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舞美人—新艺术运动瑰宝阿尔丰斯·穆夏

2018-07-26/陈

艺术品 2018年6期
关键词:托斯卡莎拉创作

文 /陈 曦

图1 十字架上的基督

图2 在穆夏工作室弹风琴的高更

一、阿尔丰斯·穆夏的艺术之路

1904年,《纽约日报》(New York Daily News)在头版中称赞阿尔丰斯·穆夏为“世界最伟大的装饰艺术家”,在后世研究学者看来,这位新艺术运动大师更像一位哲人,他有着许多经典语录,如“我很高兴能够参与到大众艺术的创作中,而不是私人客厅设计”“我的作品,它很便宜,普罗大众都能看到,无论是在贫穷或富裕的家庭中皆能找到”“我宁愿做一个画图匠,而非为了艺术而创造艺术的人”1,穆夏的艺术之路可划分为三个重要阶段。

早期创作阶段

1860年6月24日,穆夏出生于捷克摩拉维亚,他的父亲在当地巡回法庭工作,母亲是一位家庭教师,母亲常带他外出接受艺术的熏陶,或欣赏歌剧或参观画展。童年时期的穆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天分,他能够灵活使用左右手,被当地人认为是神童,他曾回忆往事:“作为一个孩子,我总是受人关注的焦点,即使我根本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人们还是不依不饶。”穆夏在8岁时画了一幅《十字架上的基督》(图1),画中基督头部下垂,微闭双目,即使手脚被钉处流淌着鲜血,脸上表情却十分平静,全画采用黄褐色调表达哀伤的情感,难以想象一位8岁儿童对人物把握得如此到位。而穆夏13岁时为《莫德特》杂志绘制封面,则是现存穆夏最早的作品。

之后,穆夏因帮助德国卡尔·库恩伯爵(Count Carl Khuen)修复城堡湿壁画而获得慕尼黑美术学院、巴黎朱利安美术学院和卡拉罗斯学院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在朱利安学院求学过程中,穆夏与塞律西埃(Paul Serusie)、维亚尔(Edouard Vuillard)、博纳尔(Piere Bonnard)等人成立了“纳比派”,因生活窘迫,居住在以画抵住宿费的夏洛特夫人店中,认识了蒙克、塞尚等艺术家,更和高更成为好友,这些画家都善于将日本浮世绘平涂手法与“景泰蓝主义”2绘画风格相结合,创作出大众喜欢的艺术。穆夏曾为室友高更拍摄了一张下身只着短裤在弹风琴的照片(图2)。

图3 百选沙龙展招贴画

图6 黄道十二宫

巅峰创作阶段

穆夏曾说,他一生中有三次感受到了神秘力量的指引,让他改变人生的方向。第一次是库恩伯爵的帮助,第二次是遇见法国传奇演员莎拉·伯恩哈特。莎拉·伯恩哈特无与伦比的演技和极其美妙的歌喉让当时的社会名流为之疯狂,她是小仲马歌剧的绝对主角,雨果给她“金色嗓子”的称号,弗洛伊德写下“她使我目眩神迷”,劳伦斯将她比作“漂亮的豹子一样迷人和热情的羚羊”,王尔德为她创作了剧本《莎乐美》,萧伯纳视她的表演为“永恒的展览”,《费加罗报》曾写到:“每个到巴黎的人有两样东西是不能错过的,一是埃菲尔铁塔,另一个是莎拉·伯恩哈特。”穆夏因帮助莎拉设计《吉斯蒙达》在巴黎迅速走红,促使莎拉与穆夏签订了为期六年的合约,继而创作出《特里波利的公主依赛尔》《茶花女》《罗连佐》《撒玛利亚的女人》《美狄亚》《哈姆雷特》《托斯卡》等戏剧招贴画,穆夏也帮莎拉设计舞台装饰、服饰、首饰等。可以说,穆夏的名气越大,接的订单越多,他的设计就越惊艳,如自行车、香烟、法国香槟等广告招贴画,《四季》《艺术》《花卉》《宝石》《一日只序》系列四联画,《黄道十二宫》《水果》《羽毛》《报春花》等装饰作品都代表着穆夏风格的成熟。1897年穆夏在巴黎举办第一次个人展,展出过百作品,同年,他的四百余件作品在“百选沙龙展”(百人沙龙)(图3)展出后,在欧洲多地巡展。穆夏也为珠宝大师乔治·福柯的珠宝店进行室内外设计,出版著作《装饰资料集》和《装饰人物集》。穆夏以他非凡的才华,名扬整个欧洲。

