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隐喻理论视阈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2018-07-25陈惠玲

科教导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词汇教学大学英语研究

陈惠玲

摘 要 随着认知隐喻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发展,把该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结合起来研究成为了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首先介绍分析如今大学英语词汇教与学的现状,再次对认知隐喻理论的发展历史进行介绍,最后就如何将认知隐喻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进行策略性探讨。

关键词 认知隐喻理论 大学英语 词汇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4.02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ly deep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the study of combining the theory with college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research.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ollege English vocabulary,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teaching strategies on how to apply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to college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Keywords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college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research

词汇犹如大楼的基石,是英语教与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扩大学生词汇量和词汇意义是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第一要务。探讨如何让学习者更好地习得词汇一直是外语教学研究界研究的问题。随着认知隐喻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我们意识到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因此将该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也是近年来外语教学研究者的一个新的尝试。但目前在相关的研究中,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却较少将认知隐喻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大学英语词汇教与学的现状,重点阐述认知隐喻理论的发展及进而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将认知隐喻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进行策略性探讨。

1 大学英语词汇教与学的现状分析

笔者在本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大一大二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实发100份,有效96份。调查结果发现非英语专业学生中80%的学生认为他们词汇量是初高中时通过死记硬背积累的。初高中教师非常强调中学课本上词汇的积累,课上或课下通过听写的方式来要求学生达到考纲里所规定的单词量。在大学,英语虽作为必修课,然而大学课堂教学中不再特别重视词汇的教学,教师极少在课堂上讲解词汇。大多数学生会在期末考试或四、六级考试前记忆大量词汇,但收效甚微。他们反映其实他们这样依靠考前记忆词汇以此来突破考试是收效甚微的,但又苦于没有方法。在经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后,他们认为词汇量的匮乏让他们在听力,阅读以及作文中失分最严重。而在英语专业学生中,他们也反映词汇的习得基本上是靠平时的自学,所谓的自学大多数是无意义的记忆与习得,他们大多数会买四级或六级词汇相关书籍背单词。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学英语词汇教与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记忆单词的方式和解决学生的面临“词汇匮乏”的困境,是英语界的同仁一直以来讨论的焦点,也是为之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2 认知隐喻理论的发展

隐喻理论是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热点。隐喻,又称为暗喻,指将两者隐含地进行比较。隐喻在Lakoff&Johnson;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出现。两位学者认为“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一种称为“隐喻概念体系”的本体思维方式,是人们认知、思维、语言以及行为的基础。此外Lakoff对隐喻的定义为: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的方式,是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系统映射,即用源域中更为具体的、熟悉的经验或概念的语义特征去解释、评价、表达目标域中相对抽象的、陌生的经验或概念。两者之间是由某种共同的特征联系起來的映射关系,它的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隐喻的运行机制,为人类的抽象思维和推理提供依据。

中国对于隐喻研究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我国古代智者在诗学和修辞学中都对隐喻的概念也做了详细的阐述。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有关隐喻研究开始和西方范式接轨。20世纪80年代,相关研究着重点在引进西方当代隐喻理论,进行互补的比较研究。20世纪末,学者束定芳、胡壮麟和赵艳芳对该理论都有一定研究。其中的代表有束定芳的《隐喻学研究》,“隐喻学”这个概念被提出,胡壮麟的《认知隐喻学》,龚玉苗的《隐喻思维能力与英语词汇教学》等。

隐喻的认知研究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隐喻研究已经摆脱了传统的辞格和语义研究。从研究现状看,中西方的隐喻研究基本保持同步,相互补充。

3 认知隐喻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认知隐喻理论归于认知语言学发研究范畴。隐喻与语言内在关联不可分割。当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不重视对词语认知理据的分析与讲解现象较为普遍,通过运用认知隐喻理论进行词汇教学,可以更好地摆脱目前词汇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词汇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3.1 重视基本范畴词汇教学,培养英语隐喻思维

