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模式构建
——以中小学音乐课堂古诗词吟唱教学为例

2018-07-25胡沈颖

美育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古诗词中华传统

胡沈颖

(湖州中学,浙江 湖州 313199)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系列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方针政策,标志着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同时也为各级学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学校是实施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学校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责任担当,也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内在需求,对于吸取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国家课程内容、促进师生吸取地方资源提高专业水准、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等,都有独特的价值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内涵

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而世代传承发展的,具有悠久历史、鲜明特色、博大内涵、优良传统的精英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辛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历经千年岁月洗礼、大浪淘沙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特征的民族文化,是在民族历史的进程中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等共同作用而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体系。

从时间层面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指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的反映我国民族气节、彰显民族精神的特色文化、先进文化。从空间范围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空间界限。从地域分布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区域文化,或曰民族文化。从涉及内容看,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而种类繁多,充分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我们综合各种观点,以传统文化的形态与内容为依据,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经学、蒙学、史学、文学、传统音乐、民间礼仪、传统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武术、养生以及传统医药文化等方面。若从呈现方式与形式题材的角度观之,则为“琴、棋、书、画,诗、歌、辞、赋”以及各类民俗节庆。质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祖世代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和印记,也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成为世人的精神食粮和宝贵财富,具有强烈的历史性、继承性,永恒的丰富性、多元性,鲜活的现实性、活态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国人的思维和行动,它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一代又一代积累造就的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那深厚而又稳固的文化因子,为当代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着有益的借鉴,也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着智力支持和文化根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

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2006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就潜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此后,中共十七大,十七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问题。2013年11月18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中首次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2014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欧洲学院的演讲中指出:“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杆、民族文化发展的“活态”见证、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之源。换句话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修身、齐家、治国”的根本。

三、古诗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存在方式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以独特的存在方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功能。这里所指的“存在方式”是指在古诗词吟唱领域中体现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存在方式,即古诗词吟唱的审美特性和思维方式。众所周知,中国传统音乐思维与西方音乐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传统音乐在言志、言情及审美中,密切联系着诸如传存、政教、组织、民俗、娱乐等多种实用功能,因而其音乐感受是整体文化功能的体认及主体活动方式的感性承受。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主体活动方式的对象并非“乐理”所条分缕析的认知对象,而是提倡天人合一、心物一体、情景交融以及“掘井及泉”的体验与智慧。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中国,独立的音响音乐概念形成较晚,中国传统音乐以操作为核心的观念,存在于祭祀、农耕、社交等过程中,因其功能性,往往歌舞乐三位一体。而诗正是当时的歌,融于这种过程中的具备表达、歌颂、记载等功能的形式,是典型的情感寄托的存在方式。

其二,天与人、男与女、阴与阳转化成了对立统一的太极。这种对立统一的审美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中国古诗词充分体现了这种审美方式。古诗词的平仄对仗,律诗中的对偶,以独体单音的语言文字寻求一种诗歌语言的节奏感,使中国诗歌自然就形成了对诗句吟诵之节奏顿挫的重视。很多古典诗词体现了中国文学易知、易感的特点,运用了很多赋比兴的手法,容易理解。

其三,从中国的记谱体系,可以看出音乐思维、行为以及传承、传播方式的特征。在文字谱与“释谱”“打谱”“读谱”的过程中,谱与产生的实际音响留存很大空间。这种解读是不断创作,再生、复活,同时也给予个人充分的自由,强调所有感官都参与的“传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教学而较少依赖乐谱和文献,它倾向无形的传承,强调表达、创造力和即兴性,强调即兴,十分容纳不确定性。古诗词的吟诵调的传存,就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乐谱表达中“韵曲”的特征。

可以说,诗歌吟诵贵在将古人诗歌原有的韵律与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和诗人的生命结合起来,令诗歌的生命延续,生生不已,这就是中国诗歌的吟诵之妙。古诗词吟唱诗情我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吟唱的一种主要形式——弦歌,就是典型的心有微动则无不可应诸弦、管、喉上,符合于每一个人、每一次“发言”的独特性。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古诗词吟唱的存在方式符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思维与审美特点,处处体现了以行为操作为核心的注重过程、功能、动态的整体音乐观。

四、古诗词学校教育传承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园地,也是培养每一位学生从小学习并掌握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阵地。我们在国家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广泛调研,综合考虑学生实际、学校发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从学生能力和需求出发,尊重学生兴趣和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认知规律,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古诗词吟唱学习的同时,感受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基础知识。为此,我们采取以下措施落实古诗词学校教育,建构古诗词学校教育传承模式。

(一)建设古诗词数据资源库

古诗词数据资源库建设是学校实施古诗词教学的基础环节,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基于此,我们全面搜集整理古诗词相关资源。目前,已收集资源有:词谱曲谱诗词格律、大学全本胡谭珠唐调吟诵、古典诗歌吟诵九讲、华锋吟诵学概论音频、我爱吟诵高级(第三版)、我爱吟诵中级(第三版)、我爱吟诵初级(第三版)、新常礼举要(动画篇)、《道德经》吟诵(上)、《道德经》吟诵(下)、吟诵入门、必背70吟诵、陈少松·论语吟诵、传统吟诵精选、小学必背古诗文75首(王恩保、戴学忱)、朱畅思老师相关资料、声律启蒙——吟诵版(盈视、程汉麟编辑)、谈诗词的声情教学纲要、心经、(蒙学)百家姓、(蒙学)弟子规、(蒙学)千字文、2017古诗词吟唱、声律启蒙吟诵录音、诗经、台湾成功大学王伟勇古典诗词之吟诵歌唱、吟诵教程39网络课程、吟诵教程音频、中华吟诵·汉诗文本来的声音、中华吟诵·学习吟诵·充盈心灵、中华吟诵·古代吟诵教学之美、陈少松·中华吟诵与古典美文欣赏等,为学校古诗词吟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古诗词校本课程系统开发

