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的境界

2018-07-25徐殿东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建功立业读书人庄子

徐殿东

我倒以为,我们不必急切地劝所有人读书。因为书犹药也,劝人读书很像劝人吃药。但却可以提醒,在你拿起书准备打开时,问一下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读书的动机,可能决定着读书的结果,影响着读书的境界。

我们也不必过于责备所有不读书的人,也许还需要理解包容他们。他们的某些言行,也许还真的符合人生宇宙中某些部分的真理,就如同说大象是一根柱子一样。人们来到世间,一定不是只为了读书的;相反,如果需要读书,读书一定是为了人生的。说书如同药,读书的前提就出来了,人病了需要疗养才需要吃药;得了什么病,才吃什么药。否则好端端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吃药呢?孔子说,“行有余力,而后学文”。在孔子看来,还有比“学文”(学习文化典籍,即泛义上的读书)更重要的事情在,这就是“行”,进了家门上堂见了父母就行孝,下堂见了兄弟姐妹就行尊长爱幼,出了家门就广泛地友爱更多的人们,并进一步亲近仁德圣贤。显然这些话是对正在读书上学的学生说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一个人病了,需要治療康复,但治疗康复的方法有很多,吃药只是方法之一,并不是唯一。即使得了同一种病,不同的人,在不同时空,所吃的药也会有很多种不同,正像数学的一题多解一样。人们来到世间,各自的人生愿望及人生终点各不相同,从起点到终点,从此岸到彼岸,所需要的途径和方法也各不相同,读书只是众多的途径方法之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说这话,用来自勉自励,尚可理解;若用来苛人,会大有悖谬。圣贤曾棒喝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所以,我们需要与书有一段距离,就像我们站在大道上看路边的药铺一样。这一段距离可能会使我们对读书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坠入“法执”之中。

“法执”,是一个很专业的名词,也是个大概念,它几乎包括了读书的所有错误行为。所谓法,指我们的心愿从生起到实现这个过程中的方法途径。它包括所有的观念、理论、方针、政策、制度、章程,也包括所有的技术、工具、措施、方法等等。所谓执,就是执着、迷信,就是迷失到法本身而忘掉或忽略了实现心愿这一目的。所以,我们说,发愿(即心愿的产生)和了愿(即心愿的实现)是人生第一位的,而那些帮助我们实现愿望的所有的途径方法是第二位的。因此,我们说,在你拿起书准备打开时,问一下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也许对于寒士励志很有帮助,但对许多二代公子几乎没有什么意义,他们可能更需要的是,在富裕的物质享受下如何获得心灵精神的清新生机。于二代公子或某些独生子而言,“我”不需要“黄金屋”和“颜如玉”,不需要为此而去读那些改变贫穷家境提高物质生活的书。有时候师长们非常困惑中小学生为什么不如饥似渴地读那些大部头的世界名著呢。我们的师长也许不明白,那些大部头的世界名著本身就不是给今天的中小学生写的,今天的中小学生只需要几块钱一瓶的娃哈哈或农夫山泉,并不需要数百元一杯的大红袍或什么功夫茶。所以,破除读书“法执”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白“我”是谁,“我”现在在这里需要读什么书。至于那些自己不读书只要求别人读书,或者把遥不可及的别人的读书标准拿来要求自己的子弟,就不必去说了。

庄子曾坐在高高的山顶上,给我们登书山的人列了几种迷途供我们觉醒。第一种迷途,刻意放言高论,埋怨指责,诽谤世俗。第二种,极力宣扬道义,主张修为,好为人师,设立名教,教诲世人。第三种,宣扬建功立业,丹青留名,标榜富强国家。第四种,避世江湖,隐居休闲。第五种,调息导引,练拳服丹,追求长寿。一个孜孜读书的人看了这些,着实会吓出一身冷汗来。我们尽心尽力地读书,几乎很难跳出这些范围,且被庄子视为迷途。这里的第三种,庄子只用了五个字来提醒,“无功名而治”。他并不是反对为天下太平而努力,只是提倡一种更高的境界,就是不必过分追求建功立业流芳百世,如果没有建功立业流芳百世却使天下太平,那才是读书人要追求的。在庄子看来,这里的天下太平的“治”是根本目的,是第一位的;而那些“功名”只是手段之一,是途径之一,是第二位的。庄子反对的并不是目的,并不是天下太平,而是一味地提倡建功立业流芳百世这些刻意的行为。读书人明白了这一条,就明白了当年古公禀父为什么要放弃与戎狄作战,离开原有的土地和封地上的人民迁徙周原的心了。

