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力提升的实践路径探析
2018-07-29齐伟
齐伟
摘要:在对比了信息化应然要求与学生学习力实然状态基础上,提出未来需要“生活+”“技能+”“专业+”的学习型人才,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学习力培养的现状并归因“学习的维持和内化缺乏有效系统的手段”。进一步对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理念”“行为”“环境”三个方面的引导来培养、提升学生学习力的实践路径做了探析,以期培养出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的社会变革、产业变革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学习型人才。
关键词:信息化;五年制;高职;学习力;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5C-0015-03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众多职业学校经过多年实践,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学校作为首批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持续投入,在基础设施上,实现了全校无线网络覆盖、多校区视频互动直播和校园一卡通系统。在管理上,建成办公自动化、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数字图书馆、掌上校园等应用系统,大大提高了管理和决策效率。在教学应用上,通过数字学习中心,集成教学资源与仿真实训,保证师生随时随地调取资源,辅助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通过网络共享课平台,实现课程建设与共享,促进微课、翻转课堂、慕課等信息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建设“行走课堂”,将教学从计算机端向无线智能移动终端延伸。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环境日趋成熟,实现了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全面全时覆盖,为信息化背景下学习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信息时代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应然要求
“生活+学习力”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需求。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深入,“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战略举措的出台,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已经到来。通过对苏州“十三五”规划中一些热点概念进行分析,相比于“十二五”规划,智能化、信息化、互联网、物联网、绿色、新能源等概念持续趋热,绿色、节能、新技术等理念深入人心,相关产业及生活方式也将迎来全面重大转变。因此,社会的进步势必需要能面向未来生活的人。
“技能+学习力”是产业变革的根本要求。以汽车产业为例,作为先进科技和应用创新集大成者,已经实现了智能管理,而车联网的出现意味着汽车开始融入大数据时代,其社会意义将远超交通工具的范畴。近些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其社会、经济意义已不可动摇,行业对新能源汽车及相关新技术的维修人员的需求已经形成,供需矛盾将持续凸显。此外,宝马“维修眼镜”的出现,大大提升了维修效率,生产方式也将面临转变。大量的互联网科技创新企业开始涉足汽车产业,apple car、超级汽车、EV CARD(公共电动汽车)相继出现,AR技术(增强现实)在买车、试车、配件定制等服务环节开始应用,传统制造业、服务业与信息化产业边界逐渐模糊。跨界合作、跨界生产、跨界服务的趋势下,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力”培养无疑是新时期把握个体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培养出具备“高技能、高素质及优良信息化素养”的“技能+”人才,是不可回避的时代要求。
“专业+学习力”是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内在需要。有研究表明,五年制高职学生相比于高中后高职学生,在单项能力上,专业技能、专业态度、从业资格、人际交往、自我推销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是在自主学习、发现与解决问题、自我控制、时间管理、知识管理等方面相对不足。总的来说,两者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水平相当,但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发展能力有所欠缺,这也与五年制高职学生发展后劲不足的现实状况相吻合。同时五年制高职教育具有培养周期长、学生可塑性强等特点,也有利于“学习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力,培养专业素养过硬的“专业+学习力”型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内在需要。
二、信息时代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力实然状态
1.职业学校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普遍存在着“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做法,学生习惯被动学习,“为学而学、为考而学”,与“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终身学习”观念尚未形成。
2.用信息化解决问题的理念没有确立,学生对信息化教学认同度不高,对其学习的促进作用体会不够深刻。普遍认同信息化可以让教学形式更为丰富、有助于学习理解,但认为真正对其学习有较大帮助的并不普遍。
3.学习行为与信息化教学模式不相适应。学生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还有所欠缺,信息化教学对其学习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利用网络进行主动学习还不普遍,在线选课量和学习时间偏低。
4.信息化学习氛围不浓,许多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强;同时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管理时间的方法。
学习力由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转化力等要素构成,是系统而深入地发动学习、维持学习、推进学习、改善学习与创新学习之力的组合。当前很多职业学校已关注信息化教学,但大多停留在激发学习层面,对学习的维持和内化缺乏有效系统的手段,这也是导致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信息化环境下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结合专业背景,促进学生树立信息化学习理念
五年制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与社会发展、产业变革结合紧密。因此,在学生学习力培养过程中,除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意识等基础能力外,还应充分利用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产业背景、专业背景对其学习力培养的积极影响。
1.使其具备信息化环境下的基础学习能力。除了对学生进行信息化基础能力训练外,更为重视学生获取资讯、甄别信息、整理信息、处理与加工信息能力的培养与指导。
