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气氛回归感性
——《气氛美学》评介

2018-07-25蔡克斡

美育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鲍姆诺特面相

在鲍姆加通那里,美学主要以感性认知理论的形式存在。而在黑格尔后,美学更多是为艺术问题的探讨与审美判断力的培养而服务。随着现当代艺术的发展,美学对其也作出了回应。以丹托、杜尚等为首的美学家和艺术家强调现当代艺术的概念化,这是对美学感性认知理论定位的一种反叛。而以沃尔夫冈• 威尔什、格诺特•波默等为代表的美学家则主张回到鲍姆加通的感性学传统,以一种艺术品美学之外的美学姿态来应对现实审美化。其中德国美学家格诺特• 波默从现象学的方法出发提出了“气氛美学”的观点,在复归鲍姆加通感性认识的传统中对德国古典美学进行一种重新塑造。《气氛美学》一书是格诺特• 波默的一部代表作,此书主要分为四个章节,从气氛概念的定位入手,经由感性认知的论述视角来阐述其所主张的新美学。

格诺特•波默在《气氛美学》中提出“气氛美学”的概念,把气氛列为美学研究对象的同时对气氛进行一种美学意义上的解构与再造,对气氛概念的阐述随着章节的变更在各局部文本的论述中进行递进式的语意建构。波默在第一章开头就提出了气氛是新美学的根本概念这一论断,而他主张的新美学是从生态美学出发的自然美学,是对康德、阿多诺等人主张的判断美学的偏离。在对个体的经验以及其处境感受的强调中,引入了气氛的概念。在第二章中,波默提出了气氛的居间性,气氛不是基于主客二分的概念,而是介于主、客体之间。气氛现象的存在具有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其中重要一个原因在于个体对气氛感知的整体性。在声响和气味的迷狂中,气氛呈现为某人某物在空间中可察觉的在场。在第四章中,波默又复归于气氛居间现象的阐述,强调对气氛的感知往往要通过主体的经验来体现,而气氛的营造又意味着某种客观性的显现。波默在第三章中将“气氛美学”与面相学联系起来,传统的面相学强调通过个体的外在特征来推测其内在本质,而气氛的关注点在于把人或物察觉为在场。正如波默说的那样:“面相学所推断出的特征并非一个人那隐藏着的本质或本性,而是出自这个人的气氛规定性。一个人的面相并非其隐藏着的内在性的外部标记,而是他的身体性在场的表达。”当某物被我们经验到为某事物时,往往意味着我们把气氛视为某事物的在场方式。

在格诺特•波默的新美学中有两个重要的关注点:感性和自然。美学长期作为一种关乎艺术和艺术品的理论存在,使得感性和自然在美学中几乎消失。而气氛让个体重视人的处境感受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审美中重建感性认知,从而导向审美的生活化。

本书是杭州师范大学美育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艺术学理论)美学与美育研究译丛之四。

猜你喜欢

鲍姆诺特面相
北京英诺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艾米·诺特曾面对性别歧视和纳粹主义——100年后她对环论的贡献仍影响着现代数学
为数学而生——埃米·诺特
《绿野仙踪》土耳其译本中的翻译问题
一个人的面相 有他内心的模样
面相
面相大师
相亲
短信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