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的归因分析

2018-07-25刘佩雯刘策陈春燕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缺失原因工匠精神

刘佩雯 刘策 陈春燕

摘要:现实中,理工科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对于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的薄弱、不失毫厘的精业精神的缺乏、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的遮蔽、足履实地的实践精神的不足等问题,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本文针对这些现状,分析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社会价值导向异化为唯快和唯量、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的桎梏、大学生自控能力和反思能力薄弱等四个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缺失原因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6.04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06-0159-03

一、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的表现

为了对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进行深入研究,我们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长春理工大学200名材料、化工、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内容都是针对工匠精神的实质——精益求精、专注执着、开拓创新、勇于实践与理工科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相结合而设计的。

1.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的薄弱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如果您做一个实验经常失败,您还会继续做吗?”5.5%的学生选择果断放棄;31%的学生选择暂且放一放,回头再说;30.5%选择了再试着做一做,不行就放弃;33%的学生坚持做下去。虽然从单个选项上来看比较乐观,但是从总体上看67%的学生还会走向放弃的道路,不能一直坚持下去。而对于“曾有过为了做一个实验而废寝忘食或实验室就剩您一个人了被管理人员叫好几遍才走的时候吗?”54%的学生选择从来没有过,27%的学生选择一两次,14%的学生选择有过好几次,5%的学生选择经常这样。从数据上来看理工科大学生的专注度太低了,太缺乏一种超越自我的探索精神了。

专注是每一位工匠所必备的素养之一,是工匠自信的标签。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才完成的。很多理工科大学生没有把工匠精神视为一块磨刀石,一部分学生在经历挫折之后不会重头再来,如果继续下去还要进行一些心理建设来辅助完成。他们在做实验时很难呈现出忘我的状态,不能为了做成一件事而进入自己的单元世界中,更何谈“双耳不闻窗外事”了。任何一位出色的工匠都要摒弃浮躁,正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坚持都很难更何况再去深究、创新了,唯有坚持之树方能结出黄金之果。

2.不失毫厘的精业精神的缺乏

经过调查发现,在“没有时间限制的实验操作中您发现有一个小零件和设备不匹配但是不影响实验结果您会花上很长时间去找到匹配的零件吗?”7%的学生根本不去理会;27.5%的同学认为反正也不耽误事,再说吧;42.3%的学生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没事时再去找;23%的学生一定要找到。大部分学生只是有这种浅显的意识,而没有精业所必备的决心。对于“当您成功地完成一件作品后,您会再仔细观察一下吗?如果发现有个地方比预期的结果要厚0.1毫米或有的地方的颜色有一点点的色差等问题出现时,您会怎么办?”9%的学生选择完成了就不会再去管了;11%的大学生会仔细检查一下,但是不会再改了;49.5%的学生选择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了,就稍微改一下;30.5%的学生发现了就仔细改,不惜重头再来。对工作有着认真的态度,对作品精雕细琢、用心钻研的心态,正是这种“如切如磋”不失毫厘的敬业精神,这恰恰也是理工科大学生极度缺乏的。在他们眼中得过且过就好,从而形成一种将就文化、差不多精神。这种一时的差不多就会导致日后的差太多,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反映出学生敬业精神的缺失,我们需要认真培育理工科大学生这种人生追求和基本素养。

3.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的遮蔽

调查显示,“您在学习、生活中会有一些像做实验时不用电线连接电路,用头发丝替代之类的打破常规的思想和行为并遭到同学的嘲笑吗?”15.5%的同学选择肯定没有,不想成为同学的笑柄;42.5%的同学选择没有,想不出,不想动脑子;22%的同学有过l一2次吧,觉得尴尬就放弃了;20%的同学选择经常的事,不会在乎别人怎么看。对于“在实验室做实验时面对经常做过的同一个实验会不会采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8.5%的学生根本没有,不想动脑子;17.5%的学生习惯了以前的方式,不想自己找麻烦;52.5%的学生偶尔会有,但是用新的方式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有时也不会成功就放弃了;21.5%总是尝试用新的方式,乐此不疲。

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告别经验主义,击败权威效应,用好奇的心态,敢于质疑、勇于尝试的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在理工科大学生的视野中被遮蔽了。当工匠们勇于创新的精神被从众心理、雷同和定势效应所干扰,固有的思维模式所影响,没有进步和突破或缓慢的进步就是退步。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累积式的改良的基础上革故鼎新,创造出新的技术制品,而不是把创新的意识和思维躲在前人身后、按部就班地进行。

