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县闲置农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2018-07-30邱生荣梁康迳
邱生荣,梁康迳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福州 350002)
0 引言
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载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因此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土地问题,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势在必行[1-3]。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失,农村闲置土地越来越多,建设用地侵占耕地现象时有发生,耕地保护态势较为严峻。因此,如何处置闲置土地,如何利用和防治一直是近年来国家及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4-5]。闲置土地处置起来较为困难、主要原因有3点:查处的责任主体不明确; 闲置费征收范围和标准不统一以及闲置土地收回程序不完善,其中也包括农民对农地闲置“三农”政策的政策盲区[6-7]。而闲置土地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总体来说可归纳为政府、经济、生态及制度因素[8-10],政府单方面谋求GDP增长是农用地闲置的主要客观原因,政府管理、执行力度不够也不到位,惩处力度不够,未能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 经济方面的原因主要有自愿和非自愿两方面,其中自愿方面为开发商出于利益目的而故意囤地,非自愿方面主要为开发商因为资金周转不过来或资金不足等非自愿原因停止开发土地而导致的土地闲置; 制度方面的原因除了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之外,缺乏有效的市场引导机制,也是土地被闲置的主要原因[11-13],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忽略生态环境安全水平,更是导致农用地闲置且生态安全能力低下的核心因素。鉴于此,如何有效开发闲置土地,且对其进行生态安全评价,成为学术界近年来重点研究的问题。文章以闽侯县为案例分析对象,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农村土地闲置带来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相应评价,为开展闲置农地生态保护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闽侯县位于福建福州,是福建省距离省会最近的一个县,地处北纬25°47′~26°37′,东经118°51′~119°25′,全县山脉多呈东北至西南走向,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和西南部,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平均气温14.8~19.5 ℃,年降水量1 200~2 100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959h,全县耕地3.7万hm2,林地面积11.5万hm2,园地1.4万hm2,全县常住人口约69.5万人。
1.2 闽侯县农村土地流转概况
闽侯县的土地流转主要特点是主要以土地出租、转包为主,其中出租约占27%,转包约占64%,且大部分土地的流转时间期限偏短,流转年限在10年以上的约占16%,5~10年年限的约占22%,5年以下的约占62%,流转双方主要是农户之间的流转。2012年荆溪、南通、白沙等6个乡镇已完成了农村土地服务平台建设,全县农村农户承包地流转面积2 126hm2,比2016年底增加125hm2,增长6.26%,农户有意向流转面积2 477hm2,有登记需求面积252hm2,推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1.3 闽侯县农地闲置的变迁历程
闽侯县闲置农地变迁历经4个过程,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及2006年至今。4个时期农地闲置的特点各不相同:在第1个闲置期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较大,同时这一阶段国家鼓励农村剩余人口转移政策,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青壮年大规模向城市迁移,农村土地开始出现闲置,由于该时期我国农业人口过剩现象较重,该时期农地闲置现象不明显。第2个闲置期中粮食产量仍居高不下,导致粮价持续下跌,农民积极性严重受挫,这个时期国家开始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发展前景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吸引,由此出现大量农民工潮,这个时期国家政策对粮食保护起到了很大作用,一些农民重拾种地热情,因此该时期农用地闲置问题也被有效化解。第3个时期农村土地抛荒面积达到高峰期,进城务工农民数量越来越多,但是该时期农村税费改革措施的实施,农民种地成本明显下降,因此农用地闲置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第4个时期农用地闲置与前几次有着本质区别,农用地的闲置动机和闲置时代社会背景都不同,闲置地逐步发展成为长期土质较好的抛荒地,同时工业化和服务业的蓬勃发展解决了很多农民的就业问题,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