2.利用产业变革促使其学习观形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好技术引进、课程更新,将产业前沿技术融入课程,如汽车专业的车载网络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化汽车与大数据融合等,设备上引入四轮定位仪、综合诊断仪、色彩分析仪等信息化检测设备。让学生明确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然性,明确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学习”的必要性。
3.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相融合,助其易学。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手段,使学生看清在实物上都“看不到、看不清”的内部构造,了解零件在高速状态下的微量变形,同时对比不同悬架在高频震动下差异。一些相对复杂的理论知识,通过仿真实验,辅助了学生理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4.提升信息化资源体验度,促其乐学。在原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提升“体验度”。对以PPT结合操作视频、平面动画、剖视图等多媒体素材为主的,主要服务于“教”的资源进行全面改造,形成以平台为主体,集视频、3D交互动画、仿真实训一体化的集成化信息资源。资源形式更丰富、交互性更强,调用也更便捷,无论是效率、效果、体验度都大大提升。
(二)结合实践教学,推进自主探究式学习
实践教学是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应用信息化手段,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促使自主探究式学习,从而提升学习力。
1.丰富手段,促进自主探究学习。采用穿戴式设备,对现场操作实施即时传送,实现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对多高效传递信息。通过布置工位机,使学生按操作需要自主查询相关指导,既辅助了教师指导,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运用仿真实训,对操作计划进行验证,既分析可行性又提高熟练度。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自主学习,提升了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同时,将教师从繁杂的巡回指导中解放出来,更好地承担教学“组织者”、学习“引导者”的角色。
2.優化组织,促进分类高效学习。分工位实训是实践教学常见的组织形式,一般需要反复操作和轮换操作,如果工位少,则学生操作的轮换间隔和空余时间变长,且空余时间学习效率不高、无法监控。如果增设工位,就会出现教师难以顾暇,甚至存在隐患。于是在实践教学中,运用辅助平台和学习软件,将学生细分为知识学习、仿真实训、实物操作三类学习角色,由于信息化手段的引入,学习过程全程可控。最终通过角色轮换,实现分类轮换学习,优化了教学组织,大大提高了有效学习时间,对以实践为主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极为有益。全面改变了学习行为,促进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结合隐性文化,构建泛在学习环境
学习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除了理念的树立,行为的激发,还需要适当的学习环境来维持学习、推进学习,因此学校通过隐性课程与文化建设,构建了泛在学习环境。
1.建立学生专业社团,开展专业兴趣辅助课程选修。以学校“致梦车队”为例,围绕赛车的设计与制作,开发专业兴趣辅助课程并开展混合式教学,线上完成知识储备,线下进行实践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制作、装配、调试的赛车在2015年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名列前茅,在2016年全国巴哈车大赛中取得大专组冠军。通过专业社团形成学习共同体,线上储备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工程实践与专业追求相互促进,自信心、自我管理、解决问题等核心能力显著提升。
2.积极构建未来实训室,尝试引入VR技术,以学校建筑专业为例,将1:1实体模型与虚拟实训、施工现场远程接入、知识地图等信息化手段相结合,实现教室、教具、终端、实时信息、教学资源的一体化整合,构建了“走一走、扫一扫、学一学”的“沉浸式”学习环境。
3.依托校园建筑特点、专业文化和设施设备,打造科普化校园、科普化实训中心,寓教于景建设“行走课堂”,多节点布置学习二维码,提供“一步一景、移步宜学”的学习氛围。
总之,学习力的培养与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信息化环境下,通过确立理念、引导行为、构建环境,使学生全面运用信息化手段去学习,从而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的社会变革、产业变革。此外,我们还须对信息化环境下的终身学习观、自我学习的控制和调节、时间管理等方面予以高度关注,还有很大的研究与实践空间。
责任编辑:谢传兵
An 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Path to Promote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under th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QI Wei
(Suzhou Institute of Construction & Communications, Suzhou 215104,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comparing the requirements of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actual state of th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in the future we need the learning-type talents with “life plus”, “skill plus” and “profession plus”.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scribes to “the lack of effective systematic means for the maintenance and internalization of learning”. An 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path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through the guidance of three aspects, respectively the “concepts”, “behaviors” and “environment” in Suzhou Institute of Construction & Communications is carried out, in the expecting of cultivating the learning-type talents with good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that are adapt to the social change and industrial chan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 five-year system;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earning ability;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