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

2018-07-27王庆美

魅力中国 2018年6期
关键词:解决办法贫困生大学生

王庆美

摘要:贫困生是指在校期间难以支付学杂费和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学生。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为贫困生的问题倾注了很多心血,共同探索很多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办法:扩大奖学金受奖面,健全贷学金机制,增加勤工俭学岗位,加大思想扶贫力度等。

关键词:贫困生;大学生;解决办法

目前,贫困生问题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家长操心,高校担心,学生忧心的社会性问题。现就贫困生的界定、贫困生问题的解决办法,谈几点意见。

一、贫困生的界定

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就学期间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较困难的学生。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部统计,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的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比例为8%。这些特困生不仅面临着经济困难,还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帮助,这种困难不仅将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甚至可能会对其心理、生活态度产生消极影响。 解决好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科学界定高校贫困生,如何把握界定贫困生的标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此,对贫困生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贫困生档案。申请建立贫困档案的学生,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来自边疆,偏远贫穷落后地区,家庭收入低、经济基础差的学生;父母双亡或离异的单亲家庭、且经济失去依靠的学生;父母年事已高或患病长期卧床,家庭缺乏劳动力,无固定经济收入来源的学生;家庭突遭不幸,如遭遇自然灾害,或者天灾、人祸等,致使收入严重下降,本人患病,面临长期或短期经济困难的学生;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来源减少或中断的学生;家庭人口多,兄弟姐妹多人上大学的学生。从新生入学的时候,就能够知道哪些同学特别贫困,这些同学大多从生活的物质要求上很低。

2.明确划分档次。将贫困生分为特别贫困学生(特困生)和一般贫困学生。特困生不再分档,一般贫困生分为特别贫困、贫困、一般贫困三档。

3.规范认定程序。特困生、贫困生每学期评定一次,并且在开学的第一个月进行评定工作。每个同学开学之初就上交家庭经济收入调查表,这些调查表中都盖有当地民政部门的公章,对贫困生的界定有可以做到参考作用。

4.核查评议结果。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表现、平时消费情况,也是贫困生界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在贫困生界定时,也应充分征求同班级同学、同寝室同学的意见。

二、贫困生问题的解决办法

贫困生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要靠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目前不少高校基本上建立了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學、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较为固定的资助体系,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但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解决了点顾不了面,覆盖面太小。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应共同行动起来,创新贫困生资助体系:

(一)校银联合,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目前国家助学贷款为资助贫困生的主渠道。现在国家助学贷款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简化了贷款程序,减少中间过程,及时放贷。第二,探索灵活的担保形式,针对不同贫困状况的学生,采用完全无担保贷款或有担保贷款两种形式。第三,生源地贷款,由家长或亲属提供担保,提高还款的保障性,有利于降低违约率。除此以外学校担当好银行和受贷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建立助学贷款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贷后管理,主动联络毕业生,尽可能帮助银行降低助学贷款风险。加强对学生的信用意识教育,建设学生诚信系统。并与将来的个人信用档案对接。通过各种制度的约束提高贷款人失信的成本。

(二) 校企合作,开辟勤工俭学基地

传统的资助方式是把钱直接发到受助学生手中,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即所谓“输血型”资助方式。为了从传统的“输血型”资助方式过渡到“造血型”资助方式,学校首先应大力开展勤工俭学工作,倡导学生自救自助。现阶段高校要着力探索建立校外勤工助学基地,为贫困生提供长期、固定的勤工助学岗位。

建立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原有就业实习基地、教学实践基地、暑期社会实践基地等一系列平台,再设立校外勤工助学基地。校外勤工助学基地的运作方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一种是企业资助与贫困生就业相结合。企业可以与受助学生签定“意向书”,向优秀贫困生提供资助;受助学生同时也可以到企业从事勤工俭学。但贫困生毕业后需根据“意向书”规定到企业服务一定年限。学校与企业联合,根据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因材施教的对其进行个性化培养。这种方式既能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又为其就业提供方便。第二种方式是由企业提供长期各类勤工助学岗位,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劳动获得一定报酬。

(三) 实力培训,实现助学与成才相统一

有许多贫困生想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一定的生活来源,但是他们往往缺少必要的指导。尤其是刚进校的贫困生接触社会机会很少,缺少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必须加强对贫困生的“上岗培训”,高校勤工助学管理中心可以开设诸如家教、电脑操作、礼仪等培训项目。通过培训获得上岗资格,提高其自身能力,力求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脱贫”。同时学校为他们提供校内外的实习基地,通过实力培训,使贫困生更加有信心走向社会,实现自助。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的培训项目培养了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增加了今后的就业优势。

(四) 学校扶持,尝试助困与创业相结合

除了以上几种助困途径外,高校还可以积极探索帮助贫困生校园创业。鼓励贫困生参与大学生创业协会,开发并实施好的创业项目。学校可以给予政策、技术以及启动资金等的支持。勤工助学的宗旨在于助困育人,将勤工助学与大学生创业活动有机结合,不但能增加勤工助学岗位,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锻炼其经营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解决,愿每一个贫困大学生都能在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帮助下,自立自强,圆满的完成学业。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伸出手来关心帮助贫困生,共同构筑高等教育大众之厦,积极推进高教改革,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剑峰,罗浪,赵燕,钟文翀 高校贫困生的界定[J]. 江西教育科研,2005,(5):39-39.

[2] 姜帅 贫困大学生现状及解困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

[3] 华丽,胡良玉 高校贫困生现状调查级解困对策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 (12)

猜你喜欢

解决办法贫困生大学生
施工企业加强市场开发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办法
Which Is Important?
规范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解决办法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