2 闽侯县闲置农地的分布及其特征
2.1 闽侯县闲置农地的分布
该文根据课题组对闽侯县农业局和国土局的内部相关统计资料,因部分资料比较敏感,牵涉一些工作敏感问题,所以研究结合到闽侯一些偏远乡镇的实地调研走访,对闽侯县闲置农地做一个大致的估算。这些调查和估算的结果发现,在临近福州市区和闽侯城区的区域的闲置农地较少,而在一些偏远的乡镇如竹岐乡、洋里乡、廷坪乡、大湖乡、小箬乡的农地闲置和抛荒的情况会比较多些。根据该文确定对闽侯县全县共有农地面积12.82万hm2估算,全县的闲置农地的面积约2.85万hm2,所占比例达到22.2%,其中竹岐乡闲置农地约1.52万hm2,鸿尾乡闲置面积约0.67万hm2,洋里乡闲置面积约0.76万hm2,大湖乡闲置面积约1.53万hm2,廷坪乡闲置面积约0.87万hm2,小箬乡闲置面积约1.48万hm2。
图1 闽侯县闲置农地的分布
2.2 闽侯县闲置农地分布的特征
闽侯属于都市近郊县,由1个街道、14个乡镇区域组成,一些偏远的山区由于交通不便利,加之各地农村人口外出务工比较多,因此,很多地方的耕地、林地、宅基地和菜园地都有较大比例的闲置。其中甘蔗街道由于农用土地较少,因此,其闲置比例也较低; 许多偏远的乡镇由于交通条件不好,区域人口密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等原因存在一定量的闲置农地。根据调查和区域位置对比发现,这些农用地闲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闽侯县的洋里乡、大湖乡、廷坪乡、小箬乡等闽侯县的中部和南部地区,由点及面,形成条带状(图1)。
3 闲置农地生态安全评价
3.1 评价模型的构建
已有文献对闲置农地的地量研究的成果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城市闲置土地开发研究,农村耕地抛荒因素的研究,从农业价值的多功能性,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保护为视角构建农地闲置的影响因素模型更少[14-15]。该研究根据其他在农村耕地抛荒、城市土地闲置处理与开发、农村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等研究的基础上,生态利用等以往文献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农村闲置土地的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16-18],该模型研究结果能够有效地解释当前闽侯县农地闲置的普遍现象,这也与研究在选取的实证区域进行详细调查所获得的统计数据所构建的模型结果相一致,进而进一步对闽侯县闲置农地的生态安全水平进行评价。
在线性关系相关性条件下,该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闲置农地生态安全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自变量对农地生态安全评价这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为确保建立对多元回归模型在研究分析取得比较准确的预测效果,在研究过程中应选取了合适的自变量,主要的条件有:自变量对因变量必须存在比较显著的影响且呈密切线性相关关系; 线性相关关系必须是真实的; 自变量不能存在同质性,即自变量间的相关程度不应高于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相关程度; 同时,自变量应具有完整的统计数据,以便预测值更容易确定。
设随机y与一般变量x1,x2,…,xk的线性回归模型为:
y=β0+β1x1+β2x2+βkxk+ε
(1)
其中,β0,β1,…,βk是k+1个未知系数,β0称为回归常数,β1,…,βk称为回归系数;y称为被解释变量;x1,x2,…,xk是k个可以精确可控制的一般变量,为解释变量。当k=1时,(1)式即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k≥2时,(1)式就叫做多元线性回归模型。ε是随机误差,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一样,假设E(ε)=0,var(ε)=σ2,因此,多元线性总体回归方程为:
y=β0+β1x1+β2x2+…+βkxk
(2)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对闽侯县闲置农地现状的认识与理解,该文认为闲置农地发展情况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发展情况也密切相关,基于此,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具体设定:农地闲置面积=X1农村垃圾处理点数量+X2财政支农资金+X3外部进入农村投资+X4农业生产总值+X5种粮补贴+X6自然灾害+X7农业技术水平+X8农村生物的多样性程度+X9农村家庭收入结构(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成比例)+X10农村生态补偿金额+X11农地的整理规模+X12环保支出占GDP比重(表1)。
由于该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回归的影响因子较多,因此需要通过分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同时也需要分析是否存在相关时间序列间协整关系验证。根据单根检验法的检验,模型的构建形式对于最终得出的模型结果影响较大。若实证分析结果得出时间序列拒绝单根的假设,则此时间序列是平稳序列; 若无法拒绝单根,则可以得出该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必须进行差分转换调整时间序列,然后根据单根检验确定。检验单根模型可通过变量的时间序列曲线图查看,是否包含时间趋势项及常数项,同时可根据施瓦茨信息准则SIC来确定模型的阶次。
