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工程建设标准管理的几点体会

2018-07-29赵静

经营者 2018年9期
关键词:标准体系

赵静

摘 要 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标准化工作经验和标准管理工作现状,提出了工程建设标准管理工作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 标准体系 标准信息化 标准国际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巨大发展,对促进质量、保障安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日益增长,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制定,国务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工作,于2015年3月份发布《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其中提出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的详细要求。这是标准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标准化改革全面启动,标准化事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虽然笔者所处的广电行业在全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中的一环,但在具体标准管理上做了一些工作,就目前广电行业标准管理的现状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谈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二、广电工程建设标准管理现状

(一)广电行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现状

1.组织机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是广电行业标准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对行业标准实施进行统一管理。总局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管理中心是本行业工程建设标准的管理机构,受主管单位委托,负责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日常管理,协助主管单位开展行业标准的信息交流、培训和宣贯工作。各省级广电局负责指导检查本行政区内行业标准化工作,配合主管单位开展行业标准信息交流、意见反馈、工作联络等工作,组织本行政区内行业标准的实施检查。

2.规章制度。围绕标准化建设,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等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为了行业发展,总局发布了《广播电影电视工程建设标准管理办法》《广电行业技术、职业技能鉴定、建设标准补助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及《广电总局财务司关于加强工程建设标准补助经费使用管理的通知》等相关政策、规定,明确了单位职责、工作内容、实施范围、经费管理等具体内容,为行业标准的实施提供了政策和制度的保障。

3.方式方法。标准立项、标准编制阶段,组织直属单位、各省级广电局承接标准项目制,标准内容审核,开展行业标准信息交流、意见反馈、工作联络等工作,提升标准的科学性、全面性、适用性;开展标准宣贯、標准培训,增强标准编制单位与使用方的交流,推动工程建设标准的应用和实施,提高广播电视工程建设的科学技术水平;建立信息化渠道,打造信息化平台,通过总局网站发布标准电子版,便于使用;通过标准定额管理中心网站及时发布信息,有效宣传标准工作。

4.标准管理。总局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管理中心负责收集使用方在标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反馈给主编单位,为标准修订、完善提供重要信息。另外,在标准实施5年后,进行一次复审,目前广电行业标准的复审率为100%。主编单位、行业专家积极参与,提出大量意见和建议,保证了标准的先进性、科学性、适用性。

(二)广电行业工程建设标准概况

截至2017年12月,我国广电行业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共86项,正在制定的有49项,基本涵盖了广电行业内大部分工程,标准内容涉及基础标准、电视台、中短波、电视调频、发射塔、监测、卫星、光缆及电缆、微波和定额等10类,每类均覆盖工程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管理、检验鉴定评价和运营维护等环节,为规范行业的建设工程活动提供了依据。

三、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在标准管理工作中,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标准管理的核心点,需要解决好。

(一)编制质量

2014年的标准实施评价工作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标准的质量较高,水平适度,在广电行业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项目审批、工程立项、设计和施工的依据,但在质量方面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问题。

1.部分标准内容的适用性存在不足。有的标准从名称来看涵盖范围较广,但在具体内容方面缺少相应的技术要求;有的标准内容延伸很广,产生较大外延,超出了名称涵盖范围;有的标准因经济形势发展较快,编制时间较长,导致标准内容与经济实际不相匹配等。

2.部分条款的可操作性尚待提高。有的标准拟规定具体要求,但内容上又着眼于宏观规划;有的给出了具体的指标,但又未明确我国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不同地区如何使用指标;有的对相关要求表述较全,但未提供如何根据具体工程情况进行选择等,给使用带来一定的困难。

3.部分技术要求的核心指标把握不准。有的过高、有的过低,对于国情、具体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考虑得不够。标准高了,超过经济承受能力,只能是一纸空文;标准低了,不能满足行业需求,可能阻碍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编制进度

标准编制进度缓慢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国家政策调整、技术发展速度较快,编制人员时间精力难以保证和经费渠道单一等。其中,尤其是对编制人员的要求较高,其需要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等,一般他们也是工作的骨干力量,肩负的任务较重,标准编制需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导致标准编制进度无法有效控制。

(三)体系规划

目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均由政府主导制定,这些标准中许多应由市场主体遵循市场规律制定。而国际上通行的团体标准在我国没有法律地位,市场自主制定、快速反映需求的标准不能有效供给。市场活力、企业能动性、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遇到一定阻力。

