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以云南省华坪县为例

2018-07-28谢芳平

科技资讯 2018年7期
关键词:石漠化综合治理

谢芳平

摘 要:本文就以云南省华坪县为例,对其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开展思路与内容进行总结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岩溶地区 石漠化 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3(a)-0000-00

喀斯特地貌特征是云南地区土地石漠化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喀斯特地貌下由于土地表面的土层覆盖非常薄,基层岩石出露浅,再加上岩溶地区分布着较为丰富的碳酸盐岩,这类岩层具有容易受淋发生溶解,并且成土周期较慢等特点,而我国的南方地区降雨量丰沛,雨季分布较多,因此,极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岩层裸露等问题[1]。此外,除自然特征与因素作用外,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垦、不合理耕种、乱砍滥伐等人为作用,也会加剧土地石漠化,从而产生各种不利影响,迫切需要引起重视和进行改善。

1 华坪县土地石漠化情况分析

1.1 自然状况分析

华坪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属切割山地,其中,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6.80%,坝区为宽谷侵蚀坝,是典型的云南喀斯特地貌区。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包括荣将镇的新庄河一个小流域,项目治理涉及龙头村、和爱村、红椿箐村、宏地村等7个村民委员会。华坪县土地面积2200平方公里,岩溶面积1293.9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294.9平方公里,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95.4平方公里,中度石漠化面积125.72平方公里,强度石漠化面积73.78平方公里,石漠化的基本特征是:县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在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如下表1所示,为华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情况。

规划治理项目区,属于华坪县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属于金沙江流域地质构造。境内地质结构复杂,地形切割强烈,岩溶地区和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区气候炎热,蒸发量大,焚风效应明显,使土壤干旱,植被稀少,同时雨季降水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带走大量泥土,导致基岩全部裸露。基岩裸露度≥30%,植被综合盖度<4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较多,石漠化程度比效严重。

1.2 社会经济概况

华坪县常住总人口达到17.24万人,全县生产总值完成32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7073万元。项目区总人口28574人,其中,农业人口24332人,耕地22196亩,其中水田11482亩,旱地10714亩,粮食总产量14300吨,人均有粮602千克。此外,包括生产整改矿井煤炭开采以及乡镇企业等多项经济结构形式,2004年末,全镇工业总产值达18380.3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3943万元,粮食总产量16269吨。

2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思路与措施

2.1 林草植被保护与建设

首先,在封山育林治理中,实施封山育林面积2000公顷,根据生态脆弱区优先、综合治理意识高便于治理区优先原则,从封育条件和封育目标等综合条件出发,实施封育年限为5年的封山育林治理保护。具体措施为,一是利用林木资源本身的自然繁殖能力,通过人为管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木生长发育;二是通过人为的必要措施恢复植被,同时不断提高林分质量。通过建立封山育林制度、订立护林公约、建立联防制度等林草植被与资源封禁方式,在人工巡护与联防保护、标志牌设置等多种形式共同作用下,明令禁止砍柴、采矿、放牧、开垦、割草、采伐等一切影响林木生长和加剧水土流失的人为活动,加强对岩溶地区石漠化林草植被的保护[2];此外,林业站技术人员指导、专职护林人员负责组织,即在每年的春季,组织人员进行一次集中抚育和培植工作。在此基础上,对自然繁育能力不足或幼苗、幼树分布不均的间隙地块,进行补植补播,补植补播树种为云南松、川滇桤木,采取点播和植苗造林方式进行造林,以加强对石漠化土地林草植被的保护和建设。

其次,人工造林建设中,实施人工造林面积666.67公顷。根据项目区多种立地条件,采用植苗造林方式,以核桃、芒果与桉树等树苗栽植为主,从造林密度、栽植时间、养护管理等方面控制上,促进植苗造林在石漠化土地林草植被保护与建设中综合效益的提升。其中,核桃苗种植中,对地径在1.14至1.45cm之间的石漠化土地,采用Ⅱ级苗种植,地径在1.45cm以上,种植Ⅰ级苗;芒果树种植以容器苗栽种为主,地径在0.4-0.6cm的石漠化土地,使用Ⅱ级苗种植,地径在0.6cm以上,种植Ⅰ级苗;油橄榄种植树苗为容器苗,地径在0.35-0.5cm的石漠化土地,使用Ⅱ级苗种植,地径在0.5cm以上,种植Ⅰ级苗;杨梅种植为容器苗,地径在0.3-0.4cm的石漠化土地,使用Ⅱ级苗种植,地径在0.4cm以上,种植Ⅰ级苗;川滇桤木采用移植种植方式,地径在0.65-0.85cm的石漠化土地,使用Ⅱ级苗种植,地径在0.85cm以上,种植Ⅰ级苗[3]。在人工造林与封山育林基础上,通过森林防火保护设计和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促进石漠化土地林草植被的培育生长,从而促进石漠化土地问题防治。

2.2 农业治理措施

农业治理主要包括草地建设与水利工程建设两个方面。其中,草地建设中,项目区开展草地建设面积达161.33公顷,同时建立青贮窖800立方米。草地建设中,草种选择结合种植区植被生长条件以及分布类型,以柱花草、木豆以及臂形草、多花黑麦草等优良牧草以及白三葉等适宜当地气候的饲草为种植草种,通过合理种植比例选择,以低缓坡地为种植土地进行籽种混播等以条播或散播为主方式,播种量为2.5kg/亩,播种深度1~2cm,选择在雨季开始的6-7月份进行播种,以促进其生长。此外,青贮窖以3立方米、5立方米或10立方米,呈长方形,长2~3.5米,宽1~1.5米,深1.5~2.0米的规格为主,其中,地上窖三方窖壁用砖、水泥沙浆砌建,留一方作装填饲料的入口;地下窖四方窖壁用砖、水泥沙浆砌建;内壁、池底用水泥沙浆抹平,要求内壁光滑、无裂缝、不透水,以玉米秸秆、红薯藤等优质牧草为原料,含水量控制在60~75%。以此确保治理区农牧业发展中对生态资源的过度占用与毁坏等情况发生,促进土地石漠化治理开展。

其次,在农业水利建设上,项目区共建设500立方米小水池8个,每个蓄水池配引水管,直径40毫米引水管7.70千米;25立方米集雨水窖145口。水利工程位于本次项目综合治理小流域范围内,耕地均为旱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芒果、核桃、杨梅、油橄榄等粮经作物,但由于属于河谷地区,蒸发量大,土地为砂壤土,抗旱能力较低,有效灌溉率不高,水利设施不配套,粮经作物产量很低。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其它用地增多以及人口的增长,项目区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将进一步减少,土地资源十分紧缺。配套小水窖及水池用于灌溉耕地,配合种植玉米、小麦、芒果、核桃、杨梅、油橄榄等粮经作物布设水池及小水窖。

参考文献

[1] 李顺利.林业建设在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的作用——以南宁市石漠化治理为例[J].绿色科技,2017,(12):169-171.

[2] 周晓果,朱宏光,温远光,张健等.不同石漠化治理模式下群落的植物组成及多样性[J/OL].广西科学,2017,01(24):1-9.

[3] 罗丹,刘飞鹏.乐昌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初步效益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14,39(02):98-101.

猜你喜欢

石漠化综合治理
贵州印江县朗溪镇森林石漠化现状分析及治理探讨
浅析玉龙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
“孪生风云”之石漠化与贫困
石漠化的成因及其治理问题研究
涉毒案件场所变化趋势的分析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探讨
浅谈企业保卫部门在综合治理中如何发挥作用
湖南将加快石漠化综合治理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