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元宵节的起源与文化内涵

2018-07-29李卓

青年时代 2018年13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起源

李卓

摘 要: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它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同时也是中国民间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历来因其美好的寓意以及丰富多样的节日习俗而备受民众喜爱。本文主要讨论元宵节的四种来源说法:祭祀太一说、道教三元说、佛教节日说、元日祈谷说,以及元宵节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节日起源的历史追叙挖掘和展现元宵节的魅力与价值。

关键词:元宵节;起源;文化内涵

一、元宵节的起源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问题,历来说法不一,众说纷纭。其中,最为主流的说法有以下三种:

(一)祭祀太一说

这一种说法主要认为元宵节起源于汉代祭祀太一神之俗。“天帝太一”,为汉代朝廷崇拜的主神,起初由汉武帝开始祭祀。据记载,先秦时“太一”与“元气”、“生水”、“星宿”这些概念有关,但也有说法认为可能是由泰氏这些祖先神发展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太一不再是至高无上的,被崇拜的主神,而逐渐成为道教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一。《史记乐书》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皥。冬歌玄冥。世多有,故不论。”宋代洪迈在《上元张灯》中引此说法“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今人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宋朱弁《曲洧旧闻》亦赞同此观点。经多家引证之后,祭祀太一说越来越具有影响力。但这种说法也存在着问题,首先,《史记乐书》中所提到的“正月上辛日”准确来说所指的是正月上旬的吉日,这一天在不同的年份中可以是初一到初十的任何一天,而并非正月之望。此外,无论元宵节的起源有何种说法,圆月始终是元宵节意涵的重要象征,因此脱离圆月意象的“祭祀太一说”是十分值得推敲的。

(二)道教“三元”说

《岁时杂记》记载,道教将农历正月十五称之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故而元宵节又有别名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载“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因此要点灯来庆祝。也有道教传记《汉天师世家》中言祖天师“汉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于吴之天目山,黄云覆室,紫气盈庭。”但根据后世更多的文献数据记载,这一说法有神化张天师出生日期来强化道教信仰之嫌。

(三)佛教节日说

这种说法提出,元宵节赏灯这一习俗起源于东汉明帝时期,因“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就逐渐演变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在《岁时广记》卷一中引《僧史略汉法本传》云:“西域十二月三十日,乃中国正月之望,谓之大神农变月。汉明帝令烧灯,以表佛法大明。”这句话成为了支持元宵节起源于佛教的重要证据。有学者提出,这种说法并不可信“第一,《僧史略》为宋代高僧赞宁所著,其身份为佛教人士。第二,《汉法本内传》学界多认为是伪书,如梁启超认为,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佛道斗法”一事為“愚秃之附会,而习非成是”;汤用彤认为,《汉法本内传》“当系南北朝末伪造之书”;四川大学刘林魁认为,《汉法本内传》是“一部专门为应对佛道论争而编纂的佛教伪史”。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要与本土的文化相融合以此来使其扎根,因而借由一些民间习俗信仰来固化和提升佛教的地位也不是没有可能。由此可见,这种说法也存有一定的争论。

(四)“元日祈谷”说

“元日祈谷”说将元宵节的起源与其节期联系起来。元宵节节期为正月十五,也就是农历一月的第一个望日,而与这个时间点最为接近的为上古的农业祭祀活动——“元日祈谷”。《礼记月令》中记载“孟春,天子以元日祈谷于上帝。”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确定“元日”的具体日期。《礼记王制》中记载:“元日习射上功,习乡上齿。”即古代时在元日这一天皇帝要举行祭祀来祈求五谷丰登,与此同时。在这一天也要举行乡饮酒礼和射礼。这些习俗一直流传到后世,《明会典》中记录唐太宗时期“(贞观)六年,诏天下行乡饮酒”,明朝“(洪武)十六年,颁行乡饮酒礼图式一。各处府州县,每岁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于儒学行乡饮酒礼,除僎宾外,众宾序齿列坐,其僚属则序爵”。从以上材料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推断出行乡饮酒礼的一个日子恰恰是正月十五,联系“元日祈谷”、“元日习射上功,习乡上齿”,我们认为元日就是正月十五。联系元宵节最为主要的节日意涵如祈祷丰收,多子多福,祛病避灾,可以说“元日祈谷”的可信度较高。在元宵节的发展过程中,它由一开始的“元日祈谷”逐渐吸收相近的一些节日庆典,如“太一祭”等,这些发展使得元宵节由上层的仪式逐渐民间化,最终彻底地走向民间,成为打破上下层阶级的纽带。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道教与佛教也为元宵节增添了几分别样的色彩,使得它能够成为至今流传的最为盛大与热闹的节日之一。