4 结果与分析
4.1 结果
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质的实质情况是根据时间序列的时变行为来表现的,把非平稳时间序列转变为平稳序列,可以应用有关平稳时间序列的方法进行相应分析。单位根导致的序列过程的不平稳性是统计学中回归模型分析存在伪回归的体现。该研究根据对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可以得出,影响农地生态安全的逐个变量原始序列都是不平稳的,一阶差分后都变为平稳序列。根据所有序列都是一阶平稳,可以得出原始序列进行回归是有意义的(表2)。
表1 闽侯县闲置农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表2 单位根检验结果
根据最小二乘法多元线性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鉴于各变量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该文采用逐级增加变量、判断T的统计值大小的方法消除变量间的线性相关性; 根据怀特异方差检验法检验异方差,当回归的模型出现异方性时,会对Y的预测误差变大,预测精度会受到一定影响,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来消除异方差; 通过DW值检验残差序列是否存在自相关性,通过广义差分方程消除残差自相关性。为确保该研究的模型结果的稳定性,该研究对部分变量进行了替代变量处理。农村垃圾处理点数量变量替代农村废弃物处理状况,可以得出模型回归结果基本一致,因此该研究的模型具有稳定性(表3)。
表3 模型回归结果
4.2 分析
影响闽侯县闲置农地生态安全水平的指标因素较多,可归为三大方面:经济因素、环境因素与生态基础因素。
4.2.1 经济因素
(1)财政支农资金。政府财政支农能够显著减少农地闲置的面积,同时促进闲置农地的集约节约可持续利用,促进其生态安全水平。财政支农投入系数绝对值是农村垃圾处理点数量系数绝对值的2~3倍,说明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投资相比较农民自己单独投资更能有效减少农村闲置农地面积。财政支农投入系数在90~120间,境外涉农资金系数在150~300之间,可以看出农村垃圾处理点数量和政府财政支农投入更能显著减少农地闲置面积。境外涉农资金系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闽侯县紧邻福州,城市资金开始逐步进入闽侯区进行农地开发,同时相较于市区土地使用的高成本,福州的高校和科研单位更倾向于向周边地区租赁土地进行研究。
(2)种粮补贴。闽侯县各级政府重视乡村的全面发展,减免了农业税的同时提高农业的补贴。闽侯作为全国经济百强县,给予了当地农民更多的补贴保障,增强了农民对发展农业的信心,同时也对农民进行业务水平培训,使农民也逐步意识到用地的生态安全保护问题。
(3)生态补偿金额。生态补偿金额的大小对闽侯县农村闲置农地的影响显著。闽侯县财政收入良好,多年来在生态补偿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农民也更加愿意保护农村的林地和各类闲置的土地的生态安全。
4.2.2 环境因素
(1)自然灾害因素。自然灾害导致农地受灾面积的增加,闲置面积农地越来越多,也导致了农村生态环境越发脆弱。闽侯县受自身区域所限,台风、强降雨导致部分农地营养缺失、土壤肥力下降,加之化肥利用率较低,导致了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2)环保支出占GDP的比重。环保支出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反映了闽侯县在对闲置农地环保治理方面的投资力度。近年来,虽然闽侯各乡镇环保治理投资力度的加大,许多闲置农地的生态环境状态不断转好。可以看出,环保支出对闽侯县闲置农地生态安全水平具有显著性良好影响。
4.2.3 生态基础因素
(1)农村垃圾处理点数量。农村垃圾处理点数量与农地闲置面积及农地生态安全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影响关系。在农村许多地方垃圾随意丢弃仍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影响原因,而增加农村垃圾处理点的数量,对垃圾进行集中处理,甚至开展一些回收利用能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告诉村民注重其生态环境,生态条件的好坏与生态安全水平有直接的利益关系。
(2)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程度对闽侯县农地闲置面积有显著影响,可以看出农村生物的多样性程度的提升能显著改善农村的生态安全基础,主要原因是农村生物的多样性程度的增加提高了生态的自我恢复和自我保护效应。
5 结论
该研究在深入了解闽侯县闲置农地变迁、分布及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农地闲置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闽侯县闲置农地生态安全水平的指标因子进行了提取与分析,进一步说明这些指标就是影响闲置农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这对闽侯县乃至福州地区闲置农地的进一步相关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及生态基础因素是影响闽侯县闲置农地生态安全水平的三大主要因素,具体如下:经济因素中的农村垃圾处理点数量、财政支农资金、人均财政补贴与闲置农地生态安全水平呈正相关; 环境因素中的自然灾害与闲置农地生态安全水平呈负相关,而环保支出占GDP的比重则呈正相关; 人口因素中的生物多样性程度对闲置农地的生态安全水平起到促进作用,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