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团建工作与学生创新创业关系的探索
2018-07-28叶俊欧重香
叶俊 欧重香
【摘要】未来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而团建工作对学生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尤为重要,文章对学校团建工作与学生创新创业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形势;团建工作;学生;创新创业
新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如何帮助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是团建工作的重点。
一、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雄厚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对未来社会中国大学生就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是各类高校在教育创新中担负的首要任务。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能够承担起振兴民族大业的重要课题。全面开展切实有效地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严峻挑战,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我国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没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响应度不高,创新创业意识不够强烈。以南宁地区高校为例在对1000名大学生进行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参与热情度的调查,设置问题“学校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参与热情很高涨”并让学生对其的认同程度做出评价,调查发现,有百分之六十八的学生热情程度处于平均水平和平均水平以下。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二)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息息相关,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成败。教师是课堂的灵魂,学校如果配备了专业的教师,那么创新创业教育将事半功倍。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教育,不仅要注重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创新创业意识的激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除了要具有较高的与创业创新相关的理论知识水平之外,更应该具备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但是现实中很多学校的老师都属于“半路出家”,即使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也缺乏实践经验,所以无法给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有很多学校会邀请一些成功创业的企业家或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员来举办讲座,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不能满足众多同学的创新创业需要。。
(三)对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力度不够
需要搞好创新创业教育,相应的投入如资金,技术等是必不可少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强有力的资金、硬件设施、技术、信息等的支撑,即使有再好的制度,想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如天方夜谭。虽然目前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支持正在进一步加大,但力量还是相对过于薄弱,很难满足学生正常的需求。
(四)教学体系不健全
目前国内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业管理”,等课程,但是较为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将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列人必修课的学校还比较少,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另外缺乏相关教材的支撑,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创新创业方面的统编教材。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必须有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做支撑,目前各高校普遍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实践类课程,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与平台。大多创新创业实践借助于创业设训类竞赛开展,只有少数精英参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创业实践仅仅流于想象。
三、团建工作该以何方式去帮助学生构建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一)培养正确的创新创业思想
创新创业教育所包涵的内容十分丰富与广泛,但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日益逼近,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性无限扩涨趋势与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或创业能力先天性不足形成的就业压力的矛盾日益加剧,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应着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我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有一种准确的定位,就是培养学生开创事业的意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一方面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素质教育之中,通过专业课程、实践教育、思想工作,改革学习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实践教育之中,通過社团活动、创新创业大赛,使学生受到创办企业和与专业相关的创业实践的体验,强化创业基本技能。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创业品质
创业品质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敢于竞争、敢于冒险的精神,脚踏实地、勤奋求实的务实态度;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良好的心态自控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多方面的品质。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价值最终都取决于教师。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修养和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质疑精神、思考能力的学生,学生才敢于冒险、敢于探索,才会突破常规,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性学习。没有一定数量的创造性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学生。通过教师队伍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自我,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培养合作意识,将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产生深刻的推动作用。
(三)构建专业的教育课程体系,配置合理知识结构
高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设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教育课程,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创业学识,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学校还可开设根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课程。在课外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课程,以拓宽学生学习范围和视野,使课程更具启发性和实践性。学校还应创设环境类课程,建设良好的创业环境,尽可能把校园的布局与美化、校园文化建设、周边环境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
实践证明,一种有利于创业的知识结构,不仅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综合性知识,如有关政策、法规等知识,以及更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高校必须在教学思想上有根本的改变,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知识横向拓宽,纵向加深。系统创业知识的形成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第一,大学课堂、图书馆与社团;第二,媒体资讯;第三,与商界人士广泛交流。学校可以经常邀请校内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更多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讲座,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和报告,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在互联网发展快速的时代,不仅要加强新媒体的平台建设,而且要注重价值观教育的隐形引导,这样才能将其价值观教育更好的融入到大学生生活、学习中。在高校中价值观教育不能不仅是硬邦邦的引导,而且应该是进行隐形的引导,形成隐性教育的方式,不断加速微信、微博以及网络社区的建设以及宣传,不断创新自身的培育方式。
(四)注重实践教育
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在社会实践。学校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创业基地,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一方面通过实习环节开展创业实践。专业实习是专业理论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过程,更是创业阶段实际操作过程,把校内外实习基地办成创业教育示范基地,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所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另一方面,创业基地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包括各种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协会等等,形成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各类创业资源。
创新创业人才将创业梦想付诸实践需要资金的支持。结合目前教育部实施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以及学校的专项经费等,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大学生创业基金等为依托,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创新创业类项目,经过专家评审以及答辩,对于优秀的项目予以经费支持并精心指导。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团建工作的重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宣传和弘扬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动性,并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通过在教育、学习、生活等各個方面潜移默化的培养,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过硬、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5(1).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