目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大部分采用的是语法教学法,即根据教材所给出的单词,从语音、词性、词型结构以及基本词义等方面进行汉英对译的讲解。通过例句掌握单词的方式记忆单词,学生的参与度不大,机械输入,效果不大。大部分的非英语专业的教学极少会单独开设为词汇教学课程,很多教师亦不会着重要求学生在课堂详细学习教材上的词汇,只是要求学生课后自觉习得词汇。但实际上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工科或理科生,他们的英语基础很薄弱,但又不得不学习英语, 因为英语在中国是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课程。词汇是学好英语的首要任务,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容忽视基本范畴的词汇教学。用认知隐喻理论去指导教师在讲解基本词义,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在该词的表层含义学习和理解深层含义,通过归纳、联想和推理等方法讓学生分析和思考该词不同含义的内在关联。学生若掌握核心词汇,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所帮助。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加强自身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journey”的名词本义是旅行,旅程行期、历程、过程,动词是旅行,出游,在某地旅行或旅行到过某地。例句“Life is a journey.”字面意义为“人生如一场旅行。”但隐藏的意义却很丰富,暗指人生会遇到很多沿途的风景、很多人,收获很多,同时也会错过很多。教师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讲解词汇,分析词汇在句中的隐喻,让学生学会对隐喻表达的归纳和总结,有目的地建立学生的认知框架和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

3.2 以原型意义为中心,扩大英语词汇量

隐喻的发展经历了从修辞学研究到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过程。隐喻的“相似性”、“联想”、“映射”和“对比”的本质是语义变化的基础,也是隐喻的构建。概念隐喻以相似性作为基础将源域的特征系统映射到目标域,语言中之所以出现多义词是基于认知隐喻。隐喻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促成了一词多义,同义词现象的出现。在大学英语大纲所提出学生的词汇量要求学生若只记忆原型意义,这是不达标的。在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即在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词义在相应的语境下延伸为其他含义,这些含义具有内在具有相似性和对比性。根据认知方式由词汇的本义推导其各个喻义。例如heart 这个词,是个物体,实词,它的原型意义为器官心脏。其引申意义中的名词为核心、实质、重点、要点,中心、内心(情感意义上)、鼓励。再例如,“dawn”,原型意义是黎明,拂晓,动词是破晓,(天)刚亮。引申意义中的名词为开端,醒悟,动词为开始出现,变得明朗,(开始)被理解,被领悟,被看清,被想到。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语义发散和图式构建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充分理解各含义的内在关联,在语境中理解该词的其他延伸意思。

3.3 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加强英语文化隐喻认知

语言文化来源于生活。由于中西方的地理位置环境,历史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但人类生活方式的共同性又决定着中西方在语言文化上的相似性。文化存在于隐喻中。首先,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语言使用者能通过隐喻去认识和理解世界;但是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及文化背景不同,各民族在隐喻的使用上存在着差异,一般而言,在不同的地域环境和生产生活经验方面,中西方会选择自己熟悉的动物来表达意义。西方社会对马比较熟悉,而汉文化较多的描述牛。例如,中国人说“吹牛”,西方人说“talk horse”。同样表达“胆量过小”,西方人用“as timid as a hare/rabbit”汉语中用“胆小如鼠”。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西方文化与认知方式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认识,促进学生认识到英语词汇中所蕴含的文化色彩。

4 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意识到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语言教学有着科学的指导作用和较好的应用价值。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将认知隐喻理论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认知隐喻理论指导英语词汇教学,改变原有的机械式的学习策略,对同一单词的多层含义进行认知方面的隐喻关联进行解释,注重词义的扩展和意义延伸以及词汇里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单词,这无疑能快速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同时学生能够在英语听力,阅读中得到准确的信息,在翻译、口语以及作文中用词准确和巧妙,这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 Lakoff,G.& M.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 Sweetser,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 马瑞贤,李佐文.隐喻认知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36-139.

[4] 彭春霞,文莉秋.认知隐喻理论的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海外英语,2013.

[5] 束定芳.隐喻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 王守元,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3(1).

[7]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82-89.

猜你喜欢

词汇教学大学英语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小英语词汇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法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