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情境教学模式下的高职课程改革初探

2018-07-25刘钦

科教导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刘钦

摘 要 “经济法基础”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知识点多,理论性强,在传统的重理论传授、轻实践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注重课堂讲授,学生在学习中机械性记忆多,学习效果较差。本文通过实际教学经历,分析“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以提高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整体设计实践情境,组织实效性教学,改革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多维评价,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情境教学 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3.051

Abstract The "Economic Law Foundation" is a required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economic management. The curriculum has many points of knowledge and strong theoretical strength. In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of heavy theoretical impartment and light practice training, teachers pay attention to classroom teaching. Students have more mechanical memory in learning and poor learning results. Through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Economic Law Foundation", explores teaching models that focus on improving skills, uses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s overall practical situations, organizes effective teaching, and reforms assessment methods. Conduct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to effectively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words situation teaching; teaching mode; course reform

1 建立实践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1.1 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社会高技能型的应用人才,如何有效的将理论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培养适应高职教育目标的人才,是高职教师都应当探索的问题。“经济法基础”课程的相关理论及法律条文,有助于学生分析社会经济的法律法规问题,掌握正确认识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规则。

1.2 进一步突出课程本身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经济法基础”课程理论性较强,但课程所涉及的法律法规条例在实际社会中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整体的课程设计将理论知识贯穿于实践之中,通过教学方法改革,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情境体验,在思考与分析中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达到能够独立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1.3 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教学环节

教育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上时间、空间的局限,教师可以基于信息化技术打造多维度互动平台,依托慕课、微课、网络课程等信息化平台,基于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入手,开发与完善课程紧密联系的流程,从整体上设计“经济法基础”课程实践情境教学,拓展学生探究知识的区域。

2 实践情境教学设计

2.1 课前设计:任务驱动,明确目标

任务驱动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通過建立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要目的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理念,将探究式学习引入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发参与课程学习,并形成独特见解,最终能通过运用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案。

在课程教学开始时,课程组成员制定模块化、差异化的教学大纲,[1]将整本教材的知识以模块项目的方式进行教学编排,既遵循各章节之间胡逻辑关系,又不拘泥于各章节之间的内容罗列。课前教师利用信息化平台下达教学任务并接收学生反馈信息,逐步引导学生去了解“经济法基础”课程的基本构架、基本内容、基本目标,让学生逐步适应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在接收教师任务后,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搜索相关现实案例,确定任务目标,组织分配任务中的各个角色并付诸实施。在此过程中,需要掌握的要点是:

第一,自拟案例。案例选取的范围必须围绕教师给出的主题,案例选取的内容必须贴合实际,从第二手资料以及身边的案例加以取舍;可以围绕一个事例或者多个事件来进行案例组织,限定要求每一案例必须包括四个部分内容:背景、案例描述、分析、反思。

第二,人员分配。采取6~8人为小组进行,每个同学都有角色分配,另设置旁白角色,对案例进行中的法律法规事项进行及时讲解。同学与老师共同以合议庭的方式出现,对整个演绎的案例做出最后的“裁决”。让所有同学都能参与案例选择、情景创设、角色参演、最终陈述等过程,让他们在演绎过程中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客观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三,落实目标。以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进行实践教学,确定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目标并积极参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积极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展现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优化知识传授及汲取的路径。

2.2 课中设计:情境演绎,案例引导,讨论分析

通过对教师前期下达任务的充分准备,学生让枯燥的知识在动态的表演中生动起来,在课堂上对选取案例以情境重现或者“话剧”表演等形式将人物、事件呈现在课堂之中,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增加经济法律知识的认知与掌握,使进行传统的点对片的授课方式转变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动态的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意选取典型性和具有时效性的案例。

设置问题进行讨论。设置的问题必须是在演绎情境中所突显的课程中的知识点,通过生生、师生讨论,对知识点进行全面剖析,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全面掌握,更有利于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让他们既是知识的接受者,又是知识的反馈者,扩展了思维,解除外界因素的限制。案例引导下的讨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了视野;便于教师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知识储备和能力差异,根据个体差异性机动调整教学进程,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3 课后设计:搭建课后互动平台,创新考核方法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完善教学过程,多渠道打造实时互动平台,建设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微课、慕课等辅助课程学习平台传递法律知识、普及法律常识、提高法律意识、解决法律疑问、增强学习的实用性,促使教学相长,拓展师生间互动空间。[2]教师也可以通过信息化课程建设平台、网络实时交流等方式在课后与学生交流,设置便捷灵活的课后研讨方式;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后互动平台,全方位地参与到课程学习环境当中。同时鼓励学生利用法律知识参与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展开对社会上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法律案件的调查,既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社会,又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更好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及学校与社会的互动。[2]

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应当打破传统的以笔试考试作为单一评价标准的方式,建立多维度课程考核评价指标,多方面多角度考核学生的技能水平,既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又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既对学习成果进行考查,也对学习过程进行考查。[3]传统的考核方式重结果不重过程,情境式教学更加注重案例分析,强调阶段式过程评价。通过革新评价方式,创新考核形式和内容,将课程考核侧重于实践教學中的学生自我管理、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设计和创新能力等方面。[4]

3 设计实践情境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3.1 注重构建实践教学“双主”的理念

第一,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要具备较为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需有一定的实践体验,要能够熟练驾驭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要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充分体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二,优化教学环节,确保教学模式有效实施。多种教学方法贯穿于将课程教学中并付诸实施。以课前制定“剧本”环节为例,该环节需要教师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效果展现需要在课堂实施。教师在此环节则需要对剧本的可行性及预期目标进行分析,追踪各组学生所做的“剧本”的合理性,内容包括组建团队、选拔人员、选取案例、形成台本、演练走位等,进行前期评价。

第三,充分发挥学习能动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构建有效的学习过程及评价机制,并在教学中切实贯彻运用。

3.2 注重体现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第一,注重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学生通过扮演角色,亲身参与前期准备、重现案例、师生讨论、效果评估与反馈等过程,用“实战”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运用所学的知识点对演绎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加强知识掌握、勤于思考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第二,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情境式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知识运用加强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引导和帮助学生合理有效地选取实际资料,提高学生对材料的选取甄别能力,调动学生创新思考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第三,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由于整个课程的情境设计都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思路,教学中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掌控,只有学生互相协作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较高的团队协作精神,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经济法基础”课程通过实践教学下的流程设计,在整个课程教学中中贯穿执行案例实践情境的教学理念,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覆盖,重点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重点,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吴白云,陈俊.基于多维互动式的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模式探讨[J].法制博览,2015(11):35-38.

[2] 周群芳.创建“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多维互动模式”[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4):91-93.

[3] 张莉.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104-105.

[4] 杨波.“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流程式实践、实训环节教学情境设计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3):136-138.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