古诗词是不能注解的,一旦注解就失去原有的兴味,那么如何攫取古诗词原味的“风景”呢?吟诵是主要途径。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我们的课程以古诗词的吟诵为基础,从古诗词的意韵、声律和音乐的角度对古诗词进行研究,用音乐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创作,填补古诗词吟诵跟音乐教学相结合的空白。那么通过什么手段实施呢?一切课程的合理开发与成功落地,都必须小心翼翼地匹配学校的核心软系统:理念、价值观、学科目标、科学依据,以及同步联动学校所有系统的随同变革:学习方式、空间环境、教师素养、资源支撑、评价体系、管理机制等。所以我们才会说,“课程的质量决定学校的质量”,在全球教育变革中,这个逻辑总是反复被验证,从未被动摇。对于课程建设,做法如下:

1.课程规划与实施

根据调查结果及湖州市“中小学诗乐式音乐教学课程开发与研究”课程组研究策划,决定建设中小学(湖州市部分中小学参与)的诗乐式音乐课程开发,高中承担古诗词吟唱与意韵表达的课程建设。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此外,还制作《美不胜收——吟·唱》微课程系列,发布于浙江省微课网,大大提升学习辐射面,并被评为浙江省精品微课程。

2.课程内容设置

课程组开发的课程教材分概论、吟诵训练、吟唱实践三个单元。概论部分以知识讲座为主,鉴赏为辅,使学生了解古诗词吟诵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文化艺术形式,是诗词音乐性的进一步升华;吟诵训练部分主要以诵读中的字音、节奏、韵律、气息、情绪等技能训练为主,包括不同格式的古诗词声律入门,让学生在训练中增强对古诗词吟诵文化的感性体验;吟唱实践部分主要引导学生从吟诵发展到吟唱。借助相关民歌、戏曲、宗教音乐横观鉴赏,认识诗词吟诵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师承、方言、审美情趣的差异,以及在流传过程中受到方言、师承、民歌、戏曲音乐、宗教音乐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和腔调,这些音乐也与吟诵音乐互相影响、互为吸收,然后拓展至学生自主吟唱与发挥。课程主要内容架构如表2所示:

表2

3.搭建课外实施平台

根据学校课程规划设计,除了选修课的开设,学生社团的组建也是重要环节。为此,湖州市教研室成立了专门的课程研究小组,针对不同学段、特征分工尝试实践并定时相互探讨指导。社团的学生来源于校艺术团队、学生音乐、文学社团、传统文化爱好者等,社团的组织和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吟唱,形成氛围,能够熟练掌握古诗词的吟诵规律和方法,结合音乐知识,对古诗词的意韵进行音乐的扩展和创编,使学生在知识运用上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在音乐素养上有一个更大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吟唱水平和音乐素质。学生社团实施古诗词吟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拓展,主要采取以下手段:第一,“诗乐式”课程组活动(学生交流部分);第二,相关课题研究;第三,社团活动。其中,社团活动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4.课程管理机制

为保障中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稳步推进,取得长期的良好收效,市教研室将古诗词吟唱课程研究与开发纳入到市级“诗乐式音乐课堂教学”课程方案,笔者所在的工作室将此研究纳入到省级微课程开发制作与省级课题研究中进行,相关各校的开发实施也属于拓展类课程。为加强课程的管理,依据《2017年度浙江省微课程建设规范》、《湖州中学深化课改课程设计方案》、《××中学构建古诗词吟唱课程实施方案》(如《湖州中学“美不胜收——吟·唱”课程方案》)、《××中学诗乐社团章程》(如《双林中学呦鸣吟唱社章程》)等规章制度,对古诗词吟唱课程相关工作做了顶层设计和严格的规定,形成科学有序且具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

(1)课程的文化思维定位

从课程文化思维的角度看,古诗词吟诵教学课程科分为吟、诵、唱、读(图2)。吟诵学习与实践是载体,通过读—诵—吟—唱的步骤掌握吟诵技巧,进一步了解各级特征、方言实践以及创编创作并结合器乐提升至音乐层次。这个过程中渗透文化价值与历史传承的教育,遵循课程组激活基因—启动思维—发展能力—养成习惯—形成自觉的建设理念。湖州中学《诗情我意》古诗词吟唱课程的主要路径为:回归基因—族乐审美—诗情我意—抒发表白—美不胜收。

图2 课程文化思维导图

(2)课程目标定位

①以古诗词吟诵与吟唱教学为支点传承相关中国濒危文化绝学;

②吟唱技能学习:字正腔圆,因声入境;把握节奏、培养语感;吟诵领悟,感受韵味;

③逐步学会自主吟唱;

④推广古诗词吟唱音乐教学课程。

(3)课程辅助途径

①组建诗乐社团、学习小组;

②开设选修课。

每周三下午第四节课定期开设诗乐角活动,由学校教导处、政教处、艺术教研组三方共同管理并实施。

总之,从教育学的视角看,古诗词吟唱教学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有独特的价值意义和存在方式,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古诗词吟唱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贯彻落实艺术教育课程标准的体现,是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当承担的职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发展重要主题的时代,古诗词吟唱教学必将在复兴中华文化的历程中发挥出不可低估的作用。当然,古诗词吟唱教学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个人之力所能及的事。古诗词吟唱教学当在建设丰富资源库的基础上,选择集中优势资源开发优势课程,完善课程内容,拓展课程实施途径,强化课程定位与实施管理,才能强化古诗词学校教育,建构起较为完善的实施模式,才能促进古诗词学校教育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

猜你喜欢

古诗词中华传统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