老子呢,他简直是居于九万里高之青天之上,不断地用“犹然笑之”和“犹有未树也”来引领着读书人走向圣地。你书读成了,做到了胜任工作职位成为杰出将才,品德心性可以承载一乡一邦,德才兼备可以治理一国这些成就,这才符合了基本准线,你的第一个师兄宋荣子还在那里笑你呢,因为你还没有过第二关,这第二关叫毁誉关。事业上你成功了,但在内心深处你仍活在别人的赞美或贬斥中,你仍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很受别人毁誉的影响。你继续读书,过了求名的毁誉关,也不再极力追求世间的福报,第二个师兄列御寇还在那里等着你,帮你完成“犹有未树”的第三关功课。你继续读书,终于完成了第三关,达到身心的更高进化,拥有了更大的本领,并能把持住内心不受世间福报的诱惑,这时大师兄便在九霄之上等着你过第四关,最后你完全地摆脱了物质与精神的束缚与依赖,达至神人圣人的境界。固然,我们每一个人不一定都要像或都能像老子庄子那样,但他们给我们指点的读书津口,还是很值得读书人深思反省的。

“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这是学子对读书的初心与起点的自觉。经常扪心自问,会给求学成长阶段的学子点亮读书的航灯。高分低能的论断、钱学森之问以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悲叹,都既在悲叹当前教育,更在悲叹读书的偏失。读书首先用来明理,洞明世事,弄清宇宙人生中的因果事理,同时端正自己的内心念头,然后去把人做好,这也许就是今天说的“立德树人”了。

“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这是文人对读书的初心与起点的警戒。当你学富五车时,或者自感“腹有诗书气自华”,或者拥书自雄,这时需要退出那个药铺子到门外,听听那个砍柴的下下人说,“诸佛大义与文字无关”;想想两个皇帝,一个焚书又坑儒,一个大兴文字狱;再望望西方的柏拉图对“诗人”的批判,歌德笔下浮士德心中的象牙塔。如果读书给别人给社会读出了一堆的负能量,给自己也读出了一身的坏毛病,那还“不如无书”来得纯正干净。欧洲人把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横扫欧洲大陆看成是“上帝的鞭子”,那么我们读书人是否也需要将“焚书坑儒”与“文字狱”看成是“老师的戒尺”呢?明末清初的关中大儒李二曲在其《学髓》一文中,大声疾呼:如果我们读书求学,不是为了提升心性,使自己身心健全发展,即使读尽伏羲以来所有的典籍,也只不过是在玩物;撰写的文章书籍堆了一桌子填满了一屋子,也仍不过是在丧志。至于今天全社会的人们,都在低头看手机,大家只需要自问“我为什么要低头读手机上的这些图画文字”,其是非曲直,各人便会心中自明。

对于每一个处在社会兴替轮转的个人或一个家族而言,改变命运,提升地位,经久不衰,书与读书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而言,中华文明历久弥新,永葆活力,书和读书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民族的有些读书人,能够时刻反省自己读书的初心,走出书屋站在人生社会的大道上回望屋内的书与读书人,远望屋外的行路人;我们民族另外一些不读书或不需要读书的成功者,把眼前和局部的眼光放向未来与整体:那么,我们这个民族,读书的境界就可能会大为不同。

猜你喜欢

建功立业读书人庄子
我是快乐读书人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书人的事
以生产经营任务为中心引导女工发挥“半边天”作用
读书人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大名县政协开展“我为大名超常发展建功立业”活动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在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