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班级导师制度实施现状调查

2018-07-25黄星邵丽李松峰林军

科教导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制度

黄星 邵丽 李松峰 林军

摘 要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对班级导师的需求及评价,进一步优化地方医学院校班级导师制度。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本科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参与调查的学生共1638人,班级导师存在与学生见面时间少、职能定位不清、学生对制度缺乏认同感、相应配套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结论:地方医学院校需正确定位班级导师职能,加强班级导师自身素养及育人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导师的互动,同时完善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关键词 班级导师 地方医学院校 现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4.037

Abstract Objectiv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demand and evaluation of students to class instructors, aim to improve the class instructors system in local medical colleges. Methods: the questionnaire was used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Result: 1638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investigation, lack of meeting times, function confusing, lack of agreement were main problems. Conclusion: Local medical colleges should strength class instructors quality and ability, encourage interactive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prove the mechanism and supervision.

Keywords class instructors; local medical colleges; status quo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19世纪末期作为一项基本的教学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核心思想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指导,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德智并重,在学习环境上主张营造和谐、自由和宽松的氛围,迄今为止,全国已经有多所高等学校在本科生阶段实行了这一制度。[1-2]班级导师则是以班级为单位配备的学业导师,一般由专业相同或者相关的人员担任,负责在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引导学生由中学向大学的角色转换,帮助学生了解及熟悉专业课程结构,制定初步学习计划等。[3]通过班级导师的指导,在学生与专业知识体系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走向正确的学习轨道。对于医学生,班级导师一般由临床一线医生担任,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班级导师除了进行专业指导,还可以进行有效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同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包括医德信念教育、医德规范教育、职业精神教育等,这是促进医学生成为医术精湛、医德优秀的医务工作者的关键环节。[4]

广西医科大学作为有着80余年办学历史的地方医学院校,肩负着为区域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责任,于2014年开始试行临床医学专业班级导师制度,目的是为更好地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同时推进学校的协同育人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5]2014年首次为一、二年级临床医学专业每个班级聘任了一名班级导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5~2017年连续三年,将临床医学专业班级导师制度扩大到了所有专业,为各专业的本科一、二年级学生每个班级聘任一名班级导师,该制度实施的三年来,共聘任了班级导师187人。本文根据近年班级学校导师制度的实践情况,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分析,了解同学们对班级导师的需求及评价,以便进一步优化该制度的实施。

1 调查对象

于2016年11月~2017年6月,分两次随机抽取配备有班级导师的一、二年级部分本科学生进行调查。

2 调查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班级导师制度实施情况调查问卷》,由专人负责发放与回收。问卷共11道选择题、1道问答题,涉及到班级导师制度的知晓程度、与导师见面的时间、地点、形式及对导师的评价与期望等方面。回收的问卷使用EpiData3.1双人录入,EXCEL2007进行简单描述性分析。

3 调查结果

3.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参与调查的学生共1638人,其中2016年11月调查811人(占49.5%),2017年6月调查827人(占50.5%);一年級学生574人(占35.0%),二年级学生1064人(占65.0%),调查对象的分布见表1。

3.2 对班级导师制度的了解情况

305人(占18.6%)表示很清楚班级导师制度的开展,990人(占60.4%)表示对班级导师制度略有了解,而仍有343人(占20.9%)表示并不知道此制度。了解班级导师制度的途径,777人(占50.6%)为班委或者同学告知,470人(占30.6%)为班级导师自己传达,217人(占14.1%)为辅导员通知。

3.3 与班级导师的见面情况

根据学校的制度要求,班级导师与大一的同学每两周见面一次,与大二的同学每四周见面一次,见面的时间、地点与方式均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542人(占33.2%)的同学与导师见面的次数为每月一次,414人(占25.3%)的同学与导师见面两周一次,见面一周一次及以上的有279人(占17.0%),只见过一次甚至没见过的有400人(占24.0%)。见面的地点以教室为主,见面的形式主要为座谈会,其他方式还有开展主题活动、上课等,部分导师还把同学们带到医院及其他专业相关场所进行参观学习。

3.4 对班级导师的评价

班级导师的专业知识及指导能力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1040人(占63.5%)的同学认为班级导师有扎实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底蕴;955人(占58.3%)的同学认为班级导师有丰富的专业经验;919人(占56.1%)的同学认为班级导师热爱学生工作,为人师表,作风正派;891(占54.4%)的同学认为班级导师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833人(占50.9%)的同学认为班级导师善于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同职业素养密切结合。认为班级导师制度发挥了较大作用的940人(占57.8%),仍有568人(占34.9%)的同学认为发挥的作用不尽如人意,118人(占7.3%)的同学认为没有发挥作用。班级导师对学生进行的指导及学生希望得到的指导见表2。

3.5 对班级导师制度的建议

从学生角度,认为班级导师制度存在的问题见表3。1083人(占67.0%)的同学认为有必要继续实施班级导师制度,建议增加见面时间,见面形式多样化,并建立监督评价体系,加强对班级导师的监督。

4 班级导师制度存在的问题

4.1 班级导师与学生见面时间少

调查显示有20.9%的同学并不知道有班级导师制度,24%的學生只见过一次甚至没有见过班级导师,学校的大部分班级导师是由临床专业教师担任,由于医疗、教学和科研任务已相当繁重,担任班级导师这一角色时,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师生之间很少主动联系,缺乏互动,更加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4.2 学生对班级导师的职能定位不清

