

依据标度定量化的方法(表1),集结专家举行研讨会并对同一层次的每个因子间相对于上一层的某特定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打分,可得出主体旅游资源(B1)、辅助旅游资源(B2)、客源与市场特征(B3)、外部因素特征(B4)这4类标准层对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旅游效用的判断阵矩,如表2。

4.3 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旅游效用指标的权重系数及分析

将判断阵矩列项归一化[11]得出结果见表3。

依据表3各类标准对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旅游效用影响的判断阵矩[11],计算得出各类标准层的权重系数(表4)。

表2 标准层判断阵矩

表3 判断阵矩归一化

表4 标准层权重

由对表4各要素的权重值分析得出,B1、B2、B3和B4的权重分别是0.43、0.22、0.10和0.06。在B层次乃至整个效用分析体系中,主体旅游资源坎儿井工程(B1)和辅助旅游资源农业文化资源(B2)分别位于第1位和第2位,具有绝对优势,而客源与市场特征(B3)和外部因素特征(B4)位于第3位和第4位。结果表明,主体旅游资源坎儿井工程和辅助旅游资源农业文化资源为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旅游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 而客源与市场特征和外部因素特征权重最低,说明这两个因素是导致旅游效益权重低的主要原因。

5 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保护及开发建议

据统计,目前吐鲁番地区已有5家利用坎儿井遗产资源开发的旅游景点。2016年吐鲁番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30.0万人次,比2015年增长22.9%,其中以坎儿井为主的旅游景点街道的游客数量和收入占据相当的比例,坎儿井景区也被旅游局列为5A级景区创建的备选名录,坎儿井对提升吐鲁番地区的城市旅游地位,丰富该地区旅游项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旅游业的开发与保护两者互惠共赢。一方面,发展旅游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另一方面,将农业文化遗产开发为旅游资源既可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又可为农业遗产地的保护提供充足资金,从而实现农业遗产的有效保护。尽管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为新疆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发展旅游业对于农业遗产保护是一把“双刃剑”。通过旅游开发让居民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激发居民保护坎儿井农业遗产的积极性,弥补因增加传统农作物种植而带来的亏损[12-13]。但是,作为农业遗产地的旅游开发,应当建立在重宣传、重保护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农业遗产地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带来经济效益。

5.1 优化规划

在景观、技术、文化等方面优化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特征保护及开发规划,定向开展工作,具体包括几点:(1)在保护中适度开发旅游,最大限度利用坎儿井资源,使坎儿井历史遗产得以发挥最大价值; (2)积极争取获得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3)为采取有效的管理机制,避免在开发中造成破坏,可将其纳入法制管理轨道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4)做好科学规划,针对其衰减原因,制定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体系,确保坎儿井具有良好的运行环境; (5)充分利用干旱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转化规律,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调度和开发利用。优化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保护和开发的规划,才能有效保证坎儿井良好的运行环境,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改良生态环境效益,使其发挥最大的生态价值、环保价值及旅游价值。

5.2 优化模式

因为新疆坎儿井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既能带来乡间旅游资源,又能带来文化教育资源,所以可以应用两种资源开发模式同时应用的多元化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是以政府与企业携手为开发的核心,积极协调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推动其良性互动和发展。具体内容:(1)地方政府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政策的制定者和推动者。由政府负责控制、引导、协调、规范坎儿井保护地的开发,负责拟订法律法规约束当地民的破坏行为,避免坎儿井被持续破坏,并应用培训教育的方式让当地的民众重视坎儿井这一项资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6年9月审议通过了国际上第一个保护坎儿井的法律文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坎儿井保护条例》,并于同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对新疆坎儿井的保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企业不仅是协调地方政府与当地居民关系、遗产保护与利用政策的执行者,还是农业文化遗产地经营管理的营利性社会力量。企业可通过规划产业项目来开发坎儿井保护地的经济项目,通过经营项目获得经济利润; 企业可组织当地的民众共同开发经济项目,使当地的民众也从中获得经济利润,从而使民众愿意主动保护坎儿井资源。

地方政府与企业携手开发的坎儿井资源保护地的经济项目要具有生产、生化、文化、生态的价值,可为非政府组织、学术界、媒体、多边援助机构带来教育及宣传的价值[12]。此外,非政府组织、多边援助机构、学术界、媒体等对坎儿井的保护以及资金支持、技术指导、政策与发展计划的制定、工作监督等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5.3 优化策略

坎儿井让新疆成为沙漠地区的明珠,为了恢复新疆地区的生态系统,做好坎儿井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是开发坎儿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新疆地区可结合坎儿井地区的主体资源、辅助资源、有形资源、无形资源等4类参数,拟订旅游资源评估等级参数,应用评级的方式优化坎儿井农业文化资源恢复及开发的顺序,做好资源开发的示范作用[8]。(1)从水利工程的角度来说,即使到现在,坎儿井技术依然有技术优势,它既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一种先进的农业科技资源。当地部分要恢复坎儿井的水利灌溉技术,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看到坎儿井这一项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坎儿井技术的应用可带动新疆地区旅游产业升级。可通过申报世界遗产,使得坎儿井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作为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强国家和地区对传统农业的评价与利用。(2)在坎儿井周边地区,地方政府携手企业共同开发新疆地区的特色农业旅游经济项目。借助旅游业发展,实现坎儿井保护与遗产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双赢”。例如2016年,木垒县抓住了旅游开发机遇,打造了坎儿井旅游新景点。这一景点覆盖面积有130hm2,工程总投资1亿元,这是一个集合农业旅游观光服务、坎儿井文化体验、沙生植物观光、水上娱乐、野营、野生动物观光、长眉驼繁育研究共7项旅游功能的综合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年初即接待游客30万人次。地方政府还可以深入挖掘坎儿井地方特色资源,创造经济利润。以坎儿井的水为例,企业可以与地方民众合作开展坎儿井水资源生产,把坎儿井的水变成旅游纪念品或在市场中销售的饮用水。假设1 000m3坎儿井的水可以灌装20万瓶500mL的矿泉水,假设以一瓶销售1.5元计算,它的产值就可达到30万元。提高坎儿井矿泉水的品牌价值,让农业文化遗产成为重要的旅游品牌,在进一步提高经济利润的同时,全方位地创造社会价值。

6 结论

基于调研及层次分析法,得出以下结论。

(1)坎儿井作为一种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下,由于其内在原因(引用率低、规模小等)和外在原因(地下水位下降、工业过渡开采等),致使坎儿井农业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开发方面面临诸多问题。深入了解坎儿井农业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及造成不良现状的原因,可为保护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2)从坎儿井的生态价值、环保价值、旅游价值等3个方面对其分析具有的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特征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发现在保护和开发其生态价值和环保价值的同时,旅游价值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实现坎儿井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当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双赢”[13]。

(3)依据AHP分析法,分析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旅游效用,并提出农业遗产资源旅游的保护和开发二者互惠共赢,但必须建立在注重农业遗产资源的宣传与保护的基础上,从而实现区域传统农业发展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以政府与企业携手为开发核心,积极协调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制定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模式; 依据坎儿井本身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周边的旅游资源提出保护和开发的策略。

猜你喜欢

坎儿井遗产文化遗产
新疆坎儿井研究及未来的发展
哈密坎儿井发展现状及保护应对策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遗产怎么分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Aqueducts
吐鲁番坎儿井价值分析及其保护措施
千万遗产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