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愈祛毒方内服灌肠辅助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及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GF-β、MMP-1水平的影响
2018-07-26崔景怡李慕然崔纪芳靳明星刘艳迪
崔景怡 金 玲 李慕然 崔纪芳 靳明星 刘艳迪△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市人民医院,天津 300121)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炎症性疾病之一,多因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就诊;其中活动期症状明显加重,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主要原因[1-2]。西医对于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并无特效治疗手段,多采用激素和氨基水杨酸类药物进行干预,在缓解临床症状和减轻肠道炎症病变程度方面效果良好,但存在个体疗效差异大、长期应用毒副作用明显及停药后复发率居高不下等问题[3]。近年来中医药开始被广泛用于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治疗,并在提高总体疗效和改善远期预后方面较西医单用显示出明显优势[4]。本研究旨在观察促愈祛毒方内服灌肠辅助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及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水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符合《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5]西医和《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草案)》中医诊断标准[6];年龄18~65岁;溃疡病变位于结肠和乙状结肠;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入组前2个月应用研究相关药物;肠外并发症;其他原因导致结肠炎;免疫系统疾病;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精神系统疾病;过敏体质;妊娠哺乳期女性。
1.2 临床资料 选取天津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6年10月至2017年7月收治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0例,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各60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32~64岁,平均(41.29±6.60)岁;病程 1~5 年,平均(3.31±0.87)年。中西医结合组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33~62岁,平均(41.40±6.65)岁;病程 1~6 年,平均(3.27±0.85)年。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美沙拉嗪(黑龙江天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03359,规格0.25 g)口服,每次1 g,每日4次。中西医结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促愈祛毒方,组成:苦参20 g,败酱草15 g,当归 15 g,赤芍 15 g,白术 10 g,木香 10 g,肉桂 8 g,黄芩 8 g,白花蛇舌草 8 g,黄连 8 g,甘草 8 g。 加水400 mL煎至150 mL,早晚分服;同时每剂加水200 mL煎至100 mL,降至40~45℃,睡前灌肠,连用5 d后停灌2 d。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积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包括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身热口干、小便短赤、舌苔黄腻及脉滑数,分值0~6分,分值越高提示症状越严重。2)肠道黏膜病变严重程度评价采用Baron评分和 Geboes指数评分[5]。 3)生活质量评价采用IBDQ量表评分,分值越高提示病变越严重[5]。3)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检测采用瑞士Roche公司生产Cobas C31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具体指标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β(IL-1β)、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 MMP-1。4)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恶心呕吐、头痛及头晕发生例数,计算百分比。
1.5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7]拟定。显效:肠道黏膜病变缩小>基线水平50%,主要证候积分减分率>70%。有效:肠道黏膜病变缩小为基线水平25%~50%,主要证候积分减分率为40%~70%;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后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身热口干、小便短赤、舌苔黄腻及脉滑数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中西医结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
2.2 两组治疗前后Baron评分和Geboes指数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后Baron评分和Geboes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中西医结合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aron评分和Geboes指数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aron评分和Geboes指数评分比较(分,±s)
?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而中西医结合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2.4 两组治疗前后TGF-β和MMP-1水平比较 见表4。两组治疗后TGF-β和MMP-1水平改善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而中西医结合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μg/L,±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μg/L,±s)
?
表4 两组治疗前后TGF-β 和 MMP-1比较(μg/L,±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TGF-β 和 MMP-1比较(μg/L,±s)
?
2.5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见表5。中西医结合组患者近期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5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n)
2.6 不良反应 见表6。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6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n)
3 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变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病理改变多表现为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8]。目前医学界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尚未彻底阐明,大部分学者认为异常免疫炎症反应广泛参与到该病进展过程中[9];其中 TNF-α和IL-β均是重要促炎细胞因子,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炎症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始动作用,还能够通过刺激肠道上皮细胞中中性粒细胞趋化聚集,从而加重肠黏膜损伤[10]。IL-4是一类抗炎细胞因子,其水平降低可造成炎性细胞因子合成分泌量上升,导致机体炎症应答系统功能异常[11]。近年来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TGF-β水平与肠道黏膜炎症水平呈正相关,是影响肠上皮细胞稳态关键因子之一;而MMP-1表达增加则可加重肠黏膜组织损伤程度,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和远期预后敏感指标[12]。
美沙拉嗪是目前西医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最常用药物之一,能够通过pH依赖性效应定位回肠末端和结肠位置,靶向释放活性药物成分,从而达到良好抗炎效应;但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美沙拉嗪口服后患者总体缓解率不足75%,而长期口服后多种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增高,且停药后复发率可达40%以上,无法满足临床治疗需要[13]。
中医认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属“痢疾”“滞下”范畴,病位于大肠,多因饮食失节,外感邪毒及七情内伤而致病[14];病者因脾胃亏虚,气血失健,以致湿热蕴于大肠,血脉瘀阻,日久则正气损耗,加重脾胃损伤,最终形成恶性循环[15];故治疗当以利湿解毒、清热和血为主。本研究所用促愈祛毒方中,苦参泄热燥湿,败酱草活血通络,当归养血活血,赤芍行血活络,白术燥湿清热,木香行气消积,肉桂通经止痛,黄芩利水渗湿,白花蛇舌草解毒清热,黄连泻火祛毒,而甘草则调和诸药以共奏解毒邪,散湿热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赤芍能够改善肠黏膜血流灌注水平,促进受损肠道黏膜修复[16];白术可有效上调模型动物肠道黏膜黏MUC5AC合成,拮抗肠道上皮细胞凋亡,从而减轻黏膜炎症反应水平和溃疡损伤程度[17];而黄芩则具有激活结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增强肠黏膜免疫防御功能等作用[18]。
本次观察结果中,中西医结合组患者近期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后主要证候积分、Baron评分及Geboes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证实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助于减轻肠道症状体征,控制病情进展;同时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TGF-β和MMP-1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显示中药方剂内服灌肠联合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可有效调节炎性细胞因子、TGF-β及MMP-1水平,而这可能是该方案具有更佳临床疗效关键机制。同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则说明加用中药方剂并未增加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值得认可。
综上所述,促愈祛毒方内服灌肠辅助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可有效减轻相关症状体征,促进肠道黏膜病变修复,拮抗肠道炎症反应,调节TGF-β和MMP-1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