斯拉夫创作阶段

波西米亚人有颗流浪的心,或许是世人对他们的误读。民族的根一直扎在穆夏心上,民族的魂一直在他血液里流淌。1902年穆夏与他的好友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同游布拉格。穆夏发现布拉格仍旧是他热爱的模样,不仅保留了古老的建筑群体,也不像巴黎和纽约那样浮躁,他萌生了回到家乡的念头。于是,命运再一次指引他往正确的方向走,1904年,穆夏受邀访问美国时,获得了创作“斯拉夫史诗”巨幅油画的资金赞助,随后,又听到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捷克民族音乐家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穆夏终于决心回到祖国。从1910年至1928年,穆夏用了18年时间,完成20幅《斯拉夫史诗》(图4)巨幅油画,在穆夏的画作中,斯拉夫民族信仰独立,可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基督教的历史故事。

图5 吉斯蒙达

二、阿尔丰斯·穆夏招贴画艺术解读

穆夏一生中创作了一百多版招贴画,其招贴画艺术注重装饰与实用功能相结合,因而广受好评,“我用自己的方式创作”(I did it in my own way)3是穆夏常说的话,他厌恶模仿与复制,即使与高更等人是好朋友,但他从来没有想要靠近或联系其他艺术流派与团体,如当时非常流行的后印象派等。本章将不按照曲线运用、植物装饰纹样、几何装饰等表现手法分析穆夏的招贴画艺术创作,而是试图从其他方面解读穆夏的招贴画艺术。

拜占庭艺术

拜占庭艺术是斯拉夫文明的源头,斯拉夫人教育、文学、绘画艺术与建筑艺术的发展,都与宗教有关4。穆夏从小在天主教环境中长大,受教堂装饰影响很深,这些童年的记忆在穆夏招贴画创作中得以衍生,如《吉斯蒙达》(Gismonda)(图5)招贴画中,主角莎拉被放置在画面中心部分,人物体型明显被拉长,体型拉长的画中人物在拜占庭艺术中是对基督教人物或皇室成员的象征性描述;又如《黄道十二宫》(La Plume)(图6),甚至是《艺术》(Arts)系列招贴画中人物头部后的光环状圆形图案外加马赛克纹饰边框设计,与圣维托教堂(San Vitale)中光彩照人的拉奥多拉皇后玻璃镶石贴画一致,拉奥多拉头部的神圣光环类似于基督和玛利亚的光晕,这都是拜占庭艺术对早期基督教艺术视觉元素的继承;更不用说《拜占庭头像》(图7),此为穆夏作品受拜占庭艺术影响表现最直接的作品之一,从美丽繁复的头饰到背景无不显示出拜占庭艺术的华美色彩和几何装饰效果,简洁优美的金属色泽外框与头发感性化的装饰性线条相对比,可谓美轮美奂。

日本浮世绘艺术

不光是印象派画家,所有新艺术运动的艺术家们都无法回避东方,更确切来说是日本浮世绘艺术对他们创作的影响。1862年伦敦博览会首先展出了来自东方的商品,日本模仿植物的枝蔓曲线而自然演化的造型给予新艺术设计师以灵感,1867年巴黎博览会日本馆中得到狂热追捧、备受关注的是葛饰北斋的作品,葛饰北斋是日本浮世绘画家,“浮世”二字源于佛教用语,泛指耳闻眼见之世界万象,是“人生如梦,及时享乐”的日本哲学写照,北斋最著名的画作是《富岳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冲浪里》。与西方画家对光线阴影的描绘不同,日本艺术家注重轮廓线使用,不注重写实和平衡感,采取平涂的手法处理色彩,当然,也可以说因为浮世绘版画受条件限制,只能运用简单的线条与套色。穆夏对日本画在线条清晰、平面设计、配色方法以及象征主义等方面有很高的评价,他曾长时间研究安藤广重、葛饰北斋、喜多川歌磨等日本大师的版画,研究他们的用色、构图、人物和植物的画法,并娴熟地运用在他的设计中。

