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尿管拔除时机与方法在女性老年病人中的应用
2018-07-26
导尿及留置导尿是最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之一,是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对急、危、重症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导尿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在置入或拔除尿管时,尿道黏膜会有不同程度损伤,导致拔管后尿道疼痛、泌尿系感染等。拔管时机不佳或拔管操作不当是病人拔除尿管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2],为减轻病人尿管拔除后的不适感,减少并发症发生,有研究者对尿管拔管方法进行改良[3-6]。本研究借助前人经验,对老年女性病人留置尿管地拔尿管时机与方法进行相关性研究,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6年5月—2017年12月我科100例老年女性留置尿管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尿管型号根据病人体重、身高选择,厂家相同,材质相同。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75岁;②体重50 kg~80 kg;③预计在2 d内拔除尿管;④意识清楚。排除标准:①生命体征不稳定;②伴有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肿瘤、感染;③有精神病史;④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史;⑤无法正常沟通。入选病人均为2型糖尿病病人,年龄(68.25±0.81)岁、体重(57.66±0.17)kg、尿管留置时间(34.72±0.26)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病人年龄、体重、病种、尿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干预方法
两组置管前均给予健康教育,包括向病人介绍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根据病人年龄、文化程度及理解能力采取个别指导、观看录像、图片或病人现身说法等方式介绍留置导尿的基本知识及方法等。试验组在膀胱充盈状态下,抽尽气囊内液体后再充气0.5 mL~1.0 mL,嘱病人排尿,借助腹压使尿管随自然排尿过程冲出;对照组在病人导尿完毕后即放空气囊,拔除尿管。拔管过程依照技能操作标准执行。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尿管拔除后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尿道疼痛状况。尿道疼痛状况根据Wong-Barker面部表情量表[7]进行评价,该量表将疼痛分为6级,0级表示无痛,即病人拔尿管及排尿时无任何不适;1级表示轻微不适,即病人排尿时尿道有点疼痛;2级表示轻微疼痛;3级表示疼痛较明显,即病人排尿时有尿急、尿道疼痛、下腹憋胀感;4级表示疼痛较严重;5级表示剧烈疼痛,即病人排尿时有严重不适,有尿急、尿道疼痛、尿道口水肿。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尿管拔除后首次排尿时间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尿管拔除后首次排尿时间比较 h
2.2 两组病人尿管拔除后首次排尿尿道疼痛状况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尿管拔除后首次排尿尿道疼痛状况比较 例(%)
3 讨论
膀胱空虚时,因没有尿意刺激,病人无法产生主动排尿的意识,不能及时建立排尿反射,因此病人常常发生拔管后首次排尿时间延迟[8]。排尿时间延长、尿道损伤是尿管留置病人拔管后常见并发症[9-10],不仅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还增加病人痛苦及住院费用。膀胱充盈后,尿液刺激膀胱壁,副交感神经兴奋产生排尿反射,此时膀胱逼尿肌收缩,括约肌松弛,膀胱内压力增高,尿液排出[11]。选择在膀胱充盈状态下拔除尿管,尿液随管端充满尿道,成为天然润滑剂,可以减少尿道与尿管的摩擦[12],进而减少尿管排出过程中对尿道黏膜的损伤,有利于病人拔管后主动排尿,缩短病人首次排尿时间,改善病人尿道疼痛状况。此外,拔管前排空气囊,气囊回缩产生尖锐皱襞,皱襞通过尿道时会与尿道产生摩擦,加之尿管气囊表面及尿道壁有尿酸盐沉积,相对粗糙,拔出时容易导致尿道黏膜机械性损伤,导致病人出现尿道疼痛、水肿甚至出血。抽尽气囊内液体后再回注0.5 mL~1.0 mL气体,可以使气囊皱襞消失,避免尿管随尿液排出时产生强烈摩擦,提高病人舒适度。
4 小结
女性病人尿道短、宽、直,尿管可随尿液排出体外,膀胱充盈状态时是拔除尿管的最佳时机,尿管气囊内注入少量气体,可减少尿管气囊与尿道黏膜的摩擦,改善病人尿道疼痛状况,缩短病人首次排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