4.足履实地的实践精神的不足

经过统计,“作为理工科大学生平时上完理论课后,会自觉回到实验室针对此次课堂的内容进行演练操作、验证理论知识吗?”15.5%的学生选择绝对不会,好不容易上完课;18.5%的学生选择不会,自认为只学习理论知识就够了;42.5%的同学有过一两次吧,对于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希望在实验中得到证明;23.5%的学生经常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活学活用。在“如果您发现家里的灯泡坏了,电视、电脑程序出现问题了、安装家电等这些类似的简单事情发生时你会主动去修复、安装吗?”7%的学生才不去理会;12.5%的学生告诉父母;16%的学生自己尝试过一两次、但是没有成功就放弃了;37%的学生自己不会,当别人修复和安装时会认真地学习;27.5%的学生经常自己修复、安装好。

工匠精神的最终归宿是实践,只有把隐性的认知转换成显性的实践,并且在实践制作的过程中反复推敲琢磨才能为世人呈现出一件件精湛的作品,而当下的理工科大学生实践精神不足。他们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不高,对于“工匠精神”的重视度又不够,导致学生的专业素养不高,这又怎么能出现一批批“高、精、尖”的技术型人才呢?

二、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

1.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

工匠精神只有得到传承才能发扬,目前,高校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传承。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原因是“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

首先,“配方”比较陈旧。学生在课堂只是做好笔记、拍下老师的课件、无需独立思考,课上课下很少有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对于理科生来说,文科的知识内容原本就是枯燥乏味的,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单纯地通过讲座、演讲等单一的传播方式不足以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工匠精神”的真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以老师为主导,“重教轻学”而没有以“学”为基础重在设计“教”,更没有基于各样的学生为其量身订做独特的教学方法,这样,要想塑造理工科大学生像“匠人”一样正确、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就会成为无稽之谈。

其次,“工藝”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现阶段,大部分高校距离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效果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只是做到了言传身教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心传”,师生之间缺乏语言和心灵的沟通,育德和育心没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大数据时代,单一的理论课程、简单的相关专业APP已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传统的课程大一统“要我学”的集体学习范式已经逐渐退出学生的学习模式中。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还未突破出“新”来深深吸引住学生。高校还未走向全方位、立体化的发展趋势,线上线下结合不到位,从而使得学生在接受“工匠精神”时并没有层次性、场景性,思政工作还需要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化。

2.社会价值导向异化为唯快和唯量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在物质财富不断膨胀过程中很多人迷失了方向。首先,不良的社会风气萌动,更多的人开始有了不切实际的想法,幻想着一夜暴富、一举成名。而踏实肯干、兢兢业业、勤奋刻苦的态度被社会遗弃,从而工匠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下滑,认可度也是明显下降。其次,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消费者对高端技术产品的需求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地变化着,但是生产出来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却没有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高质量产品的供给不足。基于这种现状使得一些生产者为了强行适应消费者的高要求,大批量生产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盲目追求数量和速度,企业和生产商逐步走向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边缘。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只会淹没大批的能工巧匠,大学生渐渐地会抛弃对学习和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正确价值观。

3.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的桎梏

中国自古以来在“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中掌握高超技能的匠人被人们所鄙夷,“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已扎根。人们都想成为人上人,而不愿成为卑微的劳力者,更何况现代的青年大学生了。大部分企业和产业也呈现出“重装备、轻技工;重学历、轻技能;重理论、轻操作”的传统观念,忽略了对员工综合能力的考量。一线工人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在社会上得不到相应的认同感。在这种思想观念下,企业对于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激励就会大大减弱,政府对培养技术工人的补助保障力度也会不足。这使得青年大学生更不愿意走出体面的办公室走向生产一线。

4.大学生自控能力和反思能力薄弱

现阶段的大学生独生子女的家庭占居很大比例,很多学生还是以自我为中心、思想比较封闭,部分大学生情绪波动很大、性情暴躁,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失控产生难以预料的结果。并且部分大学生意志不坚定,受到刺激后会左右摇摆。由于自控能力不足也就很难形成大家广为传承的专注执着、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品质,这也正是工匠们所具有的高贵精神。

大学是形成反思能力的关键期,很多学生还不具备反思能力,接受不了别人的建议、批评,看不到自身的弊病。同样在学习中,没有反思精神就会随声附和,倘若有新的看法出现也会自动屏蔽,不会挑战权威和经典,更谈不上拥有批判性的逻辑思维了。创新精神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不具备专注、求精、创新的能力,未来很难为中国打造一系列的高端产品。

三、结语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精英群体,更需要传承工匠精神,同时还需社会、高校等各方面力量相互融合,通过这种集体的合力来实现“中国智造”大国蓝图。与此同时,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承精神的历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使得匠人的探索精神、精业精神、创新精神、实践精神融入学生的大脑和心里,为社会培育出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责任编辑:马妍春]

猜你喜欢

缺失原因工匠精神
加强中职学校学生责任感教育的策略
谈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缺失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呼唤感恩教育的回归
浅析历史课堂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对小学中年级学生作文兴趣缺失原因及对策的探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