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新活素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2018-07-25刘洪霞蒋雪羚甘晓雅
刘洪霞 蒋雪羚 甘晓雅 孙 阳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终末阶段所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心脏疾病有关, 也与年龄相关。研究显示 , 45~94 岁年龄段 , 年龄每增加 10 岁 , 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上升约1倍[1]。心力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也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标准心力衰竭治疗主要采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扩血管药物、正性肌力药物等。虽可缓解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 降低了死亡率, 但是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率及死亡率仍较高。新活素作为一种新型治疗心力衰竭药物, 于2010年5月纳入我国心力衰竭防治指南。本研究着重探讨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新活素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科收治的60例高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80~93岁;冠心病26例, 陈旧心肌梗死16例,心房纤颤16例, 心脏瓣膜病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RAS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硝酸酯类等药物标准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标准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新活素治疗。用法为新活素1支(0.5 mg)加入生理盐水 50 ml静脉泵入 13 h, 1 次 /d, 共 5 d。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NT-proBNP水平, 记录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力衰竭症状得到良好控制,心功能提高≥2级。有效:心力衰竭症状明显缓解, 心功能提高1级。无效:心力衰竭症状无变化, 或者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22例, 有效6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显效12例, 有效10例,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T-proBNP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T-proBNP水平比较(, pg/m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T-proBNP水平比较(, pg/ml)
注 :与治疗前比较 , a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 bP<0.05
?
2.3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1例患者出现了低血压及头晕症状,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1/30)。
3 讨论
新活素为一种通过重组DNA技术用大肠杆菌生产的人脑利钠肽, 与内源性脑利钠肽有相同的作用, 是一类具有血管扩张特性的药物, 选择性的扩张冠状动脉[2,3]。同时具有拮抗RAS系统的作用, 拮抗心肌细胞、心纤维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内皮素、去甲肾上腺素和醛固酮, 阻断交感神经对心肌和血管收缩的兴奋性, 起到利钠、排水、降压的作用,可以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 增加心脏指数, 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从而改善心力衰竭症状。无正性肌力和正性心率作用,不增加心肌的耗氧, 无造成心律失常作用。利尿排钠时不排钾 , 容量负荷降低 ,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 降低肾脏负担[4-7]。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高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给予标准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新活素, 呼吸困难、浮肿等症状明显改善, 总有效率为93.33%。与刘琳[8]在应用新活素治疗老年高龄充血性心力衰竭研究中的有效率96.2%相近。本研究中, 观察组NT-proBNP水平在应用新活素治疗后明显下降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黄卫[9]的相关研究结果相符。新活素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压、头晕等。研究显示[10], 低血压的发生率较低, 在2160例患者中发生率为2.62%, 且为低中度。观察组应用新活素治疗中,1例患者出现了低血压及头晕症状, 调节静脉泵入速度后血压恢复正常, 头晕消失,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
综上所述, 对高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给予标准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新活素治疗, 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调节神经内分泌, 改善心功能, 疗效显著,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安全性高, 对降低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死亡率及改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对其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