图4 原乡的斯拉夫人

图7 拜占庭头像

图9 约伯香烟广告

催眠学与摄影艺术

19世纪50年代,摄影技术得到完善与应用,90年代初,西格蒙德·佛洛伊德的老师、现代神经学之父马丁·夏尔科(Martin Charcot)首次在治疗上成功尝试催眠疗法,使得当时的艺术家们可以结合催眠学理论,并运用摄影技术,将客观图像和个人艺术视角融合起来5(图8)。而穆夏正是这种流行创作的狂热者,穆夏在其工作室(位于Val-de-Grace)开展催眠实验,在催眠学过程中,模特都按照他的要求穿上准备好的服饰,身心融入创作的角色中,这时,模特所有关于个人的特征都被消除,变得十分敏感,身体的肌肉被自身情感所带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穆夏作品中无数茫然的眼神、轻柔的姿态、梦游般的动作,但无论如何都很符合创作的主题。如招贴画《幻想》(Reverie)的标题就是十分清晰的催眠线索,《美狄亚》(Medee)中紧张和野蛮的眼神,亦或是《约伯香烟广告》(Job)(图9)中吸烟者半闭的眼睛都是结合催眠学的艺术设计实证。此外,穆夏笔下的所有女性形象皆有莎拉·贝恩哈特的痕迹,莎拉(图10)曾经被当时的心理学家喻为最高级的催眠暗示对象6,摄影师穆夏会给这些沉醉在他角色中的模特拍下照片,随后按照照片中的人物动作进行绘画创作,穆夏沉迷于这种创作的过程,尤其是《斯拉夫史诗》创作时期,照片中大量的人物形象都可以在画作中找到对应,观者可能觉得这些照片非常古怪,但这都倾注了穆夏无限的创作热情与灵感(图11)。

穆夏的艺术创作,综合了捷克民俗、拜占庭、凯尔特、哥特式、洛可可及日本浮世绘的设计元素,也包括莫里斯、欧文·琼斯等人经典的装饰法则,催眠与摄影等新的技术手段更好地表达出他的创作理念与哲学视角。

图8 安德烈·布鲁耶《萨尔佩特里诊院的一堂课》局部,该图描绘了马丁·夏尔科医生正在给以为被催眠状态的女病人听诊

图10 萨拉·贝恩哈特(摄影先驱纳达尔摄)

图11 穆夏教他女儿摆姿势

三、阿尔丰斯·穆夏作品中的莎拉·伯恩哈特

在穆夏凭借《吉斯蒙达》轰动巴黎之前,招贴画艺术的领军人物是儒勒·谢列特(Jules Cheret),这位“现代招贴画之父”以鲜艳的颜色和动感的图案闻名,故此,明黄和朱红色在当时招贴画中最常见。但看穆夏为莎拉所设计的《吉斯蒙达》,使用淡紫罗兰色描绘鸢尾花冠,用柔和粉色及金色描绘服饰与拜占庭式背纹,绿色与棕色则用于描绘棕榈树枝叶,主角犹如女神般成为整幅招贴画的中心,观者顺着她的视线可见其金粉装饰的名字—莎拉·伯恩哈特。得益于穆夏多年维也纳舞台设计及历史插图研究的经验,他用极短的时间完成了《吉斯蒙达》草图,招贴画中完美地掩饰了莎拉的不足,如前额较低,眼睛较小,牙齿不甚整齐,穆夏使用大量鸢尾花隐藏莎拉的额头,头发阴影加上睫毛膏可使其眼睛变大,画面中突出莎拉富有个性的鼻子线条及优美唇形,让年近50岁的莎拉显得古典而高贵,即使最后《吉斯蒙达》下半部分仍未在石板上画完就赶着印制,莎拉仍旧非常满意,毅然与穆夏签订6年合作协议。

《茶花女》(图12)是莎拉最喜欢的招贴画,也是穆夏最为精彩的杰作。莎拉饰演的“茶花女”身着白色长袍傲然挺立,她眉头轻蹙,鬓边别着一朵雪白山茶,显得重重心事,左手将衣袍围拢胸部则暗示了她的体弱多病。整幅招贴画被装饰符号包围着,淡紫色背景下,漫天六芒星围绕着“茶花女”,左下角,一只神秘的、仿佛代表宿命的手轻举一簇同样雪白的茶花,四角上的爱心由荆冠缠绕,寓意“茶花女”悲剧的结局,所有装饰性元素糅合在一起形成极具震撼力的整体。莎拉本人尤其偏爱这幅作品,1905年她到美国巡演中再次使用该幅招贴画,穆夏《茶花女》的创作风格也影响了同时期美国的招贴画设计。

《洛伦左传》(图13)是穆夏与莎拉合作的又一伟大作品,莎拉出演这个浪漫悲剧中的男主角—美第奇家族的小洛伦佐·美第奇。画面描绘身穿文艺复兴服饰的的小洛伦佐立于一扇华丽的高窗前,正在思索如何利用画面中的长匕首谋杀背景中象征恶龙的佛罗伦萨暴君亚历山大公爵,身后的六球盾形徽章是美第奇家族的标志,而华丽繁复的盾形圈纹则让人想起华美的佛罗伦萨宫廷装饰。隐去了女性美的莎拉在狭长的构图中反而有一股英气,思索之情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小洛伦佐是她的第一个男性角色,在接下来的数年中,莎拉还扮演了哈姆雷特和拿破仑二世。

