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行业特色高校的专利运营
2018-07-25孙传良孙立冰张甜包欣晨
孙传良 孙立冰 张甜 包欣晨
摘 要 基于近年來高校开展专利运营的新形势,结合行业特色高校专利运营的优势和难点,提出行业特色高校专利运营的建议。
关键词 新形势 行业特色高校 专利运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3.0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new situation of patent oper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combining with the advantages and difficulties of patent operation in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patent operation in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new situation;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patent operation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人才汇聚,科研投入巨大,成果产出丰富,是重要的专利汇聚地和供给地。教育部高校科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高校提交专利申请超过18万件,授权超过12万件。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则是这些专利大多数都被“束之高阁”,专利转化率普遍较低。高校在不断探索解决困境的办法,专利运营成为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
专利运营是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实现专利的市场控制力或经济价值的行为,包括商品化、转让、许可、质押等,以及为实施特定专利运营目的进行的各种中间服务,例如专利价值评估、专利保险、专利诉讼以及专利分析等。
鉴于高校自身不生产和销售产品,也不需要运用专利进行防御和巩固市场地位,其专利运营我们可以概括为通过专利分析,采取许可、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将专利转化至企业进而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过程。专利运营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
1 高校开展专利运营的新形势或新背景
近年来,随着科技成果转化及知识产权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密集出台,高校专利运营施展的环境悄然形成。
一是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及政策国家层面。
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流程、方式和收益处理从国家法律的层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2016年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操作措施。随后,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从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改革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对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作出部署。
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指出“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社会服务方面的目标应该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科研成果转化绩效突出,为国家和区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等做出突出贡献。
专利是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关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对专利转化来说均适用。
二是知识产权法规政策国家层面。
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严格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2016年底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明确强调,要大力促进知识产权高效运用,创新知识产权运营模式和服务产品。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及知识产权法规政策地方层面。
各地方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及知识产权的法规政策略有所不同,总体趋势朝向利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考虑江苏所处的地理位置、科技成果转化所取的成绩以及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情况,以其为例,介绍近年来地方层面的法规政策。
2016年江苏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对于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作了明晰的阐述,亦是《转化法》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域的具体落实。2015年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的意见》,对于高校知识产权创造、高价值专利培育以及健全市场化的知识产权运营机制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2017年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知识产权局联合下发《省教育厅省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高等学校知识产权转化运用,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组建专业化、特色化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加快知识产权成果转化。
2 行业特色高校开展专利运营的优势和难点
2.1 行业特色高校特点
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天然联系,因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是优势特色学科明显,一般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学科和专业技术人才集中;二是行业特色高校涉及的众多行业,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领域,其发展对于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形成较独特的培养行业精英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相应的大学文化;四是与行业具有天然联系,其产学研合作历史较长。
2.2 行业特色高校开展专利运营的优势
首先,行业特色高校因其学科和专业上的独特优势,其产生的专利在领域和行业归属方面较集中,专利布局数量优势突出,能为有效解决行业发展难题带来更多的选择;其次,基于与行业的天然联系,产学研结合的紧密性以及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行业特色高校所产生的专利针对性强,产业化基础较好,利于专利运营环境的营造。最后,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专家不仅懂技术,还了解行业前沿,对行业企业的发展亦有一定了解,利于开展专利的价值评估。
2.3 行业特色高校开展专利运营的难点
一方面,囿于高校的体制、机制等问题,开展专利运营的机构、人员、平台等方面存在不足,一般高校专利转化所遇到的瓶颈和问题在行业特色高校亦有不同程度的展现;另一方面,随着行业企业研发投入的逐步增加,人员和机制方面的灵活便利,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日益凸显,行业特色高校的研发优势在逐渐减弱,直接带来的影响是专利技术逐渐失去竞争力。
3 行业特色高校专利运营的建议
3.1 极力争取在制度或政策建设上获得校领导最高层的重视和支持
专利运营因与教育部学科评估、“双一流”高校建设等均密切相关,成为当前高校必须应对和处理的重要事项,问题的关键在于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政策在高校如何落地。专利运营涉及到运营资金支持、运营机构建立、运营人才配备以及运营制度配套,这些得以逐一实现的前提是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和支持。所以,专利运营打开局面的第一步则是充分利用当前的新形势、新背景和新要求,极力争取在制度或政策建设上获得校领导最高层的重视和支持。
3.2 逐步建立并完善侧重于专利运营的机构或部门
专利运营的特点决定了其不能由高校内的其他机构或部门来兼职,适时建立专业化的运营机构是有效开展专利运营的基础和保证。囿于体制机制等原因,高校一般很难建立一个全新的机构或部门,折中的做法就是延伸和拓展现有专利管理机构的职能,逐步建立并完善側重于专利运营的机构或部门。这样一来,原本承担高校专利管理职能的科技处、产学研合作处、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或部门,经过运营职能的倾斜和拓展,专利运营的工作就能逐步展开。专利运营在高校毕竟刚起步,没有必要亦不可能迅速做到专业和完备。此外,如果高校自身无法进行专利运营,亦可选择专业化的服务机构采取联合或委托的方式进行。
3.3 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促进专利运营
行业特色高校的特点为其专利运营带来天然的优势,因此,协同行业和服务行业是行业特色高校专利运营的必然思路。医药类高校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它们与医药行业结合的最为紧密,大多数的医药类专利基本还是由医药企业来实施的。现如今企业已成为市场和创新的双主体,行业特色高校的专利运营事业未来发展必须借助和利用行业。
3.4 广泛采取各种运营策略推动专利运营产生实效
一是盘家底,认真梳理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构建专利信息库,视条件考虑专利分类和价值评估并标签化处理;二是谋推介,线下定期更新专利成果册,线上借助手机APP和各类技术交易网络平台等不断拓展展示手段,线下线上结合;三是走出去,不只靠企业的上门需求,主动联系行业企业、政府园区,积极寻求合作机会;四是组队伍,发挥高校科研教师的专家力量,整合相关资源,组建专业化的技术经纪人队伍,逐步培养专业化运营人才;五是重合作,注重与市场化运作成熟的专利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形成运营联盟,共同为专利运营提供专业服务和支撑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这为知识产权工作指明了方向,是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高校作为知识创新源泉和专利产出的重要载体,要进一步提升优质专利的产出能力,进一步加强对专利运营的组织管理,努力为高校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知识产权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2016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EB/OL].(2017-03-03) [2017-12-10]. http://www.moe.edu.cn/s78/A16/A16_tjdc/201703/t20170303_298076.html.
[2] 周胜生,高可,饶刚.专利运营之道[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3] 李小娟,唐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升华专利运营[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5(11):23-24.
[4] 简世德,彭婷,周姝.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