大部分班级导师对学生进行的指导包括了解专业特点,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培养职业道德等方面,然而仍存在部分学生对班级导师的职能定位不清的问题,认为班级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作用相似,遇到学业问题时,往往首先求助与辅导员、班主任等。

4.3 学生对班级导师制度缺乏认同感

对于班级导师的评价,大部分同学认可了班级导师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等,但是对于班级导师制度的实施效果,仍有42.2%的同学表示不满意,说明学生对班级导师制缺乏认同感,较少学生愿意主动与导师沟通,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必定影响实施效果。

4.4 相应配套制度不健全

学校层面针对班级导师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但是由于该制度的实施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班级导师的监督评价体系不健全,支持力度也较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班级导师的工作积极性。[4]

5 对策与建议

5.1 正确定位班级导师职能

学生希望从班级导师处得到的指导主要包括职业规划及专业知识指导两方面,与设立班级导师制度时对班级导师的定位一致。学校教学与生活管理均以班级为单位,为每个班级都配备了班级导师、班主任一名,每个年级配备专职辅导员若干名,对于班级导师、班主任及辅导员的分工应明确,班级导师定位于主抓学生的学业及与学习相关的工作,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管理等工作,辅导员则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明确分工后,导师才能清楚地实施指导计划并确处理好与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关系,更好地形成合力,互相补充,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6]

5.2 加强班级导师自身素养及育人能力

班级导师通常是由在相关的专业领域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专业性较强的老师担任,他们不仅拥有相应的专业背景,还积淀了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教学以及实践能力也很强。[7]然而,班级导师要完成其学业引导、行为引导及心理疏导的三大职能,仍需要加强以下知识的学习:(1)专业的基本知识:每一位班级导师都要成为“专业通”,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都应熟悉掌握,还需要研究本专业就业岗位对毕业生的要求,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较好的专业发展能力;(2)国家和学校的有关政策及制度: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资格考试改革、“5+3一体化”等政策的学习,依据这些,再结合学生成长需求,明确提倡什么,不提倡什么;(3)思想教育的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行为引导也是班级导师的一项重要任务,班级导师应能有效地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爱国、爱校、爱学业、爱人生;(4)教育学的基本知识:绝大部分班级导师都不是教育学专业背景,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基本为空白,需要从把握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的角度出发,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知识;(5)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为了履行心理疏导的职能,帮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疏导心理障碍,就要了解一些大学生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大学生情绪与调节、大学生健全人格与塑造、大学生学习心理与调适、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调适等方面。

5.3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形成良性互动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学生不太了解或一点也不了解班级导师制度,不认可班级导师的指导作用,主动找班级导师沟通的意识淡薄,甚至认为班级导师的指导占用了自己的学习时间。据部分班级导师反映,其所带班级的学生求知积极性小,在课外科技、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中,只有少部分学生乐意积极参与;学生对于未来职业规划“想得比较少”,还有部分学生受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影响,对专业前景信心不足,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班级导师的工作也只能停留在表面,达不到指导效果。因此,在班级导师制实施之前应首先做好详细明确的阐释工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班级导师的作用,通过班级导师建立起在校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的桥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班级导师互动中,形成师生交流的良性循环。[8]

5.4 完善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班级导师作为个人自愿承担的工作,其工作的特殊性决定导师们必定要为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面对指导学生与日常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压力,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考评制度,否则既无法调动班级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9]首先,学校应提供有利于班级导师工作的环境与条件,制定班级导师手册,进行各种形式的班级导师培训班,对班级导师的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其次,要完善班级导师相关制度,明确班级导师的权利与义务、导师的监督管理等,从制度上规范导师制工作,确保考核评价工作有章可循;再次,完善考核和奖励机制,班级导师的评价应包括管理部门、教研室、二级学院、学生及教师自我评价等方面,其中以学生评价及自我评价为主,同时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及时掌握导师职责履行情况及学生的反映,完善导师的奖惩机制。

总之,班级导师制度是为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需求而实施的新制度,对于地方医学院校,班级导师制度的实施更有利于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有利于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专业学习,将“教书”与“育人”工作结合,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更有利于班级导师制度的实施的保障措施,保证该制度的不断优化,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陆广峰.关于高校实施本科生班级导师制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6):83-86.

[2] 韩春蕾,秦国民,刘海霞,等.医学类院校非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态度及满意度现状调查[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7.40(3):221-224.

[3] 石荣传.本科生导师制:类型、实施现状及完善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16(3):70-73.

[4] 张秋生,姜恒,李善勇.市场经济下医学院学生医德教育体系与教育模式思考[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3):450-453.

[5] 李孟璐,柳亮.地方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1):1-3+10.

[6] 刘宏玉,朱磊,覃宇,等.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调查:学生的角度——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74-76.

[7] 张明.班主任与班级导师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J].学园,2014(7):40.

[8] 李静宇.我国高校试行班级导师制过程中的障碍性矛盾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5):27-28.

[9] 唐华,李志宏,单丽梅.新机制下的高校班级导师制的改革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4(2):198-199.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制度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某些单位的制度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