(四)信息化

目前,不少标准化机构已经建立标准化信息网站,能够做到及时发布最基本的动态和信息,但是在信息化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标准的发布、检索、推广与信息反馈速度,管理及应用的闭环周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五)实施与监督

目前,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工程质量低劣或重大质量事故等事件,绝大部分都是没有贯彻或严格贯彻标准的结果。因此,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六)国际化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实施,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投资和经营的项目越来越多,在国际工程领域也高质量地完成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工程项目。但是也面临着一个突出问题,即在工程设计或施工中,出资方要求采用欧洲或北美标准,中国标准采用率比较低,导致我国对外承包企业项目成本较高,或是由于技术人员对国外标准的内容或规定理解有误而产生合同纠纷。标准成为我国对外承包企业面前的一道屏障。

四、未来的展望

经过不断的努力,广电行业工程建设标准的制定、标准的发布实施、标准的宣贯,均已实现有机构管理、有制度遵守、有程序可查。但随着标准化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入,世界经济的进一步融合,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提升标准质量水平

首先要意识到编制工作的重大意义。标准编制工作是在考虑转化科研成果、推广新产品新工艺的同时,结合工程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教训,提炼成人们普遍认可的技术要求的过程。对于推动我国工程建设技术进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水平,发挥标准化工作的效益,显现标准化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意义重大。

其次统一标准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合理确定标准水平。是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否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要求体现在标准中,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现状与发展的关系,找准这几个方面的结合点,只有树立这样的指导思想,标准的水平才有可能是适度的、合理的,制定出的标准才能起到对工程建设工作的指导和规范作用。有的时候行业主管部门和标准编制单位的关注点不同,指导思想不太统一,可能会产生博弈,行业主管部门站在行业全局,从宏观层面考虑问题,编制工作中可能会从工程功能设置、方便使用的角度去处理,甚至可能存在尽量提高标准的情况,因此各方应统一指导思想。

最后要加强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强化审查。通过调研掌握既有工程资料,认真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标准条款的具体要求。对初步制定出来的标准要拓宽征求意见的渠道,力争把与工程项目各环节有关的利益方,包括發展改革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程咨询机构、规划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等的意见和建议都吸收进来。审查环节也可扩大专家的行业覆盖范围,避免意见以偏概全,本行业意见占据主导地位。同时逐步培养专家队伍,依靠专家力量把关标准质量。

(二)政策和经费保障

标准工作的发展需要政策上的保障。通过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办法、协调机制和经费使用政策等,简化立项、协调、审批程序,服务好标准化工作。标准经费供给不足是长期以来的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可能会导致标准工作后继无人。可以通过探讨新的工作机制,开辟标准经费多项渠道,解决资金来源单一和不足的问题,保证标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构建新型标准体系

《改革方案》提出,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总体目标包括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主要分4个方面: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逐步将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整合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并严格限定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满足社会经济管理基本要求的范围之内;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进一步优化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体系结构,推动向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益类标准过渡;制定发展团体标准。在标准制定主体上,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供市场自愿选用,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放开搞活企业标准。企业根据需要自主制定、实施企业标准。

(四)建立标准信息公开和共享平台

通过构建信息公开和共享平台,强化制定、修订流程中的信息共享、社会监督和自查自纠,有效避免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在立项、制定过程中的交叉重复,并实现标准使用信息的有效反馈。

(五)加强实施监督

改进标准制定工作机制,加强标准的宣贯、培训,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监督,发挥好标准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增强主管单位、管理机构和各地方竖向和横向的联系、交流,充分发挥各级标准化工作职责,开展行业标准信息交流、意见反馈、实施检查等工作。

(六)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承担更多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和领导职务,增强话语权。加大国际标准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加强中国标准外文版翻译出版工作,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标准互认,推进优势、特色领域标准国际化,创建中国标准品牌。结合海外工程承包、重大装备设备出口和对外援建,推广中国标准,以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我国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

(作者单位为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刘春林.关于建设标准编制质量问题及相关对策思考[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1(3):21-23.

[2] 孙继红.结合国外标准化工作谈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的发展[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3(4):24-27.

[3] 穆祥纯.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的综述及展望[J].特种结构,2005(3):89-92.

猜你喜欢

标准体系
河北省旅游标准体系建立研究
烟草标准管理体系的现状分析与应用研究
加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认证审核流程探析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面向标准全生命周期的企业标准化信息系统研究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
学分银行模式下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转换标准体系构建
浅谈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
中小学民汉合校班主任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的研究
我国非织造布机械标准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