图12 茶花女

图13 洛伦左传

图14 美狄亚

莎拉·伯恩哈特艺术圈的密友兼爱慕者卡蒂尔·孟戴斯(Catulle Mendes)为她改编了欧里庇得斯名作《美狄亚》。美狄亚是希腊神话中的悲剧女性形象,爱上了寻找金羊毛的伊阿宋(英语译名杰森),穆夏这幅招贴画(图14)刻画了美狄亚因丈夫杰森的不忠,愤而杀死丈夫的情妇和父亲后,又亲手杀死自己两个孩子的瞬间。美狄亚手持沾满血的匕首,眼含惊恐,绝望地站在孩子尸体旁,其背后,一轮象征萧条与绝望的残日徐徐落下。因传神地捕捉了这一戏剧性的瞬间,使《美狄亚》成为与《茶花女》《吉斯蒙达》招贴画旗鼓相当的杰作。穆夏为莎拉制作的多款戏剧招贴画中这幅最具有神秘野性美,莎拉的饰演为这个希腊神话中狠毒且报复心强示人的女人增添了一丝人性与内心斗争,主角头顶巨大有尖刺鸢尾发冠,处于弑子的恐惧与震惊中导致双目圆睁,鼻孔开张,一手紧握滴血的匕首,另一手上缠绕黑蛇,脚下躺着被她杀死的苍白黯淡的孩子,她直视观众的内心,仿佛观众成为了她弑子的见证者与同谋。穆夏特意为莎拉设计了手上的蛇形腕饰,由乔治·富凯珠宝店制作,手镯如今藏于巴黎卡纳瓦莱博物馆。只见纯金蛇头及蛇身镶嵌彩色宝石,光彩耀眼的长蛇可在手腕上盘绕三圈,嵌着红宝石眼睛的蛇头贴在莎拉的手背上,蛇嘴里吐出的金链子联接着舌头形状的戒指,整件作品焕发出奇特的生命力,《美狄亚》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台上的莎拉可谓美丽、性感和诡异。

1898年,莎拉重演了好友维克多连恩·萨都所著浪漫悲剧《托斯卡》(图15),《托斯卡》首演于1887年。该剧故事发生在1800年暴力与毁灭无处不在的罗马。在那不勒斯和拿破仑军队的威胁之下,歌剧家芙罗拉·托斯卡与艺术家卡瓦拉多西相爱,卡瓦拉多西遭遇觊觎托斯卡美色的警察总监斯卡皮亚的迫害,托斯卡为爱人杀死了斯卡皮亚,随后自杀。招贴画中的莎拉身穿长袍,头戴圆帽,神情疏离优雅,上身被穆夏标志性的拜占庭式半圆包围,托斯卡旁有位神秘少女,蛇形图案与圆形交织,增添神秘诡异的气氛。《托斯卡》塑造了一个充满想象力与装饰性的世界。《托斯卡》的重演获得巨大成功,穆夏还参与了《托斯卡》的舞台服装设计,其别致美学受到了巴黎人民的称赞。1900年,该剧被普契尼花了三年时间改编完成,歌剧中音乐“今夜星光灿烂”从此闻名世界。

图15 托斯卡

①JiříMucha,Alphonse Mucha:his life and art,p.147,New York :Rizzoli,1989.

②“景泰蓝主义”被认为是保罗·高更创造,代表他与印象主义决裂的新风格。这种风格的特点是用单纯色彩配之以黑色线条的轮廓,相比穆夏轮廓线的细腻,高更的则较为粗矿。

③JiříMucha,Alphonse Mucha:his life and art,p.147,New York :Rizzoli,1989.

④于沛、戴桂菊、李锐著《斯拉夫文明》,262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

⑤〔美〕帕特里克·弗兰克著,《视觉艺术史》,127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

⑥Agnes Husslein-Arco, Alphonse Mucha, p.26,USA :Prestel,2009.

猜你喜欢

托斯卡莎拉创作
Eight O’Clock/by Sara Teasdale八点钟
梦想做“完美母亲”,更难成为好母亲
歌剧《托斯卡》中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特征分析
《一墙之隔》创作谈
悲剧人物托斯卡戏剧形象分析
创作随笔
剥好手中的桔子
三根孔雀翎
创作心得
动人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