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自由体位对分娩结局影响的临床研究
2018-07-25潘柳萍黄芳泳陈超英
潘柳萍,陈 恒,黄芳泳,郭 欣,陈超英,孔 霞
(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产科,广西梧州 543002)
近年来,国内剖宫产率的不断攀升,二孩政策的实施,人们对自然分娩的认识又逐渐回归理性,如何降低剖宫产率,促进自然分娩已成为产科的热点话题。国内外学者对于产程中实施自由体位有了深入的研究并应用于临床[1]。本研究为探讨产程中实施自由体位对母儿结局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所选对象均为初产妇,年龄19~34岁,身高≥146cm,孕周37~41周;单胎头位;无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骨盆内外测量无异常,签署阴道分娩知情同意书。
2.2 分组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7年12月在我院产科自然临产的300例初产妇,根据产妇的意愿进行分组,按其进入产房时间的先后顺序编号,每组各150例,奇数组为观察组,偶数组为对照组。观察组产妇年龄21~34岁,平均年龄(24.33±3.71)岁;孕周在37~41周之间,平均孕周(39.11±0.81)周;身高151~169cm,平均身高(159.14±5.23)cm;体重49~76kg,平均体重(63.83±7.23)kg。对照组产妇年龄19~34岁,平均年龄(24.50±3.82)岁;孕周在37~41周之间,平均孕周(39.24±0.86)周;身高152~168cm,平均身高(158.53±5.43)cm;体重51~77kg,平均体重(64.25±7.44)kg。比较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等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3 研究方法
1.3.1 观察组:产妇在产程中采用自由体位。助产士介绍自由体位方法,让其了解通过此方法带来的好处。产妇选择的体位有卧、坐、站、走、蹲、跪、趴等,并可利用分娩球、坐椅、扶行车、软枕等辅助工具,可根据个人感觉及适宜情况予以转换。胎膜已破者,经医生评估,胎头已衔接、无明显阴道流液、胎心无特别可采取自由体位。第一产程:卧:可左右侧卧位、侧俯卧位、半卧位等。走:在家属搀扶或使用扶行车,在待产室内走动。站:站在床尾,以床尾栏为支撑扶手,身体前倾,做左右、前后、旋转运动等。坐:坐在椅子上或坐在分娩球上。跪:跪在枕头上,双膝盖与肩同宽,抱着或趴在分娩球上,做前后、左右、旋转运动、摇摆骨盆动作。第二产程:蹲:两腿分开,两脚平放,蹲在地上或产床上,双手扶床栏或助产士,确保安全,配合宫缩用力。坐:坐在分娩凳上,配合宫缩用力。卧:取半卧位,床头抬高约30°~45°,双足蹬在产床上、双手握产床把手,或双腿屈曲、双手抱膝,配合宫缩用力。当胎头拔露后回到产床取半卧位分娩。
1.3.2 对照组:产妇产程中采取传统的以卧位为主(不限定卧姿)体位或随意走动,阴道检查宫口开全后,在产床取半卧位分娩。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包括自然分娩、剖宫产、阴道助产;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产后2小时出血量、新生儿窒息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并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或校正卡方(最小频数小于5),以 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情况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7.75,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130例,对照组自然分娩率111例,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7.62,P<0.05);观察组剖宫产19例,对照组剖宫产36例,观察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x2=6.43,P<0.05);观察组阴道助产1例,对照组阴道助产3例,观察组阴道助产率低于对照组(x2=0.25,P>0.05)。观察组新生儿轻度窒息1例,对照组新生儿轻度窒息8例,观察组新生儿轻度窒息率低于对照组(x2=4.12,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情况比较[n(%)]
2.2 两组阴道分娩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产后2小时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阴道分娩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及产后2小时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阴道分娩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比较(min,±s)及产后2小时出血量(ml,±s)
