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布鲁纳发现学习法在《仪器分析》双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2018-07-25毕文韬
毕文韬
摘要:多年教学实践发现,《仪器分析》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学生学习兴趣缺失、“填鸭式”教学等问题,教学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为此,我们根据布鲁纳发现学习法相关理论,在《仪器分析》双语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全新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
关键词:布鲁纳发现学习法;仪器分析;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1-0172-02
一、引言
《仪器分析》是大学化学系各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析化学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新的仪器不断出现,且其应用范围日益广泛,从而使仪器分析在分析化学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长,并成为化学工作者所必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该课程属于实验技术类,具有实践性强、应用性强且改革更新快等特点,特别是新的仪器分析方法不断出现,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运用及动手能力,且要求学生拥有良好的专业英语阅读和交流水平。
在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中提出鼓励“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双语教学”,2007年和2010年又再次强调和要求高等学校需要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模式[2],《仪器分析》课程双语教学的概念早在2003年在《大学化学》杂志中已经提出[3],多年教学实践发现由于学生兴趣缺乏及被动式教学等情况比较突出,最终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4]。为此,我们根据布鲁纳发现学习法理论,在《仪器分析》课程双语化教学方面做一些全新的尝试。
二、布鲁纳发现学习法理论
1.发现学习法基本内容。布鲁纳说:“发现,并不限于追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人们利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所谓发现学习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按照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经验,借助老师提供的材料去发现事物的教学过程。
2.发现学习法基本观点。(1)学习的本质。学习者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他们需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把新获得的知识与原本的知识结构相关部分联系起来,在原先认知结构中构建出新的知识框架体系。(2)学习的过程。学习主要包括习得、转化和评价这三大过程。习得是通过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将新知识与已有认知体系相互联系,建立自己新的认知体系,此过程强调主动性;转化是指将新习得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抽象化,使得该知识体系可以适用于相似类型的任务,并在此转化过程中加深对新构建知识体系的体会与认知;评价是指对习得、转化的知识体系的一种分析与检查,通过检查来判断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得当。
3.发现学习法几大特征。(1)强调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布鲁纳强调“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5],所以发现学习法需要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与原先知识体系进行构建的这种过程,而不是学生简单被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老师教学的目的不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记忆,而是培养学生的发现知识的能力及卓越的主动学习的能力,与我们中国的谚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谋而合。(2)强调学习的内在动机。学习的内在动机是促进学习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重要心理推动因素。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所强调的学习的内在动机主要是指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是学习内在动机的原型。经过布鲁纳的研究,发现学习法是最容易激发学生好奇心,达到学习的内在动力的教学法。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在尽可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类似问题-再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3)强调记忆主要是对信息的提取。大部分学者认为,记忆主要是人类对过去事物及活动的感受与经验的一种积累,是将组合整理过的资讯做永久记录的过程。但布鲁纳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记忆的关键不是记录与存储,而是对相关信息的提取,而提取的关键在于知道信息储存在哪里,找到相对应的组织,这才是高效记忆的关键。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将相应的内容存储进去,经常提取使用,最终达到记忆的最佳效果。
4.发现学习法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老师结合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情境。该问题的提出需要明确、有方向指导性,且其方式最好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2)背景讲解:根据对问题背景一定程度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不确定性,来刺激其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其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及挑战性。(3)指导建议:根据问题的特性与难度,对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与意见,组织问题解决小组,个人模式或团队模式。(4)收集整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资料收集、归类、整理工作。(5)总结评价:根据问题整理出的资料,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进行验证与评价,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双语教学改革具体举措
《仪器分析》这门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强、应用性强、改革更新快等特点,所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难以满足日后社会就业需求。为此我们将布鲁纳发现学习法相关内容应用在《仪器分析》双语化教学改革中,使传统的双语化改革更加立体、丰富、多层次。在此次改革,我们总结了四大改革方向:
1.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在课程设计中,我们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为学生提供了环境水样中污染物的检测、天然植物中的生物活性物质检测、药物在人体中的代谢产物研究、手性药物的分离及分析、食品包装中污染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等交叉性、多样性研究课题。从课程实施效果来看,专题研究的设立使得学生可以全方位、全链条掌握从样品处理技术、样品采集技术、大型分析仪器使用及维护到数据处理的整套技术。多样性课题的设立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偏好,引导学生主动结合所学知识,转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其主动学习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处理问题的思路更加全面,从中得到收获感并逐渐培养起社会责任心。学生们根据自己兴趣选择研究专题作为贯彻整个课程教学的研究方向,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收集相关知识,最终实现教学过程的主动性。
2.语言环境的塑造性。在双语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外語水平,在课程前期会从双语专业词汇开始,渐渐过渡到大段讲解结合重难点中文翻译,在课程的后期为了使得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世界领域内顶级专家,我们特邀请了渥太华大学、圣母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外知名学府的领域内专家来到课堂,与学生进行亲密互动并开展相关讲座活动。在实际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邀请外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对于本科生来说很具冲击性及吸引力,容易引起学生对研究的新鲜感和兴趣。所以有层次的语言环境塑造也是双语课程改革的关键。
3.学习过程的互助性。在专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小组模式,使得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树立起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研究工作往往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团队互助的。
4.评价过程的多样性。从评价方式上,我们摒弃了传统单一理论考试评价方式,结合课程设计,采用多元化评价模式。具体来说,我们结合专题研究的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情况、发现问题的处理能力、主动学习的态度及理论考试等方式相结合,使得考察更加全面和立体,实现了评价过程的多样性。
在课程双语改革具体过程中,我们坚持发现式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使其在课程学习中初步熟悉仪器分析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体会研究乐趣,并逐渐建成团队合作、主动研究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魏永锋,谢自海.《仪器分析》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C].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2005.
[2]李曦.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双语教学[J].神州旬刊,2012,(z2):3-4.
[3]潘祖亭,郭志谋.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J].大学化学,2003,18(6):30-32.
[4]张立新.现代仪器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育,2006,27(9):32-35.
[5]郑旭东,陈荣,欧阳晨晨.皮亚杰与布鲁纳的和而不同与整合发展——兼论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三重纵深[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5):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