二、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一)农业社会的重视与愿景

在古代社会中,农业占据着最为重要与核心的地位。故而在新年的起始,皇帝会举行祭祀和祈祷仪式来保佑这一年的谷物丰收,风调雨顺。《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反,执爵于大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元日祈谷”具有完整的流程和仪式次序。由此可见古人对这一祭祀的重视。在农业社会时期,农作物的丰硕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百姓生活的质量以及国家的国力昌盛,因而古人都会通过各种祭祀祷告仪式来祈求上苍的庇佑。可以说,这便是元宵节在诞生之初的最为原始的精神来源。

(二)民间的祈福与希冀

随着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不再单一地祈祷谷物收成,而更多地开始关注自身的生活和生存条件。这种变化随着道教等宗教的介入使得元宵节逐渐步向世俗化,民间化。在道教文化中,正月十五被称之为“上元”。明刻《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三元大帝”载:“上元一品天官赐福紫微帝君,正月十五日诞辰。”而道教作为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信仰,许多民间的祭祀习俗都与其息息相关。在元宵节这一天,民间有着“天官赐福”的说法,百姓们会请求天神保佑来年的平安喜乐或祷告祛病避灾。虽然在不同的地域,民间所崇拜的具体对象与仪式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祈祷的内容却是相似的。这些祈愿都是百姓最为朴素与向往美好生活的代表,随着时间的发展一直流传至今。

(三)阶级的打破与狂欢

元宵节在中国节庆中具有独特地位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的“狂欢节”性质。它不同于其他节日,除了家庭团聚,缅怀祖先等意涵之外,元宵节更解构了官民防线,成为商业娱乐活动的大众文化娱乐盛宴。传统的礼俗对于男女之间身份地位的界限要求严苛,但是在元宵节时,男女可以共处而不相避。如唐宋时期,闺中妇女一向禁止外游,但在元宵节时却能名正言顺地出街游玩,观赏花灯。《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帝王为粉饰太平,登宣德楼宴饮观灯,可见王公贵族与市井小民彼此跨界,地位高下的界限被打破,人们的生活暂时脱离常规,脱离官方体制与封建礼教的拘束,世俗的时间在此暂停。这种有别于日常生活,由常入非常的日子在古代尤为珍贵与特别,在元宵节中,整个社会都笼罩在一个共同的场域里,在这个场域中一切时间,空间,性别的界限被突破,节日庆典的狂欢化达到最高潮。

三、结语

元宵节作为中华文化中别具一格的瑰宝,其所承载的历史发展与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探讨与研究。而节庆除了带给我们团聚,喜庆等积极的影响之外,它更是打破日常生活以及线性时间的结点。在节庆面前,日常生活的平淡性被解构,而具有了仪式性。适当的儀式性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它激励着我们跳脱出生活固有的框架,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去面对与审视未来的生活。此外,时间原本的线性与流逝性在节庆面前同样被解构,它在节庆这里得以以一种轮回的姿态存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对失去时间的把握与纪念不再仅仅依靠冰冷的跳动的数字,还有这些富有各种美好含义的节日。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洪迈《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3]陈元靓.《岁时广记》见《丛书集成初编》第179-18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4]吴自牧(傅林祥注)《梦梁录(外四种)》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

[5]《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6]陈元靓《岁时广记》见《丛书集成初编》第179-18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7]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见《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8]《明会典》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

[9]佚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见《藏外道书》第31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1994年.

[10]韩梅《元宵节起源新论》浙江大学学报第40卷第4期2010年7月.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起源
圣诞节的起源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