表2 两组阴道分娩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比较(min,±s)及产后2小时出血量(ml,±s)
组别 第一产程 第二产程 产后2小时出血量观察组(n=130) 436.72±106.63 49.32±13.56 126.31±32.49对照组(n=111) 612.56±131.55 65.63±15.85 155.68±38.14 u值 11.27 8.50 6.37 P值 <0.01 <0.01 <0.01
3 讨论
影响分娩的因素包括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心理因素,当这些因素均正常且能相互适应时,分娩则顺利进行,反之,将发生分娩困难。近年来,精神心理因素在分娩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
在传统自然分娩中仰卧位是最常采用的体位,便于助产士观察产程、胎心监测以及接产。大量相关医学研究表明,产妇处于平卧位时,骨盆的可塑性受到限制,骨盆较狭窄,胎儿下降阻力增大,使胎儿下降变得困难,产妇的不适和疼痛随之增加,导致产程延长[3]。自由体位分娩,即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身体所采取的各种不同姿势,不再是传统床上卧位,而是以产妇感觉舒适、缓解疼痛(不适),分娩时能够更好的用力为依据来调整体位。有资料显示,改变产妇体位,能增加其骨盆的空间,有利于胎儿的旋转,如坐位与蹲位可使用坐骨棘径线增加0.67cm,出口径线增加1~2cm,骨盆出口面积增加18~28%。自由体位和持续运动(骨盆摆动、摇摆、行走),使得骨盆各骨骼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骨盆的形状发生持续性的变化,使胎儿纵轴与母体产轴一致,有利于胎儿借助自身重力、羊水产生的浮力以及子宫收缩力转动,胎儿重力方向发生改变,胎背朝向母体腹部,达到改变异常胎方位,有助于产程中胎儿最重要的运动如俯屈、胎头下降、内旋转;有利于胎头紧贴子宫下段及宫颈内口,引起反射性子宫收缩,促进宫口扩张,加速产程进展[4-5]。
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相对性头盆不称、胎儿窘迫是分娩过程中行阴道助产及中转剖宫产的主要原因。平卧位分娩时,因胎儿体轴与母体骨盆入口不一致,不能充分利用重力作用,影响胎头下降及旋转,妨碍胎儿从枕后位或枕横位转至枕前位,容易导致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发生,增加分娩难度。及时纠正胎头位置异常是降低剖宫产率和阴道助产率的关键所在。自由体位时宫缩比平卧位强,良好的宫缩可以克服因胎方位异常轻度头盆不称造成的阻力,降低由于产程阻滞造成的胎儿窘迫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有效降低阴道助产以及中转剖宫产的发生率,促进自然分娩[5]。由于分娩的高风险性及结局的不确定性,多数产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如果不及时缓解产妇的不良情绪,将导致分娩困难,甚至不得不采取剖宫产干预措施[7]。张喜梅等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产程中采用自由体位,有助于产妇积极参与分娩过程,缓解漫长的产程等待的烦躁情绪,减轻分娩疼痛或不适感,增加产妇舒适度,提高产妇的分娩控制感。分娩控制感越好,积极情感越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妇的焦虑水平,从而保持良好的精力、体力,增加对自然分娩的信心,可见分娩过程中体位的选择对产妇和新生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8-9]。
孕妇仰卧位时,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减少使血压下降;同时压迫腹主动脉减少子宫动脉的血流量,影响子宫胎盘血流,造成胎儿窘迫,如长时间的仰卧位,甚至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子宫胎盘血流迅速下降,胎儿宫内缺氧加重,造成不良的胎儿结局[10]。如长时间的卧位以及产妇紧张、焦虑等情绪的改变,会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肺内气体交换不足,致使子宫缺氧收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胎先露下降受阻、产程延长、孕妇体力消耗过多,同时,也促使其神经内分泌发生变化,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血压升高,导致胎儿缺氧,出现胎儿窘迫。而实施自由体位减轻了子宫压迫,改善血液回流,减少了导致胎儿供血供氧不足的诱因,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从而明显改善产妇的分娩结局[11]。
综上所述,在产程中实施自由体位,能够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并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减少围产期母儿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