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鉴,一“鉴”阅千年

2021-11-10董红彦黄胜琨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7期
关键词:馆藏文物礼器

董红彦 黄胜琨

摘要: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结合部,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冲积平川而得名。淅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淅川猿人和数十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可以证明这里是人类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淅川有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全县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2处,境内文物点分布是河南省最多的县,也是河南省出土文物和上调文物最多的县。

关键词:馆藏文物、铜鉴、礼器、以史为鉴

清澈甘甜的丹江水,孕育了古老的丹淅文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淅川县丹江库区发掘了下寺、徐家岭、长岭、东沟等多处贵族墓群。其中下寺楚墓出土有青铜礼器、车马器、玉器、兵器、骨贝等6千余件,特别是“王子午七大列鼎”、“云纹铜禁”、“龙耳方壶”和“王孙诰编钟”等青铜礼器最为引人注目,它们造型奇特、铸造精巧、装饰华美,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科技文化、艺术于一体,反映了楚人开放、创新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識,体现了我们的先祖在生活中,不断追求浪漫与庄严的气质和美学精神,折射出楚文化璀璨夺目的光彩和丝丝灵气,更是中国文化千年连绵不断、生生不息的历史见证。

始建于1976年的淅川县博物馆,是全国建馆最早的县级重点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丰富,种类多样。有铜器、玉器、石器、陶器、金银器等,馆内主题陈列主要是“丹淅文明之光”淅川县历史文化展和“青铜铸造文明”楚国青铜艺术展。两大展览共展出文物500余件(套),融知识性、艺术性、科学性于一体,极具欣赏价值、研究价值等。精品堪多,今天笔者和大家一起赏析馆藏文物——铜鉴。

春秋蟠虺纹铜鉴:1978年出土于淅川下寺3号墓。通高20.5、口径39.2、底径22.2厘米。敞口、方唇、折沿、束颈,鼓腹、平底。颈腹间有一对称浮雕兽形竖环耳,前后各有一个饰绹索纹的竖环钮。颈部及上腹部各饰蟠螭纹带一周,肩部饰绹索纹一周。

蟠虺纹,传统寓意纹样,青铜器常用纹饰。又称"蛇纹"。以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

春秋窃曲纹铜鉴:口径27.6、底径13、通高13.7厘米。该器敞口,折沿,束颈,折肩,斜腹内收,平底,肩部两侧有半环状耳两个,耳上浮雕兽面纹,肩上饰陶索纹一周,颈部及腹上饰窃曲纹各一周。

窃曲纹,青铜纹饰,由鸟纹、龙纹衍化而来。是一种适应装饰部位要求而变形的动物纹样,是动物的简化和抽象化。始见于西周,盛行于西周中、后期,春秋战国时仍见沿用。其名称也是据《吕氏春秋》:"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离俗览》)窃曲纹的基本特征是一个横置的S形,正符合于"上下皆曲"的特点。

战国“米”字纹铜鉴:口径40、底径27、通高22.5厘米。该器平沿外折,直颈,颈部,腹部饰蟠虺纹,颈肩处有兽头耳下衔一环,束腹,平底,腹下饰弦纹,底部双线“米”字纹饰,中部饰双圆形。

三件铜鉴,器形优美,铸造精良,纹饰瑰丽,风格多样,而且造技娴熟,千年不朽,不仅为研究楚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而且对于青铜器形制、纹饰、铸造工艺以及古文字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铜鉴,《说文解字》金部,“鉴,大盆也。用以盛水。”鉴初为陶质,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现青铜鉴,以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最为流行,西汉时仍有铸造。根据记载,鉴的作用较为广泛,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盛水器,为镜子所用。可以想象最初古人整理仪表妆容的方式从“临水照人”、“鉴井照人”、“蓄水为镜”到后来的“鉴”,也算是一项最实用发明了。鉴的初文始见于甲骨文,其字形象是人跪或立在器皿旁自鉴其容,在铜镜没有盛行的时候,古人常以盘皿盛水以照容貌。第二种是用以盛冰。《周礼·天官·凌人》载:“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由此可以知道,在古代进行祭祀和宴请宾客,都需要在鉴内放置冰块,再放入酒壶,起到冰镇酒液的作用。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冰箱。第三种是沐浴洗澡用。这个用途却鲜为人知。《庄子·则阳篇》有“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的明确记载。由此可见,鉴亦可用于沐浴。

铜鉴一器多用,除了它具有“照容颜”、盛冰及沐浴用途外,也是当时祭祀中一种重要的礼器。青铜礼器,是古代礼器的一种。西周奴隶主,常常制定出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由于这些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藏礼于器",即"青铜礼器",简称"礼器"。礼器的这种功能,在奴隶制繁盛时期最为显著。但随着奴隶制度的衰微,"礼崩乐坏",让青铜礼器逐渐失去了这种作用。

“鉴”这一普通的器物能作为礼器,说明它并不“普通”。在历史长河千年的积淀下,我们的先哲们又赋予了它更多的含义,通过“鉴”也让现代的我们,从中悟出更多的哲理。《诗经·大雅·荡篇》中记载“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意思是周朝子孙应以商(殷)的灭亡为鉴戒,即“引以为鉴”。《荀子·成相篇》中的“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让我们懂得既要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更要以其失败作为借鉴。

《国语·楚语·下》“人之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意思是过去犯错误的教训拿来作为警戒,避免重犯,同时也告诉我们应该多知道正面和反面的东西,以便从中吸取教训。

“鉴”经过千年岁月的沉淀,原有的功能已让世人慢慢淡忘,但在沉淀过程中所透析出的经世精髓,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文化滋养。《旧唐书·魏征列传》中唐太宗的“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即“以史为鉴”。更是把“鉴”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由“鉴”而产生的词语“鉴别”、“鉴定”、“品鉴”、“鉴赏”、“借鉴”和成语“明镜践行”、“前车之鉴”、“天人共鉴”、“明鉴万里”、“洞鉴废兴”等更是数不胜数,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时间的长河总是在不断向前,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在时代的大潮中,我们要始终保持前行的昂扬状态,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做人、做事的道理,体悟其中的思想魅力和精神实质,滋养浩然之气,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建功新时代,迈向新征程。

参考文献:

[1]《下寺春秋楚墓》

[2]《淅川楚国青铜器精粹》

猜你喜欢

馆藏文物礼器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浅谈玉器的祭祀性到装饰性的演变
从“周因殷礼”到“周文郁郁”
先秦玉璜的发现与鉴赏
“礼器”对高校德育教学的启示浅析
先秦儒家“礼器”德育与当代高校德育:正?反?合
浅谈馆藏物的环境影响因素与保护对策
关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建议
物中观史: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藏文物与三国文化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保护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