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探索明确发展思路
2018-07-25■文/刘春
■ 文 / 刘 春
“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系列报道六十三
合作社逐渐明确了发展目标,即种植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成员知识化。
湖北省京山县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水稻集中育秧基地
四月插秧谷满仓,春耕生产正当时。在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各乡镇抓住有利天气时机,抢插秧苗,忙碌的春插景象随处可见。不过,在京山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忙碌的却不是一个个农民,而是合作社的插秧机和农机手。“合作社的机插秧服务解放了我们的双手,让我们‘站着’就把田种好了!”京山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感慨地说。
突破瓶颈早稻育秧实现工厂化
绿丰农机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4月。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合作社成员已经达260户,流转土地 5400亩,服务周边农户2000多户,农机作业面积8万多亩,成为一家集粮食种植、大棚温室反季节蔬菜种植、粮食烘干及收储、农作物秸秆回收、秸秆转化食用菌生产、废料加工有机菌肥等全程社会化服务为一体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位于京山县。这里低山、丘陵、平原地貌兼而有之,可谓“七山一水两分田”,是一个典型的南方丘陵山区县,水稻常年种植面积85万亩。针对当地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状,合作社打造了一支全程机械化种田的社会化服务队伍,为农户提供机械化生产、农田托管等一系列服务。
水稻机插秧技术,是用插秧机械代替人工栽插,以及采用与之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具有减轻劳动强度、节省秧床、节省人工、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等优势,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成立后不久,合作社就开始推广这种技术。
在推广的过程中,合作社越来越认识到,育秧是机插秧的关键,只有突破育秧瓶颈,机插秧技术才能大面积推广。因此,合作社因地制宜,从“大棚、大田集中育秧”再到“工厂化流水线育秧”,稳扎稳打,并行不悖,一举突破了育秧环节瓶颈,早稻育秧基本实现了工厂化、商品化。
探索发展工厂化育秧实现提质量降成本
在育秧时节来到合作社,就可以看到一排排早稻秧苗排列得整整齐齐,这些秧苗除了供合作社自有水田插秧外,剩余的都是采用订单模式,为周边农户代育的。合作社高质量、高标准的育秧技术得到了当地农户的欢迎。现在人工成本高,通过规模化集中育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普通农户用传统方式,从育种到下田成本大约为700元/亩;合作社实行工厂化育秧,规模化经营,成本控制在300元/亩以内,相比降低了400元/亩。
发展到现在,合作社的工厂化育秧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然而在开始阶段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摸索。就拿工厂化培育秧苗的土壤来说,合作社使用的不是普通的农田土壤,而是一种黑褐色的人工土壤基质,这是秸秆粉碎后添加沼气渣、畜禽粪便等发酵制成的改良育秧土。以前有的合作社是用营养土育秧,营养土就是自己在田间配土,一个盘的秧要8斤左右的土。一开始绿丰农机合作社使用的也是这种土,但面临着田间的土被取得越来越少的问题。近两年通过改进,合作社采取基质育秧,不仅解决了取土困难问题,也为秸秆利用找到了出路。
60多岁的农户秦大妈是订购合作社秧苗的老客户,每到育秧时节,她都会早早地和合作社签订订单,以便使用秧苗时能及时取到。她原来一直是自己育秧,费时费力不说,成本还高,而且有一次因为家里有事外出几天,阳光太剧烈,自己育的秧苗全部枯萎死亡了,后来到合作社临时订购了秧苗,才解决了无秧可插的难题。她认为,到合作社订购秧苗,价格都是其次,最主要的是秧苗质量好。
工厂化育秧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一步。随着发展,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逐渐实现了“统一机耕、统一机插、统一机防、统一机收、统一秸秆回收、统一烘干”等一条龙全程机械化服务。
确定新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在合作社提供的全程机械化服务中,值得一提的是秸秆回收。可以说,合作社开展这项服务有点偶然。
2015年10月,京山县农广校举办了一期新型职业农民农机操作与维修培训班,理事长李清阳也给自己报了名。原本是想学点农机维修的知识,没想到不仅学到了农机知识,还看到了秸秆回收利用的巨大市场。
湖北省京山县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在进行机械化插秧
培训班结束后,合作社就购买了2台打捆机、2台秸秆运输车,组成秸秆打捆回收工作队,在罗店镇及周边乡镇回收秸秆,收回来的秸秆被制成基质土用于育秧。
尽管初期收回来的秸秆被有效利用了,但是随着发展,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的面积越来越大,收上来的秸秆也越来越多,如何处理也随之变成了一个问题。
经过多方考察,合作社确定了一个新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即“种植有机农作物—回收秸秆—双孢菇栽培—废弃材料生产菌肥—菌肥还田”。
按照合作社制定的发展模式,双孢菇的生产原料主要是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刚好可以消化合作社收购的部分秸秆,而且这项技术现在已经很成熟了,推广起来会很容易;生产双孢菇后废弃的基料是很好的肥料,可以用于有机农作物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
这个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得到罗店镇政府的大力支持,该镇考虑将当地的一些扶贫对象优先纳入双孢菇产业发展对象,鼓励引导农民种植双孢菇。
李清阳表示,这个模式发展好了,不仅合作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周边的农户也能很容易参与其中,可达到增收致富目的。
从2014年成立到现在,合作社发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但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合作社推行的全程机械化服务不仅实现了让农民“轻松”种田,而且达到了增产增收。目前,合作社流转的土地平均亩产稻谷达1300多斤;由于产量大且品种纯,每斤稻谷的销售价比市场要高出5%。合作社年经营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成员户均纯收入比普通农户高出2万多元。
随着全程机械化的推进,合作社逐渐形成了明确的“四化”发展目标:种植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成员知识化。
李清阳认为,合作社还需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增强员工凝聚力。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实现合作社的目标,打造一个成功的现